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神會晤──拉內的神學人觀(神叢50)

書號 : 107096
原著 : 武金正,Joseph Vu Kim Chinh, S. J.
譯者 : 
定價 : 270元   
頁數 : 264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00.4
版次 : 初版再刷
ISBN : 978-957-546-396-0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拉內曾生動地譬喻人生:人在日常生活中辛勤地工作,宛如孩童滿頭大汗地醉心「把玩」沙粒。然吸引他忍受這般勞累和酷熱煎熬的,不是沙粒,而是身心悠遊於海邊,一心嚮往趣味盎然、一望無際遼闊視野的海洋。

  

  人──在世界中的精神,顯然是一團令人怦然心動的「迷」,常引發人尋覓自己。而人越過重重的問答,一回又一回地分辨神類,頻頻地在張力中互動,不止息地邁向既遙遠又近在眼前的奧祕──拉內稱之為「神」。

  

  全書係探討卡爾‧拉內(Karl Rahner)的人觀──與神會晤的現存者。透過了解拉內的方法論,認知他對哲學與神學的觀點,深入分析、探究人生最重要的諸向度,譬如:心靈、倫理、宗教……等。基此基督宗教的著眼點嘗試跨入與其他宗教接觸和對話。

相關推薦書籍

解放神學(上)——時代脈絡的詮釋(神叢88)
Liberation Theology(I): Hermeneutical Study of Its Contextualisation
原著:武金正 / Joseph Vu Kim Chinh, S. J.
譯者:
定價:240元

解放神學(下)──相關議題的申論(神叢89)
Liberation Theology(II): Interpretation on Modern Issues
原著:武金正 / Joseph Vu Kim Chinh, S. J.
譯者:
定價:290元

武金正神父,耶穌會士,1948年生。奧地利Innsbruck大學哲學博士;輔仁大學神學博士。曾任輔大哲學系所副教授、美國CUA越南哲─神學院成員;現任輔大宗教系所副教授、輔大神學院副教授。學術作品多以中、越、德、英等語言發表,內容涵蓋宗教哲學及神學的各方面,中文專書以《解放神學:脈絡中的詮釋》為其代表作,論文四十餘篇散見Nouvelle Revue de Science Missionaire; Dinh Huong, Dan Chua Au Chau, Thoi Diem;《神學論集》;《哲學與文化》等。

作者相關書籍

解放神學(上)——時代脈絡的詮釋(神叢88)
Liberation Theology(I): Hermeneutical Study of Its Contextualisation
原著:武金正 / Joseph Vu Kim Chinh, S. J.
譯者:
定價:240元

解放神學(下)──相關議題的申論(神叢89)
Liberation Theology(II): Interpretation on Modern Issues
原著:武金正 / Joseph Vu Kim Chinh, S. J.
譯者:
定價:290元

人與神會晤──拉內的神學人觀(神叢50)

原著:武金正 / Joseph Vu Kim Chinh, S. J.
譯者:
定價:270元

陳序:為基督宗教與當代文化交談尋找出路 v
谷序 vii
自序 ix

拉內(Karl Rahner)的生平和背景 1
拉內的超驗人學法 25
海德格的哲學和拉內神學的相關性 53
人與奧祕會遇 87
拉內的實存倫理 113
拉內的宗教觀 141
拉內宗教交談的探究 175

拉內生平年譜 209
參考書目 215
人名索引 237

二、耶穌會士的拉內

  1922年,拉內於高中畢業後三週,便毅然決然地進入耶穌會。雖然其兄胡果‧拉內(Hugo Rahner)早於三年前入了耶穌會,但拉內自認其兄長對他的決定並未扮演任何角色;但無可諱言,因有例可循,這讓其選擇顯得更駕輕就熟些。當然拉內發願後並準備一展學者的方向時,因著兄長的協助致使雙方的合作無間更凸顯出來 。

  拉內進入耶穌會後,備受依納爵靈修的陶成與潛移默化,再經由個人沉潛該靈修的經驗,遂奠定拉內整個生活的基礎和發展方向。在1978年歐多納萬(Leo O’Donovan)的訪談中,拉內就曾非常明確地肯定說:「比起某些哲學和神學更影響我的,則非依納爵靈修莫屬。」

  因為所有的耶穌會士都歷經類似的陶成,皆從依納爵靈修的泉源汲取生活方式,職是之故,拉內可以說:「沒有個別的耶穌會士影響我至深,唯獨在每個陶成階段,由不同的同會弟兄所領導。」然而,在耶穌會的陶成和生活中,某些時刻確實影響其生活,譬如:一個月的大避靜;或是每年八天的避靜;或是日常生活中的祈禱和靈修。在這樣的時刻,拉內感受到耶穌會的某些重要性,遠比許多哲學家或神學家更能深刻地影響著他 。

  基於依納爵的靈修,拉內因而能建立並發展以人為中心的神學;因體驗在所有的存有中能尋獲天主,故此,肯定人是在世界中的精神,人人皆是天主所創造,且賦予一種生活的基礎:即尋找天主的光榮並因此獲救。

  這樣的依納爵原則,指引拉內的神學邁向一種新的發展方向,亦即當人存有,他便生活在充滿恩寵的世界,於是,每項東西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最小的事故,都含有天主的存在:每當人作選擇時,不僅在抉擇的時刻有其重要性,而且能與整體的生活有更深、更整全的意義 。

  總之,身為人,對拉內來說,都是在恩寵中生活,皆是在尋覓人生的意義。他進一步地解釋,當我們努力了悟一件事時,我們就是立足於一種尋找的方向:為何我們生活?為何我們思考?究竟我們是誰?這些不斷浮顯出來的向度,正是現代人的一項新使命。

  強調具體同時看重開放,乃是拉內在就讀哲學時已奠定的趨向。與其大哥胡果為慶祝其父親六十大壽所寫的文章厚達374頁,而正值23年華攻讀哲學的拉內在文章中已寫道:
  「最後還有一項要說明的:形上學家進入歷史,不僅視歷史為他研究知識的對象,他之所以邁入歷史乃為了詢問歷史,尋求歷史教導他、指引衪......。正是這樣,真實的形上學家才經驗到自己的限度,因而投靠在歷史中所啟示的真理,因為他的生活被愛引至永恒的真理,所以他渴求必然性和無條件。但這些在歷史的過程中,好像無法充份地給予 。」

  上述對歷史的見解在其年代並非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學習的時代,是處於天主教對「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的思考呈現一種多元化的反應,但主要是從批判的角度來給「這些運動對基督宗教的批評」做反批評。但漸漸地,教會從對康德的批判慢慢轉化為積極的接觸,此最顯然的乃是經院哲學。可是,我們心知肚明,這多元並非那麼被公認。然當拉內的老師尚站在自康德或黑格爾由來的批判,拉內已在二、三十年代逐漸邁入一種彼此之間的了解、學習,甚至對話 。

  於1982年艾振登(J. von de Eijnden)的訪問中,拉內回憶道:「我在普拉克(Pullach)學院就讀哲學第三年時,非常熱衷且很仔細地拜讀了馬雷夏(Joseph Marechal,1878~1944)的《形上學的出發點》這本鉅著。」正如拉內所承認的,因著馬雷夏的方法幫助他能個別性地首度接近多瑪斯,並且很詳實地記載下來。
拉內能深入地研究哲學,乃因就讀普拉克耶穌會哲學院時,幸得某些教授開啟了相當自由的學習風氣。拉內就曾在慶祝普拉克學院五十週年慶時追憶道:「當時在普拉克學院的某些老師,例如:楊森(Bernhard Jansen)賦予年青人一種開放的精神去探究那些大哲學家,如: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黑格爾(Georg W. F. Hegel,1770~1831)。」依循這樣的指導方向,拉內遂能盡心盡力地勤奮學習新士林哲學,且在日後能毫不遲疑地應用在神學上 。

  至於從哲學到神學之間的連貫問題,我們將在本書中另闢〈拉內的超驗人學法〉以及〈海德格的哲學和拉內神學的相關性〉等篇較仔細地探討。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