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軟弱──透過情緒走向上主
The Spiritual Life──Recognizing the Holy
書號 : 205271
原著 : 費彬,Robert Fabing, S.J.
譯者 : 黃美基
定價 : 280元   
頁數 : 252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05/4
版次 : 初版三刷
ISBN : 978-957-546-530-8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當我們與自己情緒上一再出現的痛苦、矛盾奮鬥之時,當我們為人際關係中被壓抑的真我尋覓出口時,我們往往忽略了其中神聖的意義。本書首先為讀者指出一個普遍的心理發展過程,在這過程中,人因為無法表達真正的自我而受到了創傷;然後指出過去的靈修大師保祿、十字若望與依納爵,如何意識到自身的軟弱和神聖的相關,進而帶領讀者明瞭,那些為認識自己,表達出真正自我的情緒所作的努力,正是靈修生活的本質,就是祈禱,就是走向上主。

相關推薦書籍

天主與我──祈禱:意識到天主與我的關係
God and You: Prayer as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原著:威廉.貝瑞 / William A. Barry, S.J.
譯者:楊黎芳
定價:180元

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天主
Experiencing God in Daily Life
原著:費彬 / Robert Fabing, S. J.
譯者:崔國容、黃美基 合譯
定價:110元

靈魂的渴望──細說基督徒靈修
Seeking Spirituality── Guidelines for a Christian Spiritualit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原著:榮.羅海瑟 / Ronald Rolheiser
譯者:黃士芬
定價:360元

費彬神父, Rober Fabing, 美國籍天主教耶穌會會士; 他是國際知名, 俱有多重天賦的神父, 聖樂作曲家, 詩人, 作家, 及心理學及靈修學的專家, 他寫的聖歌膾炙人口, 曾於中國, 日本, 非洲, 印度, 巴西, 義大利,  蘇俄, 波蘭, 愛爾蘭及全美巡迴演唱. 並在耶穌會內成立了家庭生活網站, 包括44位婚姻諮商師及家庭治療師, 為美國加卅及奧瑞岡卅服務. 目前擔位美國加卅Los Altos 耶穌會避靜中心主任; 同時也帶領30天的聖依納爵神操. 費彬神父深入人靈的聖樂, 是他多年來擔任靈修及諮商累積的豐碩果實.

費彬神父也以聖樂及教書, 致力於在中國傳播福音.

費彬神父曾說:我之所以答覆天主進入耶穌會的理由是「我無法忍受我過著人們拒絕耶穌基督的生活」.

費彬神父寫的一些聖歌: Shadow of my Wings; Song of the Lamb; Everlasting Covenant; Winter Risen; Adoramus;....

其著作有: 《日常生活中體驗天主》、《With Roses for All》。

作者相關書籍

感恩祭宴──感恩祭的神修觀
The Eucharist of Jesus─A Spirituality for Eucharistic Celebration
原著:費彬 / Fabing,Robert , S. J.
譯者:陳書杰/譯
定價:360元

神聖的軟弱──透過情緒走向上主
The Spiritual Life──Recognizing the Holy
原著:費彬 / Robert Fabing, S.J.
譯者:黃美基
定價:280元

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天主
Experiencing God in Daily Life
原著:費彬 / Robert Fabing, S. J.
譯者:崔國容、黃美基 合譯
定價:110元

 

作者序/11

導言/13

第一部  靈修生活/19

第一章        靈修生活/21

第二章        歷史上的靈修生活/37

第二部  自覺/65

第三章        黑夜的起源/67

第四章        抑鬱的黑夜/83

第五章        焦慮的黑夜/97

第六章        「錯誤認知」的黑夜/109

第七章        自覺/121

第三部  神聖的軟弱/139

第八章        神聖的軟弱/141

第九章        軟弱與靈修/157

第十章        熱烈的神聖之愛/173

第四部  神聖的結合/185

第十一章  靈修與性格/187

第十二章  內在習性的淨化/195

第十三章  歡欣之夜:自由的浮現/207

第十四章  神聖的結合:認同基督/217

第十五章  內在的靈修/225

參考書目/237

 

 

 

第一部  靈修生活

第一章  靈修生活

  我年輕時打高爾夫球,而且常常打!我十三歲時喜歡踢足球、打籃球和棒球。滿十四歲時,我放棄了這些運動,只打高爾夫球。之後四年,我幾乎每天都打高爾夫。太陽一出,我就開始練習發球,滿是露水的草地上到處散落著我的練習球,數目總有上百個。我一而再、再而三……從早到晚不斷地練習。我成了打高爾夫球的好手。

  今天英國廣播電視台播出歐洲高爾夫錦標賽,我看了十五分鐘。我是在隨意轉換頻道時,無意中看到這個節目的。我看到這位高爾夫巡迴賽的頂尖好手。每次發球前,都先做兩次揮桿練習。這令我一震,他是職業高爾夫球手,一輩子都在打高爾夫球,他已經打過無數次高爾夫球,揮桿次數也數不清了;他是冠軍,是歐洲最好的高爾夫球手,是美國最好的高爾夫球手,現在是全世界最頂尖的高爾夫球手;這位冠軍選手每次發球還要先做兩次揮桿練習。這時我開始反省,也許事情真的應該是這樣……也許真正的冠軍、真正的專家、真正的成功,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一件實在很簡單的事情,反覆不斷地練習,並把這事做好……做得非常出色。

  任何人,只要曾經試著把一件事做到非常好,都會對此發現大感詫異。

  據說,古典吉他演奏家塞哥維亞(Andres Segovia)一天練習吉他八小時。其中六小時練習音階,兩小時用來練習新曲或要演出用的曲子。塞哥維亞是一位古典吉他大師,但他每天花六小時練習最簡單的DO-Re-Mi音階!

  這表示什麼呢?我們是否從中得到啟示,知道如何把一件事做好?我們是否得到任何啟示,知道去做某件事的意思?我認為這是表示,一件事要做得好,不是自然而然,也不是不須練習就會做好的。我認為這是表示,看起來很容易做到的事,其實是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與練習的成果。我認為這是表示:「除非你下功夫,否則什麼也做不成。」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對我們的靈修生活以及人類的生活,必定也有所啟示。


  基督徒的靈修生活是要過著以天主為中心的生活。這位天主以三個位格啟示給我們,即聖父、聖子耶穌和聖神:造物主天主,救世主耶穌,護慰者聖神。基督徒的靈修生活就是持續不斷地「照耶穌所行的去行」(若二6)的過程。如果我們應用高爾夫和音樂的例子,那麼,靈修生活必定是終其一生日復一日、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練習。

  如果這是正確的──而我相信它是正確的,那麼,一而再、再而三,日復一日不斷練習,直到你熟練、直到你覺得很容易為止的事情,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把人類的行為或好習慣拿來做為這問題的答案。從閱讀福音中,看到耶穌的生活、死亡與復活,人們便得到基督行為模式的清晰圖像。我們也可能受到耶穌所言所行的精神啟發,而像耶穌在福音中所行的那樣去做。這樣,我們可以學習「像耶穌所做的一樣去做」或「像耶穌所生活的一樣去生活」,「像耶穌一樣的舉止」,「像耶穌一樣的說話」,「像耶穌一樣的
行為」。

  我們可以這樣試試看。當我們試著像耶穌一樣的舉止時,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會成功,而在別的情況下失敗。在過靈修生活時,我們會注意到音樂家、藝術家和高爾夫球員很快就覺察到的事。「這並不那麼簡單!」可能非常困難,有時甚至讓人覺得不可能做得到。一旦有了這個理解,你就會明白,你必須一試再試,才會成功。你會明白,必須有一股動力,使我們有新的行為,改變過去多年冷漠、不同於現在的行為。舊習慣根深蒂固,也許這習慣性的行為,與我們所渴望的並不一致。我們所需要的動力,就是一試再試的習慣,以及偶爾的成功。如何得到這動力呢?就是藉著一再地嘗試錯誤……藉著嘗試和失敗……藉著努力和成功!經由良好的行為,得以逐漸覺察其中牽涉的是:認清現實,知道這並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正如聖經所說,全部的法律和先知都可用這句話表示:「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谷十二30)。我們都知道,這裡所說的對近人的愛,與對天主的愛有密切的關係。這個深刻的基督信仰見解,影響並塑造了大部分的西方文明。

  幾世紀以來,從柏拉圖的哲學到電腦的發明,我們的文明在理論和實用上都對人類的進化貢獻良多。在廿世紀初期,日後被稱作「心理治療」的現象,擄獲了西方人的思想和興趣。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研究的興盛,如此廣受歡迎,我們可以說,今天西方文明的大司祭就是心理醫師和心理學家。心理學的現象值得投入興趣、注意及交談,並納入基督信仰和靈修體驗中。

  許多過靈修生活的基督徒,認為祈禱、天主以及走向天主的行為,都是主日的事。他們覺得他們的感情生活、與人的關係以及生活中的困難,都與天主沒有什麼關係。他們覺得天主距離他們的私事很遙遠,甚至覺得教會根本不在乎他們所關心的。他們覺得除了天主及教會的利益之外,他們註定在人際關係上飽受情緒痛苦。心理治療和心理學界,針對這樣的孤獨感有深刻的言論;它以關心、知識及願意聆聽的態度發言。潛意識(unconscious)的發現,以及隨之而來人類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識,實是社會之福。心理治療的普遍,是一種進步,更是值得歡迎的禮物。如今關於情緒和心理治療痛苦的靈修意義,我們需要基督宗教來提供資源。我們需要在一個人的「潛意識」與心理治療的晤談和經驗中,看到天主的臨在。需要看到天主多麼關心我們是否能彼此相愛。也需要明白,天主如何希望人類能彼此分享他們個人的、潛意識的自我。並且明白,靈修生活、心理治療的經驗和天主偉大的誡命,其實是同一件事。

  正如我們所受的教導,靈修生活──走向天主,與天主的關係,就是祈禱。祈禱以及走向天主有許多方法。問題是許多人不明白,去發掘「潛意識」以及他們所忍受和體驗到的情緒痛苦,就是走向天主……也就是祈禱。這就是身心二元論的老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沒有明白,度人的日常生活,承受情緒痛苦並得到解決,本身就是神聖的……就是靈修生活。

  本書的方向就是去看人類的日常生活,和情緒的痛苦及解決,真正的面目 ……那是走向天主……是一種祈禱,是神聖的,也是在過靈修生活。這麼做是為了揭露靈修生活的意義以及情緒痛苦的意義,才能針對那些看不到痛苦意義的人,提供具有治癒效果的事實。

  觀看走向與天主親密結合、與天主親近的靈修生活時,我們會在生活經驗中找到意義,讓我們看清一切,並因此得到自由。

  幾世紀以來,靈修學者將靈修生活分成煉路、明路、合路三個階段。他們說煉路需要走許多許多年,其中還包括否定之路(via negativa)。「否定之路」即為放棄各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和動力所做的種種決定。

  明路在於我們能漸漸認識耶穌基督,他是「我們從未見過的天主」(若一18)的肖像。這是靠「主的神」(格後三17)在我們內,吸引我們走向基督。這條道路需要許多年時間的醞釀。

  合路則是人與天主的親密生活,在這裡,我們的身、心、靈都是天主之愛活生生的臨在。自此以後,我們全部生命都是如此。

  此一傳承而來的靈修生活綱要告訴我們,從十五歲到卅五歲,我們走在煉路的否定之道上。然後我們會進入下一個廿年,即明路,亦即從卅五歲到五十五歲。之後,我們生命最後的時光,五十五歲到七十五歲或八十五歲,則是在合路階段。

  如果把這個視為普世對靈修生活的觀點,也許有些不公平,但許多著述都認為這是一種正確的描述。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對成人生命週期和階段的研究,來看此一模式,並提出以下的問題:「在我的靈修生活中,是否同時處於這三個階段?我是否在靈修生活的一個動態中,處於煉路階段;在另一動態中處於明路階段;在第三個動態中則處於合路階段?」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我希望向你們啟示,這個旅程的意義在於,真正體驗「潛意識」而經歷各種生活上的情緒痛苦,正是「神聖」的真義,也是走向天主的一種行動,也正是祈禱的真義。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時,各方面的力量和支持都會加在基督徒旅人 ……朝聖者……受苦者身上。他會看到天主如何希望他去這麼做 ……去分享……去經歷注視潛意識而生的情緒痛苦。除此之外,天主的支持,與你的合一,以及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加強基督徒旅人的意志。這旅程的重要性在於,每位基督徒朝聖者,能認出走向「潛意識」的路途中,他們是神聖的……在經歷、走過情緒痛苦時,他們並未與天主及基督教會疏遠,也未與他人疏遠,事實上他們正在擁抱真正的自我,擁抱其他人、擁抱天主、基督信仰,以及神聖本身。

  在一同踏上這旅途時,我假定:

  ‧在所舉的比喻或例子中,每位朝聖者都相信天主,也相信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神性。

  ‧關於靈修傳統和歷史,教會有豐富的資源。在人們走入「潛意識」的旅途中,經歷到情緒痛苦時,教會能予以特殊的援助,更有責任伸出援手。

  ‧每位基督徒在體驗到情緒痛苦時,都需要基督和教會的支持;而正經歷此種痛苦的人,也都在尋求外加的力量和意義,因為這些通常在我們的社會上是得不到的。

  為讓各位了解我所用的一些重要名詞,特別解釋如下:

  ‧情緒痛苦(emotional suffering):是指人經驗到自己的「潛意識」,並開始脫離「假我」的經驗和行為,而了解「真我」的經驗和行為時,所承受的情緒上的痛苦。

  ‧靈修(spirituality):個人對天主與他們的關係有的想像和了解,對天主的回應以及尋求天主的態度。

  ‧真我(real self):「個人成長和實現的原始力量」(凱倫.霍妮Karen Horney)。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非理性想像中的「我」 ……按強迫性的自我命令,自己應該有的樣子(霍妮)。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個人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現實、價值和可能性等等假設。

  ‧精神官能性衝突(neurotic conflict):在回應現實刺激時,「真我」與「理想自我」的衝突。

  ‧軟弱(weakness):個人處於無力造成任何有意義的重大改變之情況;也是聖保祿在書信中所說的軟弱無力。

  ‧靈魂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聖十字若望在同名的著作中,所形容及說明的過程。  

  在探索靈修生活時,我也假定:

  ‧天主要我們彼此深度地分享自己,這樣的分享也是一種履行天主最大誡命的方式。

  ‧為促進真正的自我實現,認識情緒和溝通是必須的。

  ‧過靈修生活的個人,必須在他們的情緒痛苦中看到意義,也看到天主的臨在。

  ‧在個人的追尋中,教會具有獨特且積極的角色和傳承,引導靈修生活與所遭受的情緒痛苦,去發現天主和他們的「真我」。

  

  然後我要揭開靈修生活的本質和意義。在靈修生活中,天主的旨意是要我們與自身以及他人分享內心的感受。隨著對「潛意識」有更多認識,以及對於「情緒痛苦」的認識,再加上談及這些事情如今已是司空見慣,因此必須明白,情緒、人的互動以及在這些經驗和溝通中產生的痛苦,就是「神聖」的本質。


  我們必須看到情緒和心理痛苦的實相……視之為靈修生活。這裡所需要的是提供一個情境,使我們能清楚說出自己的內心活動。本書希望提供這個機會,反省自己的內在經驗。這兒可不是宣洩情緒,而從你已經感受到的體驗,產生反省和祈禱,使你對內心的體驗有堅定的信心。的是為了讓你宣揚你的信仰,並與在同樣處境中掙扎的人溝通。我們都知道,人先是有所體驗,然後會反省這體驗,並從體驗中產生信仰(洞見),最後則是自己的發現傳報給別人知道(溝通)。

  我希望提供一種情境,使你能置身其中。我要提出我對靈修生活的了解,使你能看到自己位於何處。我會用一些問題讓你們反省和討論,以幫助你逐漸了解我希望用旅人這樣的比喻來說明靈修生活,以便描繪出各位的起點。我請求你反省、祈禱,而覺察到在這旅人的比喻中呈現的連續經驗裡,你處在什麼位置。某方面來說,本書是一本指南。這樣的認知會讓你在天主前的自我了解上,得
到平衡和穩定。以這樣的了解為基礎,我們就能有堅實的立足點,與真正的自我、與他人,也與天主互動。這樣的自我了解,這樣的穩定,就是信仰。那是身為天主兒女的自由。是能夠說出自己內心情況而產生的真正平安。

  在說明靈修生活時,我採用了辯證法。我會先提出一個特定動向的幅度,然後再提出另一個,接著提出它們之間的聯繫──
「中介」。第三章到第七章提出靈修生活的一個幅度:人的情緒(心理)經驗。第八章到第十章則提出另一幅度:人與天主互動的經驗。第十一章到第十五章。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討論,指出前兩個幅度都屬於靈修生活。

  我所用的方法是提出問題,讓你在祈禱時或在團體中回答。要回答的問題是,看見天主在你情緒----心理痛苦中的臨在……從「潛意識」的情緒----心理衝突,走向有意識的、情緒----心理的解答和健康時,發生的痛苦中。許多人在這裡看不到天主的臨在,也不把這旅程視為靈修生活。許多人在主日熱切地向天主祈禱,但卻以為他們的情緒生活、人際關係及種種問題,與天主和他們對天主的尋求沒有什麼關係。

  發問、祈禱和反省,能有效地處理這狀況,因為祈禱和反省可同時向身、靈發言,徹底打破身、靈的分離。因為祈禱同時向身、靈說話,而能打破這樣的分裂。所以我設計了一些問題和祈禱反省,來解釋並鼓勵靈修生活。這會使本書的目的更進一步。天主要我們彼此溝通。這就是祈禱;這就是走向天主;這就是聖;這就是靈修生活。

  整本書中兼容並蓄地從各個不同的來源取得資訊。其中包括凱倫.霍妮和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人格理論;聖保祿、聖十字若望、聖依納爵的靈修,好名確陳述靈修生活究竟是什麼。

  在導出情緒和情緒發展理論時,我會採用暗喻或比喻故事的方式,在故事中,憤怒的情緒是受挫折後的反應。這只是許多情緒理論中的一種,而我要在本書探討這一理論。

  正如哈波(Robert A. Harper)在討論兼容觀點的價值時所說:

  僵化、教條主義以及狂熱地固守某一特定制度,當然不會使魯鈍的工具變得銳利。應該鼓勵尚在訓練的年輕臨床學者,盡量接觸所有的治療理論,並輪流練習各種技巧。在這個預期更科學化的時代,我們相信這樣的臨床醫師很可能比起只局限於一種理論和有限技術的醫師,能幫助更多病人。
  
  在第三部和第四部中,我會引用聖保祿、聖十字若望、聖依納爵的靈修,作為了解靈修生活意義的資料來源。

問題討論

  你認為靈修生活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每天練習嗎?為什麼?

  你如何體驗這一點?請在小組內或與另一個人分享。

  你認為在你靈修生活不同階段,會因不同動態而同時具有煉路、明路與合路的境界嗎?如何造成這情況的?

  你是否相信你有一個「潛意識」?那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有「潛意識」呢?

  生活中的哪些事,是我們不希望覺察到的呢?

  你的「潛意識」在你靈修生活中是否活躍?它如何運作?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