祈禱3階段:從相識到相愛
Experiencing God: The three stages of prayer
書號 : 205314
原著 : 多瑪斯‧格林,Thomas H. Green, S.J.
譯者 : 姜川
定價 : 160元   
頁數 : 112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12/2
版次 : 初版四刷
ISBN : 978-957-546-719-7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知名靈修輔導多瑪斯‧格林(Thomas H. Green, S.J.)神父,以個人在祈禱生命中的收獲,以及長期陪伴基督徒的靈修輔導經驗,將祈禱生命分為三個階段:認識天主、從相識到相愛、從愛到真正地愛。他以生動的比喻和適切的節奏,清楚地在每一個階段提供分類解說,並融入聖依納爵、聖奧斯定、聖女大德蘭、聖十字若望等偉大聖人及靈修大師對於祈禱、神操、默觀、聆聽、補贖及意識省察的洞見。格林神父強調,研讀聖經是在初步認識天主的階段中,相當重要的步驟,也特別提出在「告解(和好)聖事」及「情感的祈禱」方面的洞察。同時,他也點出許多信徒長久以來對祈禱的錯誤迷信及迷思。 格林神父強調祈禱生命中每一個階段的重要性,祈禱者需抱持著主動且持之以恆的自我省察,以及放下不經意而操縱天主的祈禱方式,由天主全權主導,方能真正的與天主相遇。如同格林神父所提醒的,祈禱最重要的是一份與天主的關係,以及加深對天主的體驗,《祈禱3階段》為有此渴望的人,以及想探索祈禱生活的人,是一本理想的指南。

相關推薦書籍

井枯之時──入門後的祈禱
When the Well Runs Dry: Prayer Beyond the Beginnings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 J.
譯者:沙微
定價:220元

從枯井中汲水
Drinking from a Dry Well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 J.
譯者:姜川
定價:230元

麥子中的莠子──分辨:祈禱與行動的會晤
Weeds among the Wheat──Discernment: Where Prayer & Action Meet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 J.
譯者:姜川
定價:300元

多瑪斯‧格林神父,Thomas H. Green, S.J.,(1932-2009)。 美國籍,天主教耶穌會會士。曾任教於馬尼拉雅耀大學(Ateneo de Manila)及聖若瑟修院(San Jose Seminary)教授神學、哲學及靈修學。格林神父為相當知名的靈修輔導。他豐富的著作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己被譯成中文的著作有《向天主開放》、《井枯之時》、《從枯井中汲水》、《麥子中的莠子》、《祈禱3階段》 等書。

作者相關書籍

祈禱3階段:從相識到相愛
Experiencing God: The three stages of prayer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J.
譯者:姜川
定價:160元

匝凱,下來吧!——談教友靈修
Come Down Zacchaeus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J.
譯者:姜川
定價:190元

新郎的朋友──談「靈修輔導」
The Friend of the Bridegroom--Spiritual Direction and the Encounter with Christ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 J.
譯者:譚璧輝
定價:180元

麥子中的莠子──分辨:祈禱與行動的會晤
Weeds among the Wheat──Discernment: Where Prayer & Action Meet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 J.
譯者:姜川
定價:300元

從枯井中汲水
Drinking from a Dry Well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 J.
譯者:姜川
定價:230元

井枯之時──入門後的祈禱
When the Well Runs Dry: Prayer Beyond the Beginnings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 J.
譯者:沙微
定價:220元

前言 黃丹尼(Rev. Daniel P. Huang)
 
第1階段:認識天主祈禱:開放與相遇 真正的開始:口禱 相遇不是一種技巧良好的工作規律自我認知的三種方法

第2階段:從相識到相愛祂,您,? 成長的三個階段說話與聆聽天主成為真實的臨在──?默觀作準備 學習給予

第3階段:從愛到真正地愛默觀:淨化轉化默觀:聖化在黑暗中安然自如在相遇中與天主面對面成?成人:意志結語

真正的開始:口禱在長時間不斷對祈禱的意義的反省中,我發現上述對祈禱的定義幫助去澄清祈禱「應該」是什麼,而非平常我們所謂的祈禱「是」什麼 ──至少在初始階段是這樣的。也就是說,對大多數人而言,祈禱不是像上面提到的兩種定義。因此,我們需要有更多的體驗,並且坦然地從這件事實開始。對許多人而言,即使在理智上認同這些祈禱的定義,仍會涉及到一些真實的努力、一些真實的困境,甚至一些沮喪,這過程或許會在你生命中持續好一陣子。所以,為了有一個好的開始,我們得先承認,為大多數的人而言,祈禱既不是一種開放,也不是一種相遇。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祈禱就是用嘴巴祈(口禱)。我深信多數人是從生活的經驗中,如此理解祈禱的。

藉著撰寫關於祈禱的書籍,我得到一些非常有趣的經驗。其中另我印象極深的,就是我很幸運地指導了兩位基督教牧師。他們兩人皆來自與我相當不同的環境和傳統:循道衛理會和長老教會。一位是來自美國的傳道,他在馬尼拉的馬卡提區(Makati)管理一個專為外籍人士開辦的教堂;另一位是澳洲藉的女牧師,她的大半輩子幾乎都在澳洲工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都對我說,在他們的傳統中,祈禱通常不代表「聆聽」。她的觀點讓我了解,在基督教的傳統裡,至少是來自於這兩位基督教朋友的傳統中,祈禱通常意謂著祈求、敬拜、請求等,而非個人與天主的相遇。我相信這也是為何當他們在閱讀我寫作的書籍時,被吸引前來尋求答案的原因。他們似乎發現在自己的傳統中所缺乏的一些特質。

我在馬尼拉的堂區所帶領的兩個祈禱小組,平衡了這兩位基督教受輔導者的故事。過去一年,我每月與這兩個祈禱小組聚會一次,兩個小組的成員都一致認同,這樣的祈禱分享,以及我有時派給他們的功課,已經完全改變了他們的祈禱經驗。我很高興他們有此感受,也很驚訝這種經驗為他們而言是極大的革新。這種「革新」的經驗與那兩位基督教受輔導者的經驗幾乎完全相似。

有一位女士告訴我,她在一所修女會創辦的學校成長,所受的薰陶是:祈禱就是祈求、參加九日敬禮,以及閱讀祈禱的書籍。這位已為人母且年紀不輕的女士給了一段很美的描述,她說她這輩子都在不斷地祈禱,但是少了書籍,她便會無所適從,除非手裡拿著一本祈禱書,否則她不知道如何祈禱。她在團體開始分享時說道,這是她這輩子第一次將祈禱的書放在一邊,開始思考或許更好的方法是去聆聽上主、與祂有更多的互動。她驚訝地發現,即使沒有祈禱書的幫助,她也能過好祈禱生活,更令她吃驚的是,她現在完全不需要再依賴祈禱書籍了。她認為她已經找到更好的祈禱方法。

總之,我的經驗使我體認到,我基督教朋友們的經驗為大多數天主教徒來說,亦是相同。另外還有許多人也肯定了這個經驗。這種經驗可將大多數人的祈禱歸結為兩點──原來還有更好的方式,是的,只不過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無論是基督教還是天主教友,都不知道還有這更好的方法。對大多數人來說,祈禱意謂著口禱,換句話說,就是對天主說話。對天主說話常常是使用別人說過的話。閱讀由聖保祿修女們出版的舊版梵二彌撒經本,你會發現在每日默想欄中,有阿爾伯利昂神父(Alberione)的話,或教宗保祿六世的話,或是其他人的話被原封不動地拿來做我們的反省材料。這種方式已成為我們的古老傳統,也就是:我藉由閱讀他人的話來祈禱。

在我與口頭祈禱搏鬥的同時,我也要說,口禱事實上是一個不錯的祈禱方法。稍後我便會補充提升口禱方式的可能性。但是我也要問,為什麼這不是最好的方法呢?我們不妨在此用一個比喻:假設一個名為荷曼(Herman)的男孩在追求一位名為蘇斯貝爾(Suzy-Bell)的女孩,荷曼比較害羞且不善言辭,他不知如何向蘇斯貝爾表達自己對她的愛與渴慕,於是他拿了一本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然後,開始一場在菲律賓的求愛行動,荷曼拿起一把吉他,走到蘇斯貝爾家的陽臺下彈奏起來。蘇斯貝爾帶著欣喜和激動地眼神走出陽臺,荷曼的心跳加快,快速地拿起《羅密歐與朱麗葉》,照本宣科地把羅密歐對朱麗葉的話覆誦了一遍。這位女孩會有何感想呢?無可否認的是,羅密歐的話非常甜蜜和美麗(特別是對了解和熱愛莎士比亞的人而言),但是這些都不是荷曼的話。蘇斯貝爾或許會對他說:「夠了,荷曼,用你自己的話來說吧!我希望聽到你的肺腑之言!」荷曼答道:「是呀,但是莎士比亞說得比我好多了。」蘇斯貝爾回應說:「沒有錯,但我不是要和莎士比亞結婚!」

我想,這也是我們口禱的問題之一。口禱是別人說的話,一開始可能有所幫助,但是不久後,上主也會像那位女孩一樣對我們說:「哦,天哪,你還是用自己的話說吧!不要對我朗讀別人的話,讓我們自己開始溝通吧。」我們或許現在在天主前仍會害羞,或覺得缺乏安全感,這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別人的話也許能幫助我們開始。但是,荷曼若說出發自內心對蘇斯貝爾的話,肯定是更好的,即使他們的英語不是很好。荷曼自己的話遠比莎士比亞的話更能表達和蘇斯貝爾之間的關係和情感。這聽起來有意義嗎?我認為重要的是,他們找到自己的話去表達各自的愛與經驗。此外,荷曼需要去學習聆聽,不是喋喋不休的說話。口禱的危險在於我們是以喋喋不休的方式結束祈禱。因此,口禱事實上有兩種危險:第一,我們往往用別人準備好的話來祈禱;第二,我們總是以喋喋不休、滔滔不絕的方式結束祈禱。

在批判口禱後,我也特別想提出一些口禱的正面意義。聖女大德蘭不失為這方面的偉大導師。當她的修女們請教她祈禱的方法時,她寫下了《全德之路》( Way of Perfection)這本書,幫助修女們祈禱。之所以撰寫《全德之路》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大德蘭生活的年代,婦女們沒有機會受教育,知識亦貧乏,即使是大德蘭本人也只有大學的教育程度。大多數聖女大德蘭的修女們無法閱讀,而印刷技術在當時才剛要起步。對她們而言,口禱是她們最能理解且適用的祈禱方式,祈禱愈短、愈簡單,修女們就愈能理解、消化。

聖女大德蘭的《全德之路》所表達的重點是,即使藉由口禱,人們也能達到默觀的高峰。我想,這本書對於那些已閱讀過我的其他書籍,並且覺得內容有些複雜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本好書。《全德之路》幫助我們解決這些複雜的問題。口禱能夠引領我們進入默觀的高峰,如大德蘭所言,我們想著口中所說的話。大德蘭說道,單單朗誦口禱而不去默想或思考是途勞無功(或更糟)的,因為這是在某種程度上對天主的不敬重。這只是不加思考地向天主說話,好似在發奇蹟術語一樣。大德蘭說,如果我們能思考我們所說的話,那麼口禱便能一路帶領我們進入默觀的高峰。我認為這是千真萬確的。 相遇不是一種技巧即使一個人對於現代釋經學有穩固的基礎,或者閱讀過所有最近代的靈修書籍,這些東西都不足以將他塑造成一位祈禱者。這些東西的確能提供幫助。為具有這些內在靈修精神的人,它們可以是一個很大的幫助。通常天主會要求具備這些能力的人來做,因為天主不希望我們變得懶惰,但是,沒有這些能力的人,如果他們能夠簡單地思考自己所說的,他們也能夠擁有很好的祈禱生活。假如一個生活在貧民窟的婦女的祈禱不僅僅是說話,那麼她也可以像一位學富五車的神學泰斗一樣,具有超乎言語之上的祈禱。

我們剛才討論了口禱,現在讓我們繼續討論祈禱是心神向天主的開放這個含義。這種開放會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複雜層面發生。然而,在這些層面中,我們經驗的核心便是「個人的相遇」。有鑒於此,人在祈禱時,最大的困難常常是學習去聆聽、學習去保持靜默。在使用這個定義時,我在《向天主開放》裡說明了為什麼祈禱沒有的技巧。我仍然深信這是我們每天需要面對的課題。   事實上,我相信人們開始尋找一些冥想練習,例如瑜伽,它可以幫助人進入寧靜,但是我不認為這是基督徒遇見天主的技巧。我在《向天主開放》中所提的重點是:我們沒有遇見天主的技巧,因為天主並不受我們操控。天主是相遇之主,我們不可能選擇自動打開或關閉祂。祈禱不單是選擇一個正確的姿勢和場所,或學習正確的經文的問題,這些只會讓祈禱變得像在行巫術一般,或許我可在此稍加詳述,巫術的目的就是要去操縱天主。這也是為什麼它不是一個好的宗教。巫術和迷信都是企圖將天主掌控在我們手中。

我也認為,即使像九日敬禮這類的祈禱,也會出現很多問題,在我們的祈禱中也有可能出現一些巫術般的特質。我清楚地記得,在我童年的時候,我的母親(在她的年代,她有一點自由思想家的味道)說:「如果我要做九日敬禮,我會做個十天或八天,而非九天。」我記得那些可愛的修女們傳統的培育方式,因此我們通常被母親的話震驚。但是母親說的不無道理,她說:「我不相信『九』這個數字會讓天主施展什麼特別的魔法,如果我念九遍祂就會聽,那麼念十遍或八遍祂就不聽嗎?」母親的話道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要點。我不反對九日敬禮,因為你如果需要一些模式,那麼就必須有人來決定你需要祈禱多少次。但是如果有人制定出一種八天的敬禮,好像也不錯,讓大家意識到敬禮不一定要九天,天主也不僅僅聆聽「九」這個特殊數字,祂同樣會肯定八、十、十一、七等等數字。

即使在我們的敬禮中,我們也會特別強調數字,找到正確的技巧。在大赦的慣例中,如果你還記得在諸聖節這天給教友們的大赦(這慣例已經被教宗保祿六世取消了),教友們每進一次教堂就會得到一個全大赦,你可以看到一些年老的教友,甚至是一些不這麼老的教友們站在教堂門口,一腳在教堂內,一腳在教堂外。他們站立在教堂內,將所要求的經文念完,然後反覆出去又進來。也許對他們更有幫助的是好好地坐在教堂裡與天主相遇。他們會整天在教堂門檻上來回進出,也是出於教會一些關於大赦的超自然記錄,例如,在獲得全大赦這天,你必須有多少次在教堂念經祈禱等。我想,這是用來培育迷信思想的好方法,但不是一個與天主相遇的好方式。這個原本是為了鼓勵教友們多進教堂、目的良好的實踐,某方面卻因為數字的神祕色彩而遭扭曲。

我的重點是,我們不可能去操縱天主。然而,教友們不免會去嘗試。單純的教友會透過九日敬禮和其它敬禮之類的祈禱來嘗試;不落俗套的教友則會透過一些狂熱的活動來嘗試。無論他們是單純還是不落俗,通常在這些人的腦海裡想到的是:「我要如何找到操控天主的正確方法?」我在《向天主開放》中特別指出的重點之一,便是我們沒有任何能操控天主的方法。我們的天主是相遇之主。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