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本書目錄
精采書摘
內頁試讀
靜觀覺察不是放鬆練習,而是一種在當下以高度的意識,發現自己的內在原本就是圓滿的愛、喜悅與和平的心靈活動。
本書敘述了作者與靜觀覺察治療團體的八個故事,故事中的八位團員是如何拋下舊有思維,在作者的引領下,找到屬於自己心中的溫暖?
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透過靜觀覺察練習,脫離固有觀念的枷鎖,專注於當下,一起發覺內在真我的平和、寧靜、喜悅和愛。
相關推薦書籍
美國馬里蘭州羅耀拉大學牧靈與心理諮商博士,羅馬聖座額我略大學保護兒童中心捍衛弱小者學程證書;領有美國馬里蘭州心理諮商師執照。曾任輔仁大學兼任教師、輔仁大學學生中心心理諮商師、台北市失親兒基金會心理諮商師、美國馬里蘭州蒙哥馬利郡婦女中心心理諮商師;現任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兼任教師。
作者相關書籍
目 錄
本書體裁
我藉著多年來所做的心理治療和帶團體的經驗寫下了這本書,書中所寫的心理師與案主之間的對話,並不是真實的逐字稿,因為不是按照團體治療時發生過的對話所記錄的。書中的案主和發生事件也都是真假摻半,人物與情節是根據我所要討論的主題而做了一些設計。然而,儘管這些人物之間的對話不是真實的團體治療紀錄,這些人物所懷有的痛苦和治療期間所做的努力,都值得我們借鏡,他們的性格和故事內容,是由許多心靈受傷者的經驗綜合而成,我希望藉著埃克哈特.托利的概念,和這些人物在團體中的努力,讓讀者也有機會思考自己的人生景況,或許在閱讀本書之後,讀者也能有一些領悟,願意從無意識的狀態覺醒過來,在每日的生活中,時時以高度的意識,自由地使用自己在當下所擁有的力量。
當下的力量
我問團員們:「你現在感覺如何?大腦中在想些什麼?」
你覺得快樂嗎?憤怒嗎?無聊嗎?憂傷嗎?焦慮嗎?擔憂嗎?你在想昨天發生的事?上星期、上個月發生的事?或是你突然想起了小時候的某個場景?
此刻,你感受到些什麼,想些什麼?
在我介紹《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之前,我要先介紹一個認知行為心理學的ABC理論,好讓大家明白自己思緒的影響力有多大。在我們的生命經驗中,當某個事件發生時(A),通過你對那個事件的看法(B),會引起你內在的某種情緒反應,或者甚至是有了某種行為,因而產生了某種結果(C)。這個理論主要強調的是:事件的發生不是造成某種結果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在於個人對那個事件的看法,我們稱這看法為信念,信念會以思緒的方式呈現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從環境中學會了一套生存方式,這套生存方式是以我們的各種大大小小的信念所組成,所支撐的,所以一旦有事情發生,這些信念會馬上浮現腦海,我們就會開始用這些信念去詮釋剛剛發生的事情,然後做出某種反應。
例如,在工作場合中,你很努力地希望能獲得的一個職位,卻被一位你覺得不如你的同事獲得了。當你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這個刺激事件就是A,而在你腦海中浮現的思緒是B,這些思緒是來自於你過去的生命經驗,你有可能突然憤怒異常,因為在你生命中曾經發生過多次你認為對你不公平的事件;你有可能很傷心,因為你認為自己就是個沒用的東西;你也有可能感到焦慮,因為你已經盡力了,這樣的努力竟然無法得到認可,這是多麼熟悉的感覺,這讓你開始感到不安全;但是,你也有可能理智地分析自己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弄清楚對方獲得晉升的因素。這些因為思緒的影響而出現的結果就是C,C有可能是因為憤怒而與上司爭執;有可能因為不敢爭執而回家踢狗、罵老婆打小孩;也有可能會因為傷心而變得頹廢,開始買醉或是陷入某種隱症;甚至有可能因為太過於焦慮,而衍生出恐慌症。
大多數的人都會在負面的C發生時,就認為一定是A的錯,卻忽略掉自己大腦中的聲音,才是決定有什麼樣的C的因素。個人大腦中的聲音是由信念發出的,這聲音時時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卻讓我們看不到真相,也讓我們感受不到愛。更嚴重的,有一種信念會讓我們認為某種事情發生了,我們就必須有某種反應,否則就會對不起我們在意的人。例如,當我們心愛的人離世了,那種揪心的痛讓我們無法忘懷,偶爾忘了,一旦記起,就會痛責自己怎麼可以忘記;又如被所愛的人背叛了,在痛到無法呼吸時,所思所想的就是自己的不堪。很多時候,當我們在生命中遇上了逆境,感覺自己無處尋求救援時,並不知道自己本身已經擁有面對逆境的力量。這是因為我們會順著自己的習慣,一旦A發生了,就一定要按照既定的B去思考,然後讓C出現。
事實上,若是換一個思考方式就可以有不同的結果。如果我們把B調整一下,相信事件雖然發生了,感到痛苦是人之常情,但是不因長久傷心而傷身,也不做出情緒性的決定。因為懷著溫柔的堅強,耐心地走過讓我們感到痛苦的逆境,才是真實地面對了自己的人生,否則,若是任由固有的信念惹起自己的負面情緒,弱化了自己面對生命的勇氣,讓自己的生命空轉,或者甚至是讓生命情境每況愈下,這是我們想要的嗎?
當然,我們的信念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有些好的信念是支持我們在逆境中活下去的勇氣。例如一生辛勤工作的人,認為這一點困難打不倒他,無論如何他都要堅持下去;有些人一生堅持節儉的美德;有些人一生努力地追求公平正義;也有些人一生以仁愛待人,這些良好的行為都是因為個人內在的正面信念,而這些信念跟我們內在真我的渴望是相合的,所以我們因為這些信念而活得幸福自在。
但若是這些信念是超過了合理的界線,例如辛勤工作的人,因為害怕自己不夠辛勤,除了工作就是吃飯睡覺,因此疏忽了家庭生活;習慣節儉的人,因為害怕自己不夠節儉,不容許自己享受半口美食,也不容許身邊的人浪費;以公平正義自詡的人,不容許一絲一毫的人情放水,導致因嚴峻而無情的後果;或是仁愛的人,只要知道世間的慘事就會痛苦異常,感到自己的無能為力。這些超過了合理界線的信念與我們內在的真我是不相合的,它們以思緒的方式出現在我們腦海中,不停地督促我們、催迫我們、批評我們、責備我們,讓我們因為這信念而活得不自由。但是仔細想想,既然這些思緒與我們內在的真我不相合,那麼它們來自於何處?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