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實的朋友:生命與不死的妙藥
Walking Together: Discovering the Catholic Tradition of Spiritual Friendship
書號 : 205321
原著 : 瑪麗.普思特,Mary DeTurris Poust
譯者 : 林清華
定價 : 240元   
頁數 : 204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開 開
初版日期 : 2013/4
版次 : 初版
ISBN : 978-957-546-754-8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忠實的朋友,是穩固的保障;誰尋得了他,就是尋得了寶藏。 ~德六14

     在信仰的旅途中,朋友的愛讓我們開放走出自己,給我們冒險的力量,在跌倒時,扶助我們痊癒。和朋友在一起,我們可以放鬆、感到安全、開放地說話。

    耶穌派遣門徒「兩個兩個的出去」,因為祂知道我們需要有真實連結的夥伴。

    教會的歷史裡,有許多相互支持砥礪的知己,這些人可能來自家人,例如聖本篤和聖思嘉、小德蘭和姊姊們以及教宗本篤十六世和他的哥哥喬治蒙席等等;也可能是因志同道合而一路同行,如:聖方濟和聖佳蘭、聖方濟沙雷與聖若安、天主教工人運動的創辦人桃樂絲戴和彼得莫瑞等。也可能來自不同信仰的朋友,例如多默牟敦與佛教禪鈴木大拙、一行禪師的情誼,而創作魔戒的托爾金若是沒有魯易斯的聆聽,也不可能完成他的作品。

    作者用聖經,聖人的生活及自己的經驗向我們展示愛天主與愛人的連結,以及對天主之愛如何深化了友誼、在信仰之路上,知己的重要。每章結尾還有反省題目和默想,幫助團體或個人體察天主在自己生命中給的珍貴寶藏。

    在這個有各種媒介可以促進人們溝通、但人際關係卻益發疏離的時代,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豐富、滋養且有意義的真實關係。
相關推薦書籍

漫長的孤寂-桃樂斯˙戴的自述人生
The Long Loneliness: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Legendary Catholic Social Activist
原著:桃樂斯‧戴 / Dorothy Day
譯者:梁偉德
定價:360元

聖女小德蘭回憶錄
Autobiography of St. Thérèse of Lisieux
原著:聖女小德蘭 / St. Thérèse de Lisieux
譯者:張秀亞
定價:320元

祢是我的朋友:體驗天主奇妙的擁抱
A Friendship Like No Other: Experiencing God's Amazing Embrace
原著:威廉.貝瑞 / William A. Barry, S.J.
譯者:譚璧輝
定價:260元

祈禱3階段:從相識到相愛
Experiencing God: The three stages of prayer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J.
譯者:姜川
定價:160元

 瑪麗.普思特, Mary DeTurris Poust ,其職業為作家、新聞記者及部落客,她為十數種天主教和非教會的出版社寫作,已逾二十五年。她寫過《天主教要理問答完全攻略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the Catholic Catechism)和《教養一個悲傷的孩子》(Parenting a Grieving Child)。也在自己的部落格「不完全是靈修」(Not Strictly Spiritual)裡寫有關家庭、信仰和靈修的文章。她曾為新澤西州(New Jersey) 美圖辰(Metuchen)教區、以及德州奧斯汀教區工作,也在紐約總教區任《紐約天主教》(Catholic New York)刊物的責任編輯。目前她和先生及三個孩子住在紐約上州。可以透過網路www.marydeturrispoust.com. 造訪她。

作者相關書籍

忠實的朋友:生命與不死的妙藥
Walking Together: Discovering the Catholic Tradition of Spiritual Friendship
原著:瑪麗.普思特 / Mary DeTurris Poust
譯者:林清華
定價:240元

推薦序  005

感謝詞  008

作者序  010

第一章 友伴關係:旅途上的朋友 015

第二章 接受:在有條件世界中的無條件的愛  033

第三章 愛天主:共同的線  051

第四章 謙遜、誠實愛德︰德行的完美風暴  067

第五章 溝通:傾聽、交談及共同祈禱  087

第六章 志趣相投:友誼的多種樣貌  109

第七章 獨身之愛:另一種熱情  133

第八章 許諾:死亡都不能分割的連結  149

第九章 團體:尋找、保有靈性知己  165

第十章 朝聖之旅:在世間同行  185


第一章   友伴關係:旅途上的朋友

忠實的朋友,是穩固的保障;誰尋得了他,就是尋得了寶藏。
忠實的朋友,是無價之寶,他的高貴無法衡量:
金銀也比不上他忠實的美好。
忠實的朋友,是生命和不死的妙藥;惟有敬畏上主的人,才能尋得。
敬畏上主的人,才有真正的友誼,因為他怎樣,他的朋友也怎樣。
──德六14—17





  我們生活在一個矛盾的世界中,至少,就友誼和社交方面來說是如此。一方面,這是一個「地球村」的時代,我們用手機、傳真、電子郵件以及無線電子產品和我們的老闆、家人、朋友、甚至點頭之交,在瞬間就能溝通。另一方面,我們又愈來愈孤獨。正是這些本應讓我們生活更輕鬆、更整合的科技,卻讓我們不再面對面接觸,讓我們大部分的關係虛擬化,只能提供表面的滿足,卻永遠無法滿足我們對需要能觸動心靈的東西的深層渴望。

  就某方面而言,在現今世界,離索居幾乎是不可能。即使度假,我們通常還和一大堆麻痺心志的人、地及社交網站連線,填滿我們忙亂生活中每一秒的空閒時間。問題在於儘管在那一堆連絡人中,有我們的「最愛」和「好友」,我們還是渴望真正的連結。

  這種需要、這種渴望一點都不新鮮。對友伴、友誼的這份渴求,可以追溯到人類的源起。天主自己說過:「人單獨不好」(創二18)。人需要夥伴陪他走過生命中不同的階段。無論已婚、未婚,我們都需要堅實的友誼,一種比一週一起喝一次咖啡,下班後一起看看電影更深的關係。因為這種朋友很重要,當然,我們多數人都需要某個人──或幾個「某人」──不只是朋友,而是靈性朋友。

  靈性朋友是靈魂伴侶,他們分享我們靈性的渴望,幫助我們成為最好的自己。這些特別的友誼有如救生器材,讓我們的頭能保持在孤立和膚淺的惡水之上。當然,有一些能相約出去喝一杯或採購的朋友很不錯,甚至也是必要的。但是,能交一些我們能與之有深刻、長遠關係的朋友,更為重要。


  但是靈性友誼卻常常不易立即辨認。可能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慢慢發展出來。這種友誼可能熱烈燃燒幾年,然後因為我們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而稍微退燒。我們可以回顧生命的過往經驗,並了解到,幫助我們度過艱困時刻的非凡友誼,看來都很平常。

認出那些「啊!」的時刻

  我還記得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新澤西州(New Jersey)羅馬天主教美圖辰(Metuchen)教區的聯繫部,每天我都要從紐約郊區的家,開一個多小時的車來這個城鎮上班。當時我還年輕,對這份新工作也多少有些忐忑,我的工作內容從週報的採訪、為一個有線電視節目寫腳本,到月訊的編輯都包含在內。然後,我遇見了陶樂絲(Dorothy),她是教區的福傳部主任,辦公室僅高我一層樓。


  第一次見面時,陶樂絲那種毫不矯飾的喜悅,讓人幾乎無法置信。真有人會這麼快樂嗎?她對天主明顯的愛──對祂計畫的信任──是我前所未見,老實說,之後我也沒見過。不管是如辦公室裡的爭執這類「小事」,或像是失去了她的公寓這等大事,陶樂絲對天主掌管一切的信心,從不曾動搖。

  我常常躲到陶樂絲的辦公室,就為聽她那安定、沈穩的鼓勵。她的慷慨和仁慈也擴及個人時段。我加班晚了或出去約會,她會邀請我到她的公寓過夜。我可以來去自如──不管她在或不在──好像她家就是我家。在陶樂絲的小餐桌上,和她吃著簡單的餐點,一聊數小時,是我甜美的回憶。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第一次住在她家,早上大約五點就被陶樂絲「破曉」(Morning Has Broken)的歌聲喚醒,她正要帶她的狗拉菲爾去散步。我覺得自己好像掉到兔子洞,進入迪士尼動畫片裡一般(譯註:「愛莉絲夢遊仙境」中,愛莉絲掉入兔子洞,開始了一段奇遇)。當然,狗會整理廚房,鳥洗碗。但是,陶樂絲以前是──現在也是──百分之百的真誠,就像我們的友誼一樣。初相遇時,我才二十出頭,而陶樂絲已經快五十歲,但年齡的差距一點都不打緊。我們這份忘年之交靠著比年齡或嗜好更深刻的東西維繫著。我們因著共同的信仰和願意透過祈禱、服務,更藉著友誼來深化信仰,而更親密。

  陶樂絲很快就成為我的精神導師,她陽光般的性格和堅固的信仰開始大大影響我的態度和行為。因著她平靜地接受生命中困難的情況,我開始用新的方式處事。

  從一場小車禍讓我看出陶樂絲對我的影響有多大。一天傍晚,正值下班的尖峰時刻,我正開著我的小雪佛蘭車在新澤西州的公園大道,往回家的方向走,我和前面的一輛大車車尾擦撞,可能我分心了,也許是收音機裡的一首歌,或是因為走走停停的車陣,總之,我就是沒有及時停下。我撞到的那輛車司機非常驚慌,說他很擔心自己的心臟。因為他的車子只有一些擦傷,他就開走了。把我一個人留在那裡,穿著高跟皮靴和黑色披肩,不知道該怎麼把我那輛動彈不得的車,跨過三個車道移走。靠著一些好心人的幫忙,我的車被推到路肩,等待警察和拖吊車。一個多小時後,我打電話給爸媽,以不可思議的良好幽默態度笑著告訴他們,我正站在紐華克(Newark)的汽車修理場,手裡拿著車前方脫落的格柵。我的鎮靜一定讓他們不安。就某方面來說,也讓我不安。沒有眼淚、沒有詛咒,沒有「為什麼是我?」的咆哮。

  陶樂絲的信賴和平靜開始在我身上烙下痕跡。她的友誼和真實生活的福音見證開始以深刻積極的方式,影響我的選擇和行為。陶樂絲信仰的教訓在我腦中迴響,我明白我可以用信賴面對危機,而不需害怕或失望。我的車可能體無完膚,是因為我從這位在我生命旅途中適時出現的人身上所學到的功課,我的靈魂毫髮無傷。

  我很久以後才意識到陶樂絲是那種罕見的心靈知己,在你最沒想到,卻最需要的時候出現。他們與我們同行──有如那兩位結伴前往厄瑪烏的門徒──和我們說話、教導我們、和我們共同祈禱、帶領我們一天天更走向天主、並藉此幫助我們實現最完滿、最真實的潛能。

  我現在接近當年陶樂絲的年紀,而陶樂絲已將近七十五歲了。雖然我們很少見面,陶樂絲依然是我的靈修典範。她是那種能用簡短對話,給我的祈禱生活一記當頭棒喝的人。我們正計畫週末碰面,對我而言,這聚會有點像退省(避靜),因為和陶樂絲在一起,就是置身真正的神聖國度。

  我最近打電話給她時,她剛在陽台上唸完〈玫瑰經〉,我趁機再告訴她那件車禍事件,以及她如何影響了我而不自知。陶樂絲用她慣用的方式,開始談起聖經的力量,和在她生命中的先知,而天主對祂子民所要求的一切,就是信靠祂。


  「我不需要知道未來。天主會在我所去的任何地方,與我相遇。」陶樂絲說。非常像那個二十五年前,我第一次碰到的女人。當我說到這段友誼對我的重要性,陶樂絲對靈性友誼做了一個完美的總結,「我們可以從彼此汲取力量,因為我們不可能隨時精神抖擻,而且我們都關心對方。我們在基督內結合,藉著聖神結合。這是在別種友誼中找不到的,這種強有力的結合是你和酒肉朋友之間所缺乏的。」

靈性友誼:定義

  我們極度自主的社會告訴我們凡事都可以靠自己。除了想成功的企圖心和努力工作的意願,不需要其他東西。在世俗的事務上,或許如此,但在靈性事務,絕不可能。我們需要同伴。就算婚姻幸福的人也需要朋友作伴,因為沒有一個人時時刻刻滿足我們的一切需要、一切靈性的渴望。


  隨著我們的改變和成長──這是我們都會的──我們常常在生命旅路上會遇見和我們一樣的人,和我們攜手同行至旅程的下一個階段,就像陶樂絲多年前陪伴我一樣。這樣的夥伴關係,如果是好的、真誠的,不但能加強我們和天主的關係,還能加深我們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如配偶、孩子、父母、朋友的關係,而當我們的靈魂得到滋養,平靜而強壯的時候,生活其他層面的摩擦和混亂就會減少。

  在我們為孩子、工作的問題而焦頭爛額的時候,心靈知己會給我們他的洞見和祈禱,安慰和鼓勵。我們可以一起祈禱或彼此代禱。我們可以討論那些不是每個人都想談的靈性問題。不管我們是住在對街或是相隔萬里,我們的心靈意念都相通,也能給彼此一個心靈的避難所。這樣的夥伴關係會給我們很深的平安,知道我們被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愛著、我們並不孤獨、我們所渴望、所努力追求的並非遙不可及也不瘋狂。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能用希望的精神和團結的態度來面對其他的人際關係和責任。這是有力量的東西。

  渴望靈性知己並非當代流行心理學的創舉。放眼歷史,人因對天主的愛和渴望更以心靈為重而彼此吸引。這份渴望和需要超越了信仰的藩籬。無論你是猶太教徒、基督徒、伊斯蘭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或美國原住民,都可能渴望一份能改變生命、結合你最深信仰的夥伴關係和友誼。佛教徒稱之為善知識(kalyana mittata)。古凱爾特人(ancient Celts)稱為anam cara。靈性友誼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間,可能有不同名稱,但有著同樣的原則:就是兩個人因愛天主而結合。甚至兩個不同信仰,而靈性生命極深厚的人也可以成為靈性知己,不但不否定彼此的信仰,反而滋養、增進對方的個人信仰。

  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是一位著名的熙篤會神父。他許多關於祈禱、平安和他個人追尋基督信仰的著作,影響無數各種宗教信仰的人。他和知名的已故禪學大師鈴木大拙(Daisetz T. Suzuki)就是好友。他們見面也通信。牟敦在他所著《禪與欲》(Zen and the Birds of Appetite)一書中,多次提到鈴木,說和他碰面有如「回到自己家裡」。他說他和鈴木的談話令人「難忘」而「不凡」。

  談到另一位佛教法師一行襌師(Thich Nhat Hanh),牟敦寫到「比起許多在種族和國籍上和我更相近的人,一行襌師更像我兄弟,因為我們看事情的方式完全一致。」他們不同的信仰,非但沒有成為絆腳石,反而成了基石。這些朋友們互相擷取彼此靈修傳統中的元素,用來強化自己信仰的操練。

  靈性友誼可能出現在不可能的地方、在不可能的人之間。天主用神祕而美妙的方式工作。但任何靈性友誼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渴望和我們的創造者建立更深刻的關係,這是有史以來就顯而易見的事。

  我們回顧一下本章一開始所引用的《德訓篇》。再次讀這章節,就會發現深刻的友誼一直被認為是有益、有力甚至能給人生命的珍寶。在《德訓篇》的整個段落中(六5—17)說道,我們可能相識滿天下,但知交「千中取一」而已。

  聽起來,這和我們的現代感情倒是不謀而合了。這章節提醒我們很多人出於不正當的理由和我們交朋友,卻在我們有需要或不再有利用價值時,轉面不顧。我們的母親把那種人稱為「酒肉朋友」。然而,真正的朋友就像另一個自己,一個不論多少石頭弓箭飛過你頭上,也會站在你身邊的人。就如《箴言》中所說,他永遠是你的朋友:「一日為友,終生為友」(箴十七17)。

  一位二十世紀熙篤會神父艾爾雷德(Aelred of Rievaulx),寫過一本《靈性情誼》(Spiritual Friendship)的書。在他這本兼俱深度和重要性的暢銷專書中,談論聚焦於天主的友誼,艾爾雷德根據一千多年前羅馬雄辯家、哲學家兼政治家西塞羅(Cicero)在《論友誼》(Spiritual Friendship)的作品中原創表達的觀念,提出靈性的幅度。

  艾爾雷德稱真正的朋友為「愛的守護者」和「靈性的守護者」,並說真正的友誼是「一種愛和甜美所結合的靈性美德」。他又提到西塞羅的《論友誼》,而說「即使是世界上的哲學家,也不將友誼與無關緊要或短暫的事物相提並論,而認為其相當於永恆的美德。」換句話說,真正的友誼長存,並不可避免地因一份深厚的愛結合,這不是浪漫的愛情,而是靈魂層面的愛,才能禁得起那些能破壞普通友誼的事物──如意見不同、時空的分離、來自外界的壓力。

  艾爾雷德把友誼分成三類:肉體的友誼,是出於邪惡,是浮濫的。世俗的友誼,這是基於利益和占有欲。靈性的友誼,這是奠基於道德和「正義的追求」。他解釋道,靈性或「真正的」友誼,會不斷自我精進,奠基在相似的生活和道德,加上仁慈和愛。

這對今天的我們有什麼意義?

  現在應該很清楚,以善意、正義和仁愛為重的靈性友誼,和與女孩子晚上出遊是截然不同的。靈性友誼和天主賦予我們的使命、召叫相結合,在每天生活中,活出我們的信仰。因為靈性友誼更深入。它會因壓力彎曲,但不會斷裂。它施予而不期待收受。它轉化而非占有。

  也許你會想到一、兩個朋友屬於這類型。這些朋友是你與他們相處能完全自在;就算意見不和,也不會想要掉頭離去。他們會在你生病時,給你送晚餐;在你掙扎時,為你祈禱;並提醒你,你絕不孤獨。

  好消息是靈性友誼人人可得──無論男女老少,基督徒與否。但我們在這條路上有時需要具體的典範為我們引路。還好,我們可以在聖人,甚至耶穌自己身上,找尋靈性友誼的典範。這本書中,知名聖人、哲人會帶領我們,提供我們何謂心靈知己的活生生例子。透過他們的書信、祈禱和工作,可以清楚看到靈性友誼引領他們天天走向天主,更接近天主。而靈性友誼也可以為我們帶來相同的效果。

盤點一下你的生活

  耶穌有很多追隨者和朋友。有幾位在祂的生命中扮演特殊的角色,也有人可能出於好奇,遠遠地跟隨著祂。但是仔細想想,有很小一人浮現出來成為祂的密友,祂的「靈性」之友。回顧福音,有瑪爾大、瑪利亞和他們的兄弟拉匝祿,拉匝祿的死使耶穌傷心到在復活拉匝祿之前哭了。有祂「所愛的」門徒,耶穌在十字架上,將自己的母親託付給他照顧。有瑪利亞.瑪達肋納,耶穌復活後一個顯現給她。然後,在祂帶領的課堂裡,伯多祿在十字架下缺席,卻成了真友誼經得起最嚴厲考驗(甚至是拒絕和自我中心的恐懼)的明證。這些人都不是普通朋友,而是最高階層的朋友。在最恐怖的時刻,他們自己的生命因為與耶穌為友或相信祂而受到威脅,即使只是遠遠地在那兒,他們依然忠誠。

  那麼我們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裡發展那種友誼呢?耶穌和祂的密友之間的關係在我們社會好像遙不可及。耶穌花了幾年的時間和祂的心靈知己相處,分享深刻的經驗。祂的心靈知己放棄一切,跟隨祂,儘管他們並不全然清楚耶穌的使命是什麼。他們的生命彼此交織,更重要的是,圍繞著天主而交織在一起。對我們而言,這些例子不是要我們依樣畫葫蘆的精確藍圖,而是這類關係可能的廣泛樣本


  耶穌了解靈性友誼的重要。想想看祂派遣門徒的方式 ── 絕不會單獨一人,總是一對(路十1)。在瑪竇十八章20節,耶穌說:「哪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耶穌知道祂的追隨者需要夥伴。正如第一批門徒一樣,我們不必
單獨走這段靈性之旅。心靈知己並不奇特,也不稀有,而是必要的。

  如果你現在想想生命中的友人,你很可能會發現至少一、兩個人和你的關係,有發展超過基本友誼的可能:也許是一位姐妹,她已經一輩子都是你最好的朋友;你的配偶,他起先是個有趣的約會對象,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變成你的靈魂伴侶;你讀書會的女性友人,她總是跟你談祈禱和如何把天主帶進忙碌的生活中。就此停住。倒帶。重播。那些就是你的心靈知己。這並不表示你不能也不會在生命的不同時空有更多心靈知己,但此刻你可以享受、滋養這份特殊的友誼,這些常常隱藏在明顯之處的友誼。

  七年前,在我寫完第一本書後,遇見了一位朋友。她來聽我在當地圖書館的演講。接著,幾個月後,我們又加入了同一個保姆互助會。我們不常見面,因為兩人都是忙碌的作家和母親,但只要一起看電影或喝咖啡,我們的談話總是回到天主和祈禱。我們顯然走在平行的旅途中,雖然我是天主教徒而她是基督教徒。沒關係。我們追尋的是一條更深的靈性之途,這條路以安靜默想和讀靈修書籍為基礎。我們在靈內結合,而不是在傳統內結合。

  幾年前,當電影「大寧靜」(Into Great Silence)上片時,我找不到任何人願意花三小時坐在電影院,看一部近乎完全沈默的片子。這部電影是法國阿爾卑斯山裡嘉都西會(Carthusian )修士生活的特寫。沒有音樂,沒有劇情,沒有對話──除了幾句有字幕的法語。我向先生提議陪我去看時,他看著我,好像我瘋了一樣。所以,我就打電話給羅蘋(Robyn),相信無論電影多長、多讓人卻步,因為這是一件有靈性內涵的事,所以她會參一腳。我們倆坐在黑暗的戲院,融入靜謐而有力的場景中──在時序接近午夜時,努力不要在靜默中打瞌睡。

  開車回家的路上,我們比較修士們的召叫和我們自己的召叫,反思我們身為人母、作家和靈性追求者的召叫。我們談在忙碌生活中,我們完全沒有寧靜,談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日常的活動變成一個持續的祈禱,因為我們無法隱退到安靜的修道院。這不是我能和任何人分享的談話,只能和與我有此類似的工作或家庭生活更深連結的人才行。

  對我而言,雖然我和羅蘋並未持續滋養我們的靈性友誼,卻努力延續。這種友誼,我確信如果我們能在孩子、義工和工作之外,騰出更多時間,會繼續加深。目前這是塊靈性的試金石就夠了。羅蘋會寫電子郵件給我,談東談西。我會問怎麼有辦法維持規律的晨禱,當三個小孩吵著要吃早餐,還有那麼多事情要在送小孩上學前完成。我們會交換靈修書籍,坐著看屬靈的電影或聊天。我們沒有
計畫或期待這一切。它自然發芽茁長。

  如果我們以為靈性關係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剝奪了自己這份可能性。事實上,當生活順遂時,這份友誼常常悄然存在,有時甚至隱而不見。然後,面臨危機或掙扎時,就挪到中心位置,穩住我們。

  靈性友誼有一些使之卓然不的特徵和特質。那些特質會在後面幾章深入探討。現在,花幾分鐘想想下面幾個問題,來看看可能已經存在你生命中的靈性友誼。

反省材料

1 反思那些在你生命過程中,影響你信仰之旅的深刻友誼。如果有的話,是什麼使這種關係提升到靈性友誼?

2 如果你現在已經有靈性友誼,這種關係如何使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不是靈性上,而是整體而言。你如何對你朋友的福祉有所貢獻?

3 想想你在什麼地方可以遇到和你志趣相投,可能想和你分享靈性友誼的人。你屬於一個教會團體、讀經班、編織班或讀書會,一個男性或女性的協會嗎?探索這些可能性。

默想

  
常常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
  我們沒有花時間停下來,
  體會在我們中的禮物──
  那些和我們分享特殊關係的人,

      那些透過他們的信仰和慈悲,
  使我們更強壯、更仁慈、更溫和的朋友,
  今天我們感謝這些朋友,
  他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和那些我們尚未遇見的朋友,
  願我們的心永遠向那些志趣相投、
  願意和我們同行在靈性旅途上的人開放,
  他們分享我們對天主的愛、
  他們是可能成為夥伴、
  共鳴者、良師,靈性之友的人。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