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希望之鏈——玫瑰經二十端奧蹟默想
The Rosary——Chain of Hope
書號 : 103027
原著 : 葛羅謝爾,Fr. Benedict J. Groeschel, C.F.R.
譯者 : 梁偉德
定價 : 220元   
頁數 : 192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07/3
版次 : 初版二刷
ISBN : 978-957-546-587-2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葛羅謝爾神父以希望為主題探討玫瑰經的意義、歷史與奧蹟,帶領信友展開一段靈修之旅,划向信德與祈禱的深處。書中各端奧蹟皆附有相關聖經經文、默想與禱文。讓我們在一遍遍優美的誦念、一端端深沉的默想中,懷著希望走過整部福音,進入永生的奧祕之中。

相關推薦書籍

奧蹟的窗戶──彩繪玻璃中的玫瑰經
Rosary──Bible Stories in Stained Glass
原著:丁松青 / Barry Martinson, S.J.
譯者:
定價:280元

瑪利亞──幽影中的恩寵
Mary: Shadow of Grace
原著:麥肯娜 / Megan McKenna
譯者:蔡時、張令憙合譯
定價:200元

聖母──和好之母
Mary, Mother of Reconciliation
原著:德蕾莎修女、羅哲弟兄 合著 / Mother Teresa De Calcutta & Brother Roger de Taizé
譯者:袁國慰
定價:90元

葛羅謝爾神父,Benedict J. Groeschel C.F.R.,更新方濟會會士,除教授心理學外,多年來帶領避靜,從事生活輔導,曾任紐約教區靈修發展中心的指導。著作有:《且聽且禱》、《天堂在我心》、《走出黑暗》、《踏腳石,絆腳石》等書。

作者相關書籍

串起希望之鏈——玫瑰經二十端奧蹟默想
The Rosary——Chain of Hope
原著:葛羅謝爾 / Fr. Benedict J. Groeschel, C.F.R.
譯者:梁偉德
定價:220元

融──朝拜聖體祈禱集
Praying in the Presence of Our Lord─Prayers for Eucharistic Adoration
原著:葛羅謝爾 / Benedict J. Groeschel, C. F. R.
譯者:張力/譯
定價:160元

深「德」祢心——淺談三超德、四樞德
The Virtue Driven Life
原著:葛羅謝爾 / Fr. Benedict J. Groeschel, C.F.R.
譯者:梁偉德
定價:180元

煉淨、光明、合一──靈性成長的心理學
Spiritual Passages──The Psychology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原著:葛羅謝爾 / Benedict J. Groeschel
譯者:張令憙、沈映志 合譯
定價:380元

癒我原傷
Healing the Original Wound──Reflections on the Full Meaning of Salvation
原著:葛羅謝爾 / Benedict J. Groeschel
譯者:譚璧輝
定價:250元

天堂在我心──領受渴望已久的真福
Heaven in Our Hands: Receiving the Blessings We Long for
原著:葛羅謝爾 / Benedict J. Groeschel, C. F. R.
譯者:梁偉德
定價:190元

且聽且禱
Listening at Prayer
原著:葛羅謝爾 / Benedict Groeschel
譯者:茫茫
定價:80元

走出黑暗
Arise from Darkness──When Life Doesn't Make Sense
原著:葛羅謝爾 / Benedict J. Groeschel, C.F.R.
譯者:張淑華
定價:190元

沒有意外這回事!——葛羅謝爾神父訪談錄與劫後省思
There Are No Accidents
原著:葛羅謝爾、畢夏普 合著 / Fr. Benedict J. Groeschel & John Bishop
譯者:沈映志
定價:140元

目錄

致謝 5
第一章 玫瑰經在今日 7
第二章 如何開始誦念玫瑰經 19
第三章 歡喜奧蹟 27
第四章 光明奧蹟 51
第五章 痛苦奧蹟 77
第六章 榮福奧蹟 99
後記 123
譯後 127
附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宗教牧函:童貞瑪利亞玫瑰經 131

第一章

玫瑰經在今日

  二○○二年秋間,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新的五端玫瑰經奧蹟時,整個天主教世界,甚至世俗傳播媒介,都表示出意外的欣喜和熱情。連不少專門誇張地報小部分教士道德低落的報刊,都在頭版中刊出這消息。一時間,他們似乎忘卻了對天主教會的敵意,連一些晚間新聞節目也予以報導。媒體對這事的關注相當人意表,因為這類新聞通常只會引起小部分虔誠天主教徒的興趣,而這些人一向是傳播媒介忽略的一。儘管有人起而反對是意料中事,因為那些人幾乎所有敬禮(尤其是聖母敬禮)都表示反對的;然而,玫瑰經仍然引起不少人注意。

  就像其他宗教一般,今日仍有許多人使用念珠這古老的祈禱方式,即便如此,玫瑰經已不再像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之前那樣受到普遍重視。記得大約四十前,十一月一個黯淡的星期五下午,我和全體學生在一所天主教學院的廣場中誦念玫瑰經,為幾分鐘前在達拉斯(Dallas)被暗殺的甘迺迪總統祈禱。我留意最少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們穿著整齊,結了領帶,手持玫瑰念珠。那是早上你離家前,你母親問你,口袋裡有沒有念珠的年代,是個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今日,不論男女老少,有不少人仍然虔誠誦念玫瑰經,視它為默想、感恩的文。也有許多人在遭逢困難時,會分外熱心念玫瑰經。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聖母敬禮及誦念玫瑰經的表樣,更激勵了許多人一同熱心誦念。

為什麼要這重複又重複的經文?

  許多年前,人們往往在守靈時喃喃地念玫瑰經,使得非天主教的親友們覺得天主教真是個神祕的宗教。有時候,我簡直不明白為什麼玫瑰經要這樣念出來因此,當人們使用一些比較容易明白的經文,以紀念亡者、把他們交給天主仁慈之愛時,我不禁感到大為寬慰。

  新教人士,尤其是聖公會及長老會教徒,習慣以美妙的方式誦念美妙的禱文而衛理會及浸信會教徒則以無限的心神和感覺去祈禱。他們覺得像連珠砲般的經十分令人困惑,他們不太為經文大多指向基督之母而傷腦筋,卻以為那是馬馬虎虎、漫不經心、並不特別為任何人任何事而念的單調經文。

  在他們看來,部分問題在於這種重複誦念的經文,幾乎是世界上每一宗教的老習尚,但並不是構成新教的成分。不單是那串念珠,更是那些禱文,那重複詞彙與誦唱,完全不合新教的傳統。然吾主耶穌多少次重複誦念「聽」(Shema)這個字(申六4)以及其他猶太人敬拜儀式中的詞句?他自己也留給我們簡短而意宏深的經文(天主經),這是所有基督徒再三誦念的。事實上,這經文正是玫瑰經的一部分。

  一再重複的經文及詠唱的目的,是讓心神自由地升向天主──表達出內心幾乎不能訴諸語言文字的感受和情意。有時是由於個人不懂得確切的神學用語,而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思想太私,無法以言詞表達。鮮有人知,我們精神生活的內在事件,尤其是像喜樂、悲哀、愛、忿怒、恐懼等情感,很難以言語完全表達出來,即使表達了,也辭不達意。然而,當我們重複某些詞句或動作(例如數著念珠)時,即使在最紛擾的情之下,我們也能收斂心神,進入祈禱之境。

  以我個人為例,可以解釋這現象。我最喜歡念玫瑰經的地方是紐約的地下鐵。地下鐵的入口處有它特有的、富於啟示的環境。試想像大地上一個黑洞,裡面無數看似死去的身體,像守夜似的站著等候(噪音使人無法在地下鐵交談)。車輪發出一種非人世的、刺耳尖銳的聲音,不時夾雜著人們掉落的薯片或雜物被輪輾過時所發出的電光。所有這一切使一個深思的靈魂想到萬民四末,尤其是煉獄和地獄。

  火車行駛時的節奏中有一種特有的寧靜,使城市的居民進入大大的獨處境界念珠在手中流動時,我很自然地浸沉在玫瑰經的奧蹟之中。我們方濟各會會士會衣腰間,掛著一串極簡樸的木質玫瑰念珠,因此,我毋須煩惱是否要把念珠藏在口袋裡。

  如果我太累或分心,不能全副精神集中在奧蹟上,我便轉向聖母,求她為我禱,為別人及許多教友心中所藏的意向祈禱。假若我用盡了這些方法仍不能專心,我只要把目光投在車廂內各式各樣的乘客身上,我不必多費氣力,便可以看出他們大多是身負重擔的,有些人甚至被生活壓得透不過氣來,有些人簡直是走無路。這時,我任由溫柔美麗而撫慰人心的天主經、聖母經流移到他們每個人身上。正如一位猶太籍的老太太,在聖灰瞻禮日領聖灰時說的:「一點都無妨,且還是免費的呢!」

  重複地誦念經文也可以是靈魂療傷的靈藥。在艱困的時刻,玫瑰經可以是個生圈。我們最近得知,德蕾莎修女幾十年來一直在神修黑夜中,下面是她寫給師的信中的一段話,也是我們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只能極力撐下去時要謹記的話:


  那天我無法形容我覺得多麼悽苦──有一段時間我幾乎到了要拒絕接受痛苦的地步─我特意拿起念珠,很慢很慢地,毫不默想或思想──慢慢地、平靜地念──那一刻過去了──可是那黑夜是那樣的黑暗,那痛苦又是那樣的痛切──但我接受了祂給我的一切,也給了祂祂所要的一切。


  由此可見,連德蕾莎修女也認為,玫瑰經不單是一種敬禮,而且是靈魂內在黑夜風暴中的避風港。

  儘管念珠在許多世紀前已經存在,但天主教的念珠,或玫瑰念珠,一直到中紀才出現,可能是由於十字軍東征,看到東方人用念珠的影響。十五世紀時,明會會士真福阿蘭(Blessed Alain de la Roche)推行以玫瑰經敬禮聖母。不久,方濟各會的七端玫瑰經也開始流行,它包含賢士的敬禮和基督復活後給聖母現的事蹟。不過,道明會十五端奧蹟仍是教會中最流行的玫瑰經默想材料。

  誦念玫瑰經使我們暫時脫離嘈吵煩惱的生活,甚至是脫離地底火車的煩囂。今日忙碌的生活充滿了使人分心、煩擾、氣餒沮喪的事。玫瑰經可以是紓解困惑美妙祈禱方法,又是接觸天主臨在、聖母和一切聖人的簡易途徑,更是使我們深入了解基督福音的技巧。我以為今日的基督徒,首要之務便是內心要充滿基督音中的話語,並且深深地受他感動。玫瑰經的奧蹟帶領我們藉著福音而進入永生的奧祕,這已在《默示錄》中隱約而有力地描繪出來。

  為了幫助大家了解和欣賞玫瑰經,我選取了希望作主題。聖保祿在《羅馬書中告訴我們,我們是因著希望而得救恩(羅八24),而希望使我們忍耐。事實,每個歷經一生艱苦奮鬥、期盼永生到來的基督徒,其生活的動力與指引必須來自於心中對吾主耶穌基督的盼望。而人們往往只在生活境況看來似乎無望時,想到望德。然後,我們明白,基督信仰中的希望遠超越一切人性的希望。在以下的默想中,我們敘述基督的奧蹟和我們得救的希望之關係。

基督的奧蹟

  「奧蹟」是個十分美麗而重要的詞彙,與玫瑰經每一端都有關連,可惜在今這世代中已失去了它大部分的意義。奧蹟(mystery)一字源於希臘文,意思是:「緊閉一己的眼目和唇舌」。因此,奧蹟是個現實,即使當我們的唇舌和眼目緊閉了──也就是當我們看不見或不明白它之時──它依舊存在。

  由於現代主義及懷疑論的影響,神祕經驗在我們的文化中、甚至在教會中,失去了不少價值。敬禮天主的奧祕而心生喜樂,這幾乎成了令人尷尬的事。新《天主教教理》最積極的貢獻之一,就是把奧蹟的理念重新引入天主教思維之中。十九世紀後期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謝奔(Matthias Schee-ben),提醒我們督信仰中奧蹟的重要。


  基督宗教越是偉大、越超卓、越神聖,它的題材一定越無窮無盡、越神祕而深不可測。若基督宗教的教導堪配天主獨一的聖子從聖父懷中降下人世,把這教傳給我們,難道除了深藏於天主內最深沉的奧蹟之啟示以外,我們還要希冀別的事情嗎?除了有關不可見的、更高超的世界,除了任何涉及神聖的天上之事,「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能想到」(格前二9)的事物以外,我們還要希冀什麼別的啟示呢?如果天主派遣了祂自己的聖神教導我們一切真理,那洞察一切、連天主的深奧事理也洞悉的真理之神(若十六13;格前二10)祂難道不會顯示一些新的、偉大而奇妙的事物?難道祂不會教我們一些高超的祕密……

  我甚至可以進一步說:如果基督信仰不包含著奧祕,那麼它的真理不會打動們,不會吸引我們、鼓舞我們,而我們也不會以最大的愛和喜樂去擁抱它。那人迴避基督的奧蹟有如迴避洪水猛獸的,不是自然的聲音,不是心靈的脈動,也不是對光明和真理的渴求,而是自負驕矜和傲慢。當心靈渴求真理,當真理的識是最純潔怡悅、最高度的喜樂時,超越的、輝煌的、不可理解的都生出特別的吸引力。


  即使在近代科學化的世界中,最偉大的科學家往往懷著強烈的神祕之感,最顯的莫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他一直喜歡和天主教教士談論聖體聖的奧蹟。下面是他談及這奧蹟時特出的話:

  我們經驗到最美妙的事是神祕不可測的,它是真正藝術及科學搖籃的基本情愫……那我們不能深探的某種東西存在的知識,那最宏深的原理以及那閃耀的美,只在最基本的形式下,為我們所理解─而就是這種知識和情愫構成了真正的宗教態度。


  固然,天主教信仰是充滿奧祕的,有些奧蹟和基督的一生、童貞產子以及復活有關;而其他奧蹟則和另外一些事情有關,它們是基督留給我們的,好使我們得救之途中得到幫助,尤其是聖事(這在東方教會被視為奧祕)。基督信仰真的是個奧祕的宗教,一個人必須對奧祕的臨在有一種喜樂和尊敬。倘若沒有奧蹟教會將變得枯燥乏味,甚至令人反感。近年來,對聖事輕慢是由於失去了奧祕之感。我們常常談到聖體聖事的奧蹟;其實每一件聖事都是個奧蹟,不過它們中有一個比相信基督臨現在聖體聖事的奧蹟更為神祕。

二十一世紀的玫瑰經

  我們生活在大多數人失去了奧祕之感的時代,而另一方面,即使在這科學時,仍有不少人懷著一種簡樸的神祕感(例如從非洲及拉丁美洲遷到美國的移民)。因此,在今天重新肯定基督的奧蹟是十分重要的。不幸的是,宗教教育中的理性主義及懷疑主義,減弱了天主教有關基督及其奧蹟的真正教導,而這正是我信仰的核心與基礎。在本書有關希望的默想中,我們要回到基督奧蹟的中心,要審視它難以細察之處。我們要極力探究那些深不可測的事物,而我們將懷著敬與讚嘆之情下跪,透過天主奧祕的神聖啟示,去認識及欣賞我們可明白的一小部分。

  過去,非天主教人士常詰問天主教徒對玫瑰經的敬禮,為此我頗覺困擾。他們不認識玫瑰經的奧蹟,也不知道教會鼓勵我們盡心默想它們。當他們問及玫瑰時,我聽到聖保祿的話在我心中深處響起:「啊!天主的富饒、上智和知識,是多麼高深!祂的決斷是多麼不可測量!祂的道路是多麼不可探察!有誰曾知道主的心意?或者有誰曾當過祂的顧問?」(羅十一33~34)

奧蹟之旅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一一探討這些奧蹟,時時聚焦在基督包羅萬象的蹟上。如果你準備去誦念及默想四組奧蹟中的一組,本書將有助於你的閱讀和想。我希望這些分享能帶領你進入你自己更宏富的默想中。

 

第三章

歡喜奧蹟


  今日,世人對天主降生成人、為人贖罪的意識日漸淡化;值此之際,歡喜奧蹟對我們天主教徒極為重要。我們要加深自己對救贖奧蹟的理解與感恩,而救贖以基督降生成人為起點。公元四三一年,厄弗所大公會議(Council of Ephesus)論定:在一個特定時刻,和天主聖父同等的聖言,離開父懷,取了真正的人身、正的人性,來到光榮的童貞瑪利亞胎中。這個聲明是任何明智的基督徒得以領降生救贖的要訣:天主與我們同在;祂是我們塵世中的一員,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這是具有最偉大意義的奧蹟。在今日這個以理性去研究聖經的世代,我們該時刻提及天主降生成人的真理,並且不斷加以肯定。

歡喜一端

天使報喜

聆聽聖言

  天使對瑪利亞說:「瑪利亞,不要怕,因為妳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妳要懷孕生子,並要給他起名叫耶穌,他將是偉大的,並稱為至高者的兒子…」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一30~32,38)

默想

  我們只能從童貞瑪利亞自己的見證,以及聖史們所得的默感,去認識《路加福音》中天使報喜的事蹟。除了聖母,沒有任何人參與這不可思議的人神相會。路加短短幾行所描述的神祕事蹟,呈現出基督信仰中最重要的基礎。
  歡喜奧蹟第一項明顯的事實是天上使者的到訪,那完全是超自然的事件,人能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它是天主在世界的自我顯示,而聖母接受領報的事實則基督信仰的基礎。第二項驚人的真理是聖母必須親自同意這個邀請。在救贖史中,天主往往揀選年輕的農家女子──約中的盧德(Ruth)、中世紀的聖女貞德(Joan of Arc)、聖佳琳貞女(Catherine Laboure+')、近代的聖女小德蘭(
Therese of Lisieux)以及蒂瑪的小孩。祂在千百萬人中選取這些幼小者,作為祂分施聖寵的工具和見證,這在童貞瑪利亞的生命中更見清楚。祂需要得到她的同意才可以這樣做;因此從最早的時日起,她已被稱為救世之母,聖教會之母。

  沒有跡象顯示聖母是被迫接受天主的邀請,或由於某種宗教上的自覺而作出應。她是個謙卑而深具信仰的農家女子,她接受天主對她所說的話。默想這端蹟時,讓我們的心神在降生聖言的臨在中充滿希望,天主子來到世上,給我們、我們親愛的人以及千千萬萬的人帶來救贖。這端奧蹟也召叫我們每一個人、每個真正的基督徒作出回應。我們必須對祂說:「是。」我們必須對祂的邀請全
心同意,我們必須相信上主所說的話。

〔念天主經一遍、聖母經十遍、光榮頌一遍〕

祈禱

  啊!主耶穌基督,你慷慨地以奧妙的方式來到我們之中,你的降臨完全超越類心智的理解範圍,因為你是天主;可是你也完全是我們可以明白的,因為你生成了嬰孩。你天上地下的奧祕結合在這小嬰孩身上。啊!天主,請賜我們聖寵,使我們在祢面前跪下朝拜,頌讚祢神聖的降生人間。阿們!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