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皈依:《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省思與實踐
Finding God in a Leaf: The Mysticism of Laudato Si’
書號 : 205373
原著 : 布萊恩・格羅根,Brian Grogan, SJ
譯者 : 譚璧輝
定價 : 180元   
頁數 : 144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15*19 cm/25 開
初版日期 : 2022/4
版次 : 初版
ISBN : 978-957-546-974-0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對你而言,「家」意味著什麼?如果很幸運,可能會想到你擁有的那個房子,或者,想起那個充滿回憶、在其中長大的老家。

    對作者來說,他對家的定義,既可說是大得超乎於我們的想像,也小得出乎我們的意料。

    當我們在想像中,打開那道紅色的、藍色的、黑色的或金色的門,回到嚮往的家,作者則藉由默觀一片葉子,回到他的家:天主創造的天地。那也是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提及的,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我們既可以透過這多采多姿的受造界認識天主,發現我們與萬物息息相關的身分,也能在環境中活出我們的使命,將我們與基督相遇的成果,顯示在我們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中。

相關推薦書籍

在世界祭台上的彌撒
La Messe sur le Monde
原著:德日進 /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S.J.
譯者:梅謙立、王海燕/譯注
定價:220元

走向沉默的話語
Worte ins Schweigen
原著:卡爾‧拉內 / Karl Rahner, S.J.
譯者:黃美基
定價:180元

祢就是愛我
When everything is said and done, I am infinitely loved
原著:布萊恩・格羅根 / Brian Grogan, SJ
譯者:朱怡康
定價:280元

默觀生活探祕
Seeds of Contemplation
原著:多默 ‧ 牟敦 / Thomas Merton
譯者:江炳倫
定價:260元

布萊恩・格羅根

耶穌會士,曾任愛爾蘭耶穌會米爾敦神哲學院(Milltown Institute of Theology and Philosophy)院長,現為靈修學榮譽副教授。撰寫多本與依納爵靈修有關的書籍,並做相關主題的演講、工作坊。

作者相關書籍

祢就是愛我
When everything is said and done, I am infinitely loved
原著:布萊恩・格羅根 / Brian Grogan, SJ
譯者:朱怡康
定價:280元

生態皈依:《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省思與實踐
Finding God in a Leaf: The Mysticism of Laudato Si’
原著:布萊恩・格羅根 / Brian Grogan, SJ
譯者:譚璧輝
定價:180元

在一切事上找到天主:活出依納爵靈修
Finding God in All Things
原著:布萊恩・格羅根 / Brian Grogan, SJ
譯者:盧玫君
定價:240元

上主,人生為何要受苦?
God, You’re Breaking My Heart: What is God’s Response to Suffering and Evil?
原著:布萊恩・格羅根 / Brian Grogan, SJ
譯者:朱怡康
定價:260元

譯者序/007

自序/013

第一部:洞察之門

1.清澈之眼/034

2.天主對人的憐愛/037

3.神聖的相遇之處/040

4.聖神/043

5.美麗的創造之書/046

6.創造中的神祕/049

7.彰顯天主/052

8.吸引人的天主/055

9.天主的子宮/058

10.在世界中發現天主/061

11.深邃的降生/064

12.感恩祭/067

13.天主化/070

14.結語/073

 

第二部:修復我的家

15.至愛的管家職務/078

16.我們共同的家園/081

17.張開雙眼的神祕主義/084

18.醫治生病的地球/087

19.海洋/090

20.水/093

21.內在的世界/096

22.花園/099

23.愛的文明/102

24.今日大地姊妹的苦難(一)/105

25.今日大地姊妹的苦難(二)/110

26.我近人所隱藏的榮耀/114

27.天主的壯麗/117

28.我該做什麼?/120

29.服務型的神祕主義/126

30.未來的世界/129

31.榮耀的實現/132

後記/135

延伸閱讀/141

自序

明亮的時刻

 

許多人都曾在這個受造世界經驗到愉快、畏懼、驚訝或欣喜的時刻。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大自然的某個面向變得無比清晰,就好像有人打開黑暗房間的燈,因而看見東西的顏色和形狀一樣。詩人和藝術家常生活在這種面向中,我們雖只有幾分這樣的特質,卻也偶爾會有這種經驗。派屈克•皮爾斯(Patrick Pearse, 1879-1916)在他的詩〈徒步旅行者〉(The Wayfarer)所描述的,也在我們內心引起共鳴:

 

當我看見松鼠在林間跳躍,

或看見一隻瓢蟲爬上葉柄,

或看見黃昏時分田野裡的小兔子,被一縷斜陽照耀著,

或那些雲影飄過的翠綠山頭,

某些恬靜的丘陵已為山民開墾播種,某些即將收成,已接近天堂之門;

又或是看著孩子們赤腳踩著沙,

在某個退潮的海濱,

或在康諾省小鎮街道上玩耍,

我的心,都會因喜悅而撼動。

 

       當詩人描述這些時刻時,我們會說:「是啊!」我們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他們說出了我們的經驗,也提醒我們注意某些可能錯過的事物:他們清楚地說出了我們無法表達的感受。對我而言,這種情況就發生在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的〈頌:永生的暗示〉(Ode on th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的最後幾行裡:

 

感謝我們賴以生存的人心,

感謝那充滿溫柔、喜悅和畏懼的心,

對我而言,綻放花朵能給予的最深刻意義

常常是深邃又催淚的思想。

 

       藝術家所暗示的這些時刻,便是對隱藏之事的揭露。你能感覺到,在每天真實的生活背後,有更多的東西。因此,使你著迷的絢麗日出或日落,促使你意識到在這些之內,有一些神奇的東西在進行。誠如傑拉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 1844-1889)* 在〈天主的榮 耀〉(God’s Grandeur)一詩中所寫的:「自然從未耗竭;事物深處,至珍貴的清新存活著。」** 體驗這些,將帶給人喜悅與平安的心,現實世界美善的感覺。你感到自己深受寵愛。無需其他令人信服的理由,你便察覺到了,此刻,帳幔僅為你而揭開:歡迎進入。

 

神祕思想(密契主義)

        進到什麼地方?前面提到的派屈克•皮爾斯的詩,這詩寫於 1916 年 5 月 3 日,他被處死的前夕。其中提到「天堂之門」,令人感到心酸。華茲華斯的詩談到「永生的暗示」,兩者都將自然與神聖連結起來。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1904-1987)說得真好:「當面對眼前美麗的日落或高山時,你停下來,發出『啊』的讚歎,你就參與了神聖。」

 

        當然,不是所有的詩人都會這樣說:對宗教的敏感度影響對經驗的詮釋。然而,這些論及神聖的作品,正述及我們要討論的「神祕思想」(mysticism)**。「神祕思想」其外文字源來自希臘文,意思是「隱藏的」或「祕密的」,因此,神祕思想(密契主義)所指的,是對隱蔽之事驚鴻一瞥的經驗。在事物可見的外觀背後,隱藏著比日常所能體會到的,更豐富的世界。凡能看見我們視為日常事物背後隱藏的神祕性的人,我們稱他們為神祕家(密契者),因而有了神祕主義(密契思想)!在密契者眼中,沒有什麼事是索然無味的。神祕家預先經驗到我們在生命末刻將要經驗的敬畏和愉快,但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分享那份樂趣了。

 

        這便是我撰寫《願祢受讚頌》的密契思想時想要指出的,即是:支撐所有客觀事實、分析和論證的基礎,是對自然奧祕的深刻觀點,意即大自然的本質揭示了天主的神聖性。教宗方濟各所肯定的,是在大自然裡所呈現的天主,他要與我們分享這個觀點,因為他相信,這一切能使我們對大自然產生敬畏、尊重與愛的意識。這種意識能使我們勇於奉獻自己,以承擔起教宗所稱的照顧「我們共同的家園」的重責大任。當我的家園處於危急存亡中,我會竭盡全力保護它,和居住在其中的一切,因為我愛我的家園。今天假如要讓我們這微小又脆弱的地球恢復健康,就需要做出這種承諾。

 

        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注意「受造物與天主緊密相連」(234)。這便是現實世界的神祕向度。在本書的每一頁,即是一個月的每一天裡,都隱約暗示了這緊密的相連。一旦當你掌握到以更深的眼光觀察周遭事物時,它們就變得明亮又神聖了。你與大自然的經驗就成為靈性的經驗;你與人的相遇,尤其是與窮人的相遇,便充滿了新的意義。

 

使人陶醉的世界

        對那些謹防被貼上「神祕家」標籤的人可能有幫助的是,在開始這個旅程前,注意到在我們內,或多或少都有默觀的傾向,那是尚未綻放的密契之花的種子。我們如同跳入充滿驚奇神祕世界的嬰兒一般,踏上我們的旅途。誠如孩子所說的:「我很驚訝自己被生下來,竟有十八個月不能說話!」每樣東西都讓我們著迷:大人、貓、腳趾頭、父母的臉、火焰和火花、湯匙和嬰兒車。一切都如此神奇,如此令人興奮。如同孩子一樣,我們生活在一個讓人陶醉的世界裡。事物並非僅是表面的模樣,在它們的背後,總有一些更多的東西。曾有一隻常來探訪我們的神祕的貓,牠具有與我們不同的,屬於牠自己的生命。我常懷疑,牠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呢?

 

        你可能想重回那時刻,再次走在那條世界在你眼前展現的神聖又獨特的小徑上。例如,以前我常疑惑雲是什麼模樣,或父母晚上跪著念〈玫瑰經〉時,究竟在念什麼呀?畢竟,他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為何他們要跪在某人面前,又在請求些什麼呢?那人是誰?又身在何處呢?

 

        我迷上了學校那間只亮著聖體燈、半明半暗的小教堂,神職人員口中念著我不懂的語言,在那裡忙著做他的事。之後,學校舉辦避靜,講述耶穌的生活,至少有幾天,我的靈魂有如聖依納爵所說的「被天主光照」。我愛那靜默的時刻:在我與一位神祕的他者之間似乎開始了某種關係,我被吸引著,即使我無法清楚說出那吸引我的是什麼。

 

        日後,神學帶領我進入基督信仰豐富的內涵中,感受到天主對世界的夢想竟是如此令人驚異的慷慨大方。德國神哲學家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 1869-1937)對上主的定義:「令人敬畏,卻又讓人著迷」,對人很有幫助;那位與我全然不同的天主,讓我無法抗拒地吸引著我。天主與我個人之間的關係因而得以加深。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的書《我與祢》(I and Thou)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不同形式的牧靈服務使我看見天主如何在我們每人心中工作,使我們在愛中成長。然而,在這段時間裡,雖然我愛大自然,但我對自然及世間一切美好仍是淡漠的,我從中獲得的信息是:天主才是最終極的目的,世間的一切終將過去,化為塵土。

 

我們祕密的美

        直到某天,我偶然在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 1915-1968)的書中發現了引人注意的一段敘述:

 

在路易斯維,在第四街與核桃街的轉角,在採購區的中心,我突然間強烈的領悟到我愛那些人,他們是我的,我是他們的。好像我突然能看見他們心靈深處隱密的美,那不是罪、不是渴望、也不是自我認知所能碰觸到的,那是在天主眼中,每個人之所是。唯有他們能看見自己最真實的「我」,唯有我們能時常以那種方式看見彼此;如此,就不會再有戰爭、仇恨、殘暴、貪婪……

 

       我發現自己何等渴望能擁有牟敦的經驗啊—我覺得,能如同天主一樣去看人,能使我們更容易去愛他們。教宗方濟各如此表達了這信念:「畢竟,我們存在於無限的愛內。」每當我想起這句話,對我就有極大的幫助。這是一種神祕的察覺,人遠遠超過他們外表的模樣;他們是與天主相連的。

 

        最近,《願祢受讚頌》和它對天主深刻地臨在於受造物中的創見吸引了我。它使我不致因奇形怪狀的外觀而害怕與自然界建立更深的關係。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刻:當我們察覺到美,當短暫事物揭示了永恆意義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在心中詠唱詩歌。這些時刻是「正確無誤」的,而非不合時宜的,能使我們由過去的經驗悄然地延伸到另一層次,即是:毫無疑問地,耶穌以這種意識默觀祂周遭的世界,祂也希望我們照樣做嗎?

 

        我現在想像天主是一位具有吸引力的天主。天主藉物質世界吸引我們,並誘導我們回家,祂也引導受造物返回萬事萬物終極的計畫中。因此,我回到已丟棄多年、兒時的「令人陶醉的世界」裡,在努力撰寫這些反省時,使我更深地領悟到天主如何臨在於萬事萬物中。牟敦以令人驚訝的方式指出了天主的臨在:

 

每個人在世上生活的每分鐘和每一事件,都在他的靈魂上播下了一些東西。如同秋風飄送著成千累萬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種籽,時間的洪流,也挾帶著許多精神生活的種籽,不可覺察地停留在人類的思想和意志中。

 

        你不需要遠走他鄉去遇見天主。天主隨時都與你不期而遇,想要使你喜悅。靈性生命力是具有感染力的!

 

究竟發生了什麼

        談論發生在生命表面的事物,十分容易。但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在塵世生命的表相之下,受到一種神聖力量與藝術性的支持,這支持席捲一切,使之進入無限複雜的整體中,最後,使天主成為萬有中的萬有。即使只能偶爾一瞥真正在發生的一切,也會給予我們希望,並且是對抗我們共同的家園將永遠無法恢復原貌,以及人類歷史將悲劇性地化為灰燼的想法的解藥。我們在希望中生活與工作,「張開明亮的心靈之眼」,便是所謂的神祕思想(密契主義)與默觀。

        科學對宇宙的見解頻頻展現在我們面前。關於世界創造的歷史與其結構,這些前輩們無法得知的事,卻大量地傾注於我們這個世代。新知識幫助我們了解天主藝術性的工程,適宜地欣賞它,以愛將它與造物主相連。創造工程是天主的自我顯示,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許多。因此,我們能更有效地參與天主的創造工程,成為祂的合作者,並修復那神聖的大師級作品。

 

關於《願祢受讚頌》

        教宗方濟各於 2015 年 6 月 18 日頒布了《願祢受讚頌》通諭,其名稱出自數百年前聖方濟亞西西(St. Francis of Assisi, 1181/2-1226)所寫的一首讚頌之歌。身為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里斯(Buenos Aires)的總主教,這位未來的教宗特別關注都市裡的窮人。他主要的洞見之一便是,發生在窮人身上的種種,其原因是出於第一世界毫無控制的資本主義。因此,《願祢受讚頌》的中心主題便是照顧窮人與大地,這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面向。

        請注意,我們所用的「自然」與「創造」的名詞,是包括所有存在之物,不僅是有生命的和美麗的受造物,也指人手所造美麗或醜陋之物。因此,我們可以在電腦、卡車、汽車、道路、高聳的大樓、矮小的茅屋、鋼鐵、水泥、垃圾、石頭,甚至在大規模毀滅性的武器上,找到天主。所有的實體,其內在都是相互連結的,也與其製造者相通,因此,天主隱藏在一切事物之中。

 

能在葉子上發現天主嗎?

        為何選擇葉子,這如此渺小的東西,作為本書的書名呢?答案是,葉子的數量豐富,很容易取得,而且也很奇妙。它們向我們述說天主;它們啟示了天主究竟是怎樣的,以及天主如何在我們周圍做工。無論是一片綠葉或已枯黃的落葉,都能引導你進入《願祢受讚頌》的神祕主義中。葉子是怎樣的?通常,葉子是薄薄的、扁平的,有複雜的、一如運河般的網狀葉脈,它們為葉子提供來自土壤的水分。葉子有能呼吸二氧化碳的氣孔,並且擴張其表面,吸收所需要的陽光,好能進行過程複雜的光合作用,藉著將空氣、水和光線巧妙的混和,葉子為植物的主幹製造了養分。

 

        葉子雖小,卻活生生是一間組織嚴密的工廠。誠如我們所知,由於它們有精巧設計的策略,以適應有害和惡劣季節的狀況,因而它們為世界帶來生氣。葉子溫和沉著,安靜地工作;它們生命短暫,當你在秋天看到一片枯乾的落葉時,請為它們所完成的一切,向它們致敬吧。沒有它們,植物就變得稀少,生命所需的氧氣也隨之消失殆盡。最後,當葉子落地,它們還會轉變為供給植物明年成長所需的養分。葉子沒有浪費任何部分,它交出了一切,它們是宇宙性自我奉獻之愛的例子,誠如但丁(Dante, 1265- 1321)所言,是「能撼動太陽星晨的愛。」

 

與葉子對話

        嘗試面對一片枯黃的葉子吧!教宗說,「大自然向我們吶喊」,讓我們聆聽那聲音吧!對話可能是這樣進行的:

 

        「你好!請說說你的故事吧!」葉子說:「好啊,在我身旁的那棵大樹是我的父母親,今年春天它生了我。我們在上面,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不曾傷害任何人,我與我的五萬個兄弟姊妹,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排出氧氣,來幫助你們人類。不久前,我的父母為了保護自己過冬,而不再支持我了。因此,我就變成現在這殘缺破裂的模樣了。」「然後呢?」「哦,就跟你們一樣,我將歸於塵土,變成某種東西的一部分,或許是水仙花吧!接受與奉回是萬物的韻律。我可以說,我們樹木的出現可以回溯到三億三千五百萬年前,比人類還要早一些。你們中有人說,樹木是天主的第一座殿宇。一點也沒錯喔!當然,我們都要回歸到我們的原出之處,所以,我們有相同的根源……我們可以吸收足夠的二氧化碳,並拯救我們共同的家,但你們人類卻不顧樹木是大地的肺,而大肆摧毀我們。你能採取什麼行動來幫助我們嗎?」

 

        我發現以這種方式與大自然連結,使我能自然地將萬物視為談話的對象。試試看,好好享受吧!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