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本書目錄
精采書摘
內頁試讀
唯有以真實的自我與天主坦誠相見,才能跨越障礙與天主越來越親密;在天人之間互相顯示的過程中,我們將更深地認識天主,也認識自己。書中介紹各種祈禱方法,帶領讀者養成一種習慣,時時覺察到天主在生活中的臨在,進而與天主發展出更合一的關係。
相關推薦書籍
耶穌會神父,曾負責耶穌會會士之陶成及培育課程,帶領神操,並能將複雜的神修問題以清晰的文字呈現。著有十餘本書,其中包括《天主與我》、《體驗天主》、《祢是我的朋友》等書,這些著作使他被喻為靈修輔導者的靈修導師。
作者相關書籍
前言
第一章 祈禱是意識到與天主的關係
第二章 開始認識天主
第三章 默觀聖經
第四章 發展與天主的關係
第五章 天主的形象與祈禱
第六章 想像力與祈禱
第七章 情緒與祈禱
第八章 如何開始;在何處祈禱
第九章 祈禱的回應
第十章 教義與祈禱
第十一章 祈禱的效果
第十二章 靈修輔導
第十三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天主一再嘗試喚醒人類成為他們真正的自我,即祂所深愛的子女;而為了我們的益處,祂要我們清楚明白地意識到這一點。人若不認識自己真正的父母,就可能會缺乏歸屬感,常感到飄泊無依,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同樣地,人若不知道天主與我們如此親密相繫,就可能會對生命的意義感到焦慮,瘋狂地追尋生命奧祕的解答,或是陷入過度工作、沉溺於某些事物的處境。因此,明白內在自我的真實身分不僅對我們有益,也讓我們自由。所以,天主希望我們意識到與祂相聯繫,而這份覺醒的關係就是祈禱。----〈祈禱是意識到與天主的關係〉- ……一旦我開始經驗到祈禱是個人與天主的關係,我對天主的祈求就會變得不同。以前我只是向天主提出請求,並期待最好的結果;現在我則會向祂傾訴我的擔憂,然後等待天主的回應。----〈祈禱的回應〉 ……在祈禱的過程當中,最大的絆腳石便是:想要在天主面前成為「美善」的人。我永遠無法在祂面前承認我的沮喪、生氣或是情慾之類我認為是「惡」的事情。換句話說,我偽裝成比真正的自己還要「更好的」人來與天主相聯繫……然而,我們往往沒能了解,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感受。我們無法用意志力來決定喜不喜歡某個人;我們的愛、恨或性高潮都無法靠意志力來掌控。情感、情緒及慾念的產生,是來自內心與外在的刺激。我們也許不喜歡自己對天主的某些情緒反應,但當天主臨在時,我們又無法驅開這種情緒。唯有向祂坦白承認我們就是怎樣的人,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才會越來越親密。----〈發展與天主的關係〉 ……以前,他們希望耶穌與自己同在,現在則是希望自己與耶穌同在……他們渴望像他一樣地去愛、去寬恕別人。換言之,套句傳統的說法,他們渴望變成另一位基督。因此,他們默觀福音中的耶穌,祈求能與他相似。然後,他們逐漸被改變了,但那是靠著潛移默化的力量,而非自己堅定不移的意志與行動;是藉著天主的恩寵和恩賜,而非他們本身性格的力量。----〈祈禱的效果〉
天主一再嘗試喚醒人類成為他們真正的自我,即祂所深愛的子女;而為了我們的益處,祂要我們清楚明白地意識到這一點。人若不認識自己真正的父母,就可能會缺乏歸屬感,常感到飄泊無依,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同樣地,人若不知道天主與我們如此親密相繫,就可能會對生命的意義感到焦慮,瘋狂地追尋生命奧祕的解答,或是陷入過度工作、沉溺於某些事物的處境。因此,明白內在自我的真實身分不僅對我們有益,也讓我們自由。所以,天主希望我們意識到與祂相聯繫,而這份覺醒的關係就是祈禱。
----〈祈禱是意識到與天主的關係〉
一旦我開始經驗到祈禱是個人與天主的關係,我對天主的祈求就會變得不同。以前我只是向天主提出請求,並期待最好的結果;現在我則會向祂傾訴我的擔憂,然後等待天主的回應。
----〈祈禱的回應〉
在祈禱的過程當中,最大的絆腳石便是:想要在天主面前成為「美善」的人。我永遠無法在祂面前承認我的沮喪、生氣或是情慾之類我認為是「惡」的事情。換句話說,我偽裝成比真正的自己還要「更好的」人來與天主相聯繫……然而,我們往往沒能瞭解,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感受。我們無法用意志力來決定喜不喜歡某個人;我們的愛、恨或性高潮都無法靠意志力來掌控。情感、情緒及慾念的產生,是來自內心與外在的刺激。我們也許不喜歡自己對天主的某些情緒反應,但當天主臨在時,我們又無法驅開這種情緒。唯有向祂坦白承認我們就是怎樣的人,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才會越來越親密。
----〈發展與天主的關係〉
以前,他們希望耶穌與自己同在,現在則是希望自己與耶穌同在……他們渴望像他一樣地去愛、去寬恕別人。換言之,套句傳統的說法,他們渴望變成另一位基督。因此,他們默觀福音中的耶穌,祈求能與他相似。然後,他們逐漸被改變了,但那是靠著潛移默化的力量,而非自己堅定不移的意志與行動;是藉著天主的恩寵和恩賜,而非他們本身性格的力量。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