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子堆裡的聖人
My Life with the Saints
書號 : 208073
原著 : 詹姆士.馬丁,James Martin, S.J.
譯者 : 范京生
定價 : 420元   
頁數 : 416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09/8
版次 : 初版二刷
ISBN : 978-957-546-655-8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馬丁神父以異於一般聖人傳記的寫法,挖掘聖人們平凡痛苦的一面,與一般人的生活遭遇極其類似。書中除了有聖人的生平介紹、修德過程外,也分享作者自己寶貴的人生經驗,將它們與聖人曾有過的掙扎和經歷相映照,使聖人們降臨凡間,讓我們與聖人更加接近 。

相關推薦書籍

找到自己,找到天主──跟隨牟敦及其他聖賢活出真我
Becoming Who You Are──Insights on the True Self from Thomas Merton and Other Saints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姜川
定價:130元

百聖傳略(上冊)

原著:于士錚 編著 / 
譯者:
定價:270元

靈修大師的幸福八堂課
The Saints' Guide to Happiness
原著:羅勃.埃斯柏格 / Robert Ellsberg
譯者:譚璧輝
定價:220元

 詹姆士.馬丁神父 , James Martin, S.J. ,美國籍 ,天主教耶穌會會士畢業於美國長春藤名校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在奇異(GE)公司工作六年後,決心修道1988年入耶穌會初學院,1999年晉鐸現任《美國》雜誌《America編輯America》即 國家天主教周報》

晉鐸前的養成教育,除了基本的神學和哲學教育之外,還包括各類的社會服務:在德蕾莎姆姆創辦的牙買加「垂死之家」工作;在芝加哥服事街頭幫派青年;在波士頓擔任監獄牧靈,也服務街頭遊民;在東非肯亞兩年,全職服務難民。

馬丁神父的文章廣泛地刊載於全美的報紙、雜誌和網站上,包括所有主要的天主教雜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等等;他也常常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梵蒂岡電台(Vatican Radio)等美國和國際知名媒體上,公開演講及評論宗教和靈修話題。著有《找到自己,找到天主》(Becoming Who You Are : Insights on the True Self from Thomas Merton and Other Saints、《襪子堆裡的聖人》(My Life with the Saints)等書,是最受歡迎的天主教作家之一。

其著作《襪子堆裡的聖人》曾榮獲天主教媒體協會圖書獎(Catholic Press Association Book Award)、

紐約克里斯多佛獎(Christopher Award),繼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好書獎。

 

 

作者相關書籍

找到自己,找到天主──跟隨牟敦及其他聖賢活出真我
Becoming Who You Are──Insights on the True Self from Thomas Merton and Other Saints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姜川
定價:130元

襪子堆裡的聖人
My Life with the Saints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范京生
定價:420元

平凡見神妙:耶穌會士提供的生活指南(上)與上主相遇
The Jesuit Guide to (Almost) Everything: A Spirituality for Real Life (Part 1: Encountering God)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張令憙
定價:240元

平凡見神妙:耶穌會士分享的生活指南(下)在主內生活
The Jesuit Guide to (Almost) Everything: A Spirituality for Real Life (Part 2: The Jesuit Way)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陳芝音 譯 / 黃美基、劉家正 審訂
定價:320元

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
Seven last words : An Invitation To A Deeper Friendship With Jesus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劉德松
定價:160元

寫給所有人的祈禱書(上):建立你自己的天人關係
Learning to Pray: A Guide for Everyone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漢河
定價:280元

寫給所有人的祈禱書(下):建立你自己的天人關係
Learning to Pray: A Guide for Everyone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漢河
定價:320元

1 被塞在襪子堆裡的聖人 

  導言

2 天主的子女 聖女貞德(Joan of Arc)

3 心靈劇場 里修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

4 真實的自我 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

5 愈顯主榮 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

6 更甚於往日 伯鐸.雅魯培(Pedro Arrupe)

7 馬薩比耶爾的岩洞內 伯爾納德(Bernadette Soubirous)

8 這份喜悅,與人共享 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

9 基督的代表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 ⅩⅩⅢ)

10在她的世界內生活 桃樂斯.戴(Dorothy Day)

11因為,我是罪人 伯鐸(Peter)

12信仰與理智 聖道茂(舊譯多瑪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

13為了基督,我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 聖方濟(Francis of Assisi)

14平凡的生活 大聖若瑟(Joseph)

15他們信靠天主 烏干達的眾殉道者(The Ugandan Martyrs)

16他是我的寶中之寶 磊思.公撒格(Aloysius Gonzaga)

17聖寵滿被 聖母瑪利亞(Mary)

18人人當成聖,各個皆精采 

結語延伸閱讀

導言

  九歲那一年,我最大的樂趣是,用郵購的方式來買我所想要的東西。放在廚房架子上的麥片盒子,背面都印有一片郵購小玩意兒的表格。剪下來,填上地址,附上一塊錢或兩塊錢美金的紙幣,然後寄出去。幾週後,一個寫上了我的姓名的牛皮紙包裹,就會出現在信箱內。再沒有什麼比這種事,更讓人興奮的了。

  通常,最讓人心動的小玩意兒,都是連環漫畫書的附贈品,可是實際收到的,卻不像廣告上誇大的那回事。所謂「恐怖的飛天幽靈」,在翻開《蜘蛛人》漫畫書封底的內頁,發現的是一個廉價的塑膠球,或是一條橡皮圈,再不然,就是一片白色的紙巾。還有「塔蘭托蜘蛛大怪獸」,怎麼看都不像個怪獸。

  最糟糕的是,一種被誇耀為「海底猴猻」的東西。彩頁的廣告上,畫著一群在某個海底城嬉鬧、活蹦亂跳、猴子般的傢伙(其中一個,還戴著金色的王冠)。然而,六個禮拜的等待,換來卻是大失所望──我的深海猴猻怎麼只是一盒蝦卵?姑且丟進臥室椅子上放著的水族箱裡。終於,「深海猴猻」開始在孵化了,細細小小的幾乎看不見,而就我所能看到的,沒有一個戴王冠的。每年冬季例行的感冒,讓我打了一個大噴嚏,差一點毀了這座海底城。

  其他還有幾次的郵購經驗,還滿好的。接連吃完好幾盒糖霜麥片,才收集到足夠的盒蓋後,我終於等到了「游泳健將老虎東尼」,連我的父母都稱奇它的泳技。黑條紋的橘色老虎,兩隻手能打轉,兩條腿瘋狂的亂踢,廚房的水槽儘管是波濤巨浪,東尼總是翻騰地狂泳著。有一天,東尼剛游完泳,不小心從我的濕手上滑掉了,摔在地板上。兩隻手摔脫了,這短暫的游泳生涯遂告結束。我把斷臂東尼放到水族箱裡,和海底猴猻作伴。似乎,他們彼此都沒意見。

  就算是對郵購東西著了迷吧,可是,這個理由還是很難解釋,為什麼一個小孩會對在一本雜誌上偶爾翻到的一尊聖猶達(St. Jude)塑像的廣告動心。我記不得那是怎樣的一本雜誌,而通常我父母都不把教會的刊物放在家裡。很顯然地,一定是塑像的圖片非常吸引我,才會讓我捨得把三塊五毛的美金放進信封袋內。這個動作,代表三個禮拜的零用錢沒了,也等於捨棄了一本「阿基」(Archie)的漫畫書──以當時的狀況來說,可是一大犧牲哩。

  我不知道聖猶達是何許人,家裡也沒提過他,僅憑雜誌上的廣告說:聖猶達是絕望無助者的主保聖人。即使我有興趣多了解他的事,但猶達是個謎一般的人物,有關他的資訊實在太少。他是耶穌的十二位宗徒之一,然而,整部新約聖經僅非常簡短的,一共三次,提到猶達。事實上,福音書上有兩次完整地列出十二位宗徒的姓名時,都稱他是「達陡」(Thaddeus)。因而,後世流傳著「聖猶達.達竇」這個名字。更讓人混淆的是,《馬爾谷福音》提到耶穌有一位表兄弟名叫猶達。古老的一些傳說中,提到猶達曾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Mesopotamia,約略今日的伊拉克)傳教,《天主教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Catholicism )上斬釘截鐵地寫著,「我們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沒有什麼可靠的資訊」。

  猶達的傳記,我沒興趣。絕望無助者的主保聖人,才是我想要的。想想看,這樣的人物,對我將多麼的有用。一個聖人,他能幫助我得到我想要的東西,那個只會在水槽裡游泳的小老虎玩具,怎能相提並論?我可是大方地付出了三塊五毛美金的代價。

  幾個禮拜後,郵包到了,是一座九英寸高、米白色、塑膠製的立雕像,還附了一本如何向聖人祈求的祈禱手冊。米白色的聖猶達,手裡拄著一根棍子,胸前掛著一片盤狀的徽章,上面是一個人的臉孔(很難分辨出是誰,大概是耶穌吧),立刻被請上臥室的衣櫃上方最尊榮的位置。

  那個時候,我向天主的禱告,是斷斷續續的,而且,大致上是求助一些事。譬如,「請幫助我下次考試能拿到A(即高分)」;「請幫助我在今年的小聯盟比賽時表現良好」;「請幫助我在學校拍生活照時,身上皮膚光潔」。在我的心目中,天主是「化解難題的大人物」。只要不斷懇切的禱告,使用正確的禱詞,以完全正確的方式,祂就會替你解決任何的困難。如果天主不能幫我解決(似乎,愈來愈不能如我的意),那我就轉而求聖猶達。我在想,如果連天主都不願幫忙的事,肯定就是絕望無助了,那就只好去找聖猶達了。

  所幸,這本聖猶達的祈禱手冊內,有許多很好的禱文。其中一則,還是用拉丁文寫的,以「Tantum ergo sacramentum……」(皇皇聖體  ……)開頭。在為最絕望到底的事:譬如,期末考試和諸如此類的事,我就用這則拉丁文禱詞來祈求。在迫切需要某樣東西時,我會跪下來,唸三遍「Tantum ergo sacramentum   ……」禱詞。

  就這樣,聖猶達一直很有耐心的站在我的衣櫃上,直到上了中學。到家裡來玩的同學們,都會到我臥室來瞧瞧(大家都這樣彼此好奇的嘛)。雖然,我是滿喜歡聖猶達,可是又怕同學們看到衣櫃上這尊奇怪的塑像,一定會問東問西而受窘。只好,讓聖猶達屈尊就卑委屈在衣櫃內的襪子堆裡,每逢特別的情況,才把他請出來。

  往後幾年,可以這麼說,我的信仰也降級到放襪子的那個抽屜裡了。中學期間,大致上每週望一次彌撒;大學期間,就偶爾才進堂(但仍向「化解難題的大人物」禱告)。當信仰愈來愈淡的時候,對聖猶達的喜愛,就顯得好像有點幼稚了──愚蠢、迷信、有點令人左右為難。


  我二十六歲那年,情況有改變。在企業化美國的商業世界裡奔波了五年,我過的生活是很可悲的。失望之餘,我開始盤算著一定要過另一種生活。至於,到要做什麼呢?當時,我一點概念都沒有,唯一的念頭就是,離開這個商業的世界。在這個情緒低落的挫折中,天主介入了,這位化解難題的大人物開始化解我難題。在全無頭緒的難題中,每過一段時間,在我自己都沒有提出的問題上,
祂給了我一個答案。

  有一個晚上,結束了一天煩累的工作,坐在電視機前,隨意的轉台。本地的公共電視台,正在放映一部天主教牟敦神父(Thomas Merton)生平的記錄片。從沒聽過這個人,可是影片中受訪的、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作證說,牟敦神父對他們的生命,有過重大的影響。幾分鐘看下來,我就有了一些概念 ─ 牟敦神父是一位聰明、風趣、聖潔,而且很特別的人物。津津有味的看完了記錄片,我還想多了解這個人,又特別去買了本他的自傳《七重山》(The Seven Storey Mountain)來看。書中描述他自己,如何從生活漫無目標的青年人,最後卻走進天主教隱修院整個心路歷程。沒有幾本書,能像它這樣的擄獲了我。

  此後的兩年內,每當我認真地思考未來將如何時,擺在眼前的幾條路子,似只有進修會修道,才是最有意義的最佳選擇。當然,這期間內,也不是沒有過疑、瞻前顧後的徬徨,還擔心是否會有窘困。終於,在二十八歲那一年,辭去了工作,進入了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一般通稱為耶穌會士(Jesuits)這是我一生的最佳抉擇。

  剛進初學院時,我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初學弟兄都有一位自己特別恭敬的聖人。一談起這位聖人,很明顯的帶著一種親切的口吻,好像親身經歷打過交似的。譬如,有一位弟兄特別喜愛桃樂斯.戴(Dorothy day,譯者註: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天主教徒工運領袖之一,熱心的模範教友)在我們每週例行的研討會上,幾乎是隨口引用她的言行;另一位,則常提到聖女小德蘭(St. Therese of Lisieux)。弟兄們恭敬聖人的態度上,看得出來是很誠摯的,也很有耐心的向我講述聖人的事蹟。然而,我認為向聖人祈禱,那完全是一種迷信的表現。有什麼義呢?如果是天主在俯聽我們的祈禱,為什麼要去找聖人呢?

  我發現初學的圖書架上,有一系列的聖人傳記,答案都在那裡。

  我之所以從這個書架上,取出來第一本這樣的書,那是因為禁不起一位弟兄很認真的口氣催促我(可以說近乎「糾纏」):「你一定要讀這本《聖女小德回憶錄》(The Story of a Soul),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喜愛小德蘭。」

  那時,我哪知道「小花」(Little flower)是誰。心裡猜想,這個里修的小蘭大概就是那種枯萎的百合花之類的人物吧──小善變又遲鈍。讀完了她的自傳,我才大吃一驚,原來是這麼一位愛、勤奮、意志堅定的小婦人,為什麼以前不認識她呢?於是,書架上的聖人傳記,我一個接一個的讀下去。有些聖人是大家所熟知的,有些則似乎平凡得不為人知──聖達義.葛斯加(St. Stanislaus Kostka),不顧在波蘭的家人的反對,步行了四百五十英里路,才得入耶穌會的初學院;聖多默.穆安(St. Thomas More),一位高尚的識分子和愛國者,卻沒忘記天主是生命的重心;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出乎眾人意料之外,也在許多人的焦慮中,著手大幅地改革她所屬的加爾默羅聖衣會;我很高興的發現,若望二十三世教宗不僅心腸好、具有創新的勇氣(譯者註:召開梵二大公會議),而且非的機智風趣。

  逐漸地,我發現自己對這些聖人有了喜好,也開始有一種親切的感覺。我認為聖人和現代的信徒們息息相關,是修德成聖的榜樣,更讓人領悟,在個別的生上,天主的作為是何等的奇妙。成聖的方式各有不同,更顯示出天主是多麼地珍視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就如同魯益師教授(C. S. Lewis,譯者註二十世紀中葉,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著作等身,不僅一般神學論說受人歡迎,更是系列兒童傳奇故事納尼亞傳奇Narnia的作者)《基督宗教》(Mere Christianity)一書中所說的,「歷史上的暴君和征服者,他們彼此是多麼地類似;然而,諸聖者的行徑,卻又是多地各異其趣」。

  這種認知,為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小德蘭、若望二十三世教宗,或者多默.穆安。我要成為我自己,讓天主在我自身內,藉著我的特性和我的人性來作為。如同聖道茂(St. Thomas Aquinas)的名言,「聖寵建構在本性上」(Grace builds on nature)。

  再者,聖人們成了我生活上的夥伴──要幫手時,你可以去求助的那種朋友。我的初學導師認為,聖人是大哥哥、大姊姊之類的人,你可以去找他出主意、指點迷津。一位天主教神學家寧翰(Lawrence S. Cunningham)在《聖人的意義》(The Meaning of Saints)書中,建議視之為「先知性的見證者」,他們能激勵我們這些後生小輩再接再厲,活出完完全全基督門徒的生活。一定有人會說,只要有了耶穌,就夠了。這是當然的囉,耶穌是我們的一切,而諸位聖人和聖女比你和我更明白這個道理。

  天主以祂的智慧,讓耶穌的這些好夥伴,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一路相隨。他們的友誼和鼓勵,難道不是很好的禮物嗎?不要害怕熱心敬禮聖人,會阻擋我們向耶穌,因為,諸聖的所作所為均以耶穌為中心,都指向祂。在初學院的教堂內,有一天我聽到這樣的一則謝恩禱詞,內心如此激動,宛若首次聽聞一般:「主,藉著不斷地興起如此彰顯聖潔的男男女女,活生生地見證祢那永不止息的愛火,在每一個世代更新了祢的教會。他們英勇的生命激發了我們。他們不停的祈禱,幫助我們成為祢救贖大能活生生的標記。」

  是的,我也的確這麼認為。

  在閱讀聖人一生的行誼時,我發現某些事蹟或經歷,常能印證在我自己身上這也是讓我最欣賞的地方:和世上的每一個人一樣,他們也曾掙扎於人性的軟弱中。有了這個認知,每逢某一時刻或某種需求的場合,我會毫不猶豫地向他們禱告。隱修者牟敦神父經常努力克服驕傲和自誇的毛病,遇到相同的掙扎,我就他代禱。生病時,我祈求小德蘭,她能了解病人的自怨自艾和孤寂。需要一往直前的勇氣,我找聖女貞德。要付出同情心,得找磊思.公撒格(Aloysius Gonzaga)。要有更大的幽默感和化解生活上的無奈,找若望二十三世教宗準沒錯。

  就這樣,我從一個對於敬禮聖人感到窘困的狀態,變成了喜好者。初學結束,耶穌會士接續的培訓中,我又讀到更多的聖人,品嚐更多的喜悅。朋友還會嫌多嗎?

  現在,反倒是我常向人推薦我喜聖人,同時,也有人推薦給我。有趣的是,發現一個新聖人的途徑,就和認識一個新朋友的方式一樣。或許,你曾聽說某某很好,就會想,哪天有機會時,也去認識他。譬如,讀英國天主教歷史的時候,我就想,一定要多認識這位多默.穆安。可能,人家認為你一定會喜歡某人,是找機會介紹你認識。前面提到的,初學弟兄介紹小德蘭給我,就是這樣。也可能,由於日常生活的因緣際會,遇見了一個新朋友。在耶穌會的哲學培訓期間,我首次遇見了聖奧斯定,閱讀他的《懺悔錄》(Confessions),於是,著迷於他的其他著作,和他那種講論天主的方式。

  這就是本書的主旨:一種非常個人式的介紹,讓大家認識我自己所喜愛的一聖人和聖女,聖潔的人物與夥伴(雖然,嚴格地說,「聖人」是經過教會的宣聖儀式,或正式承認一個人在世時,度過聖潔的生活,蒙主悅納,值得信徒公開的敬禮)。最近幾年,每當對某個聖人有特別親密的感觸,我就會花點時間把它記下來。某些篇章,根據眾所周知的聖人行誼和傳記,反映出一種敬禮:某些章節,則立論於聖人鮮為人知、淡泊平凡的一生,所作的相當個人式的反思──一小段別人沒注意到的事蹟,卻曾深深地觸動和影響了我。

  本書中各個聖人的略傳,大致上是以我自己接觸到的早晚次序而編排的。我希望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依循著我本人的心路歷程而前進。一個篇章內也有可能跨越了數年,甚至一、二十年。譬如,我在耶穌會初學的時候,首次接觸到聖伯爾納德(St. Bernadette)這個人,可是,一直要到約十五年後,去露德(Lourdes)朝聖時,才真正心領神會地明白她的事蹟。

  我不是在為這些心靈上的勇士們寫傳記。篇章的內容,是一種反思和默想,一個基督徒和諸聖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我是怎樣和他們認識的;他們的事蹟發了我什麼;在我的生活中,他們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本文開始的段落中,我曾提到,不知道是什麼力量引導我和聖猶達展開這一段親切的關係。如今,再仔細的想一想,我知道那是天主的作為。以某些奇特怪的方式,天主感動了一個小男孩,開始他敬禮聖人的生命歷程,而藉由雜誌廣告的媒介,僅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天主的聖寵,是祂自發性地賞予的恩惠。回首生命的來時路,不由得要感謝這麼多可愛的聖人──為我代禱、給我慰藉、示我以好門徒的表率,並且一路伴隨相助。

  總而言之,首先要感謝的是聖猶達。窩在襪子堆的日子裡,他不停地在為一個全然不知情的小男孩代禱著。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