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主同行,新手父母不慌張:以腦科學為依據的育兒指南
Then Comes Baby: The Catholic Guide to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Parenthood
書號 : 203047
原著 : 葛雷格.波普卡克博士、麗莎.波普卡克,Dr. Greg and Lisa Popcak
譯者 : 蔡護瑜
定價 : 320元   
頁數 : 304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20/5
版次 : 初版
ISBN : 978-957-546-929-0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在剛有孩子的日子,除了歡喜,有些時候你會覺得苦不堪言,接二連三的事情也讓你累得無法休息,這些都是事實。但你知道,你渴望的親職和家庭生活並不僅止於此。

    許多家庭都沒想到,嬰兒期事實上指的是寶寶從出生到三歲的時光。在這期間,小傢伙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在學習神經和肌肉的連接協調;如何將信息帶入大腦,讓肌肉(首先是手臂、腿部等大肌肉,然後是手指、嘴巴和舌頭等小肌肉)都能依照目的、有意識地做出回應。身與心的連線,不僅影響孩子身體的發育,也影響情緒、同理、安全感與壓力的因應。

   父母緊隨寶寶需求的線索,慷慨回應,需要放下過往行事的習慣,闔家一同改變和成長,這過程並不簡單。如何在照顧孩子(會抱得太多嗎?飲食和睡眠怎麼安排?)、照顧自己(怎樣才能得到足夠的休息?職涯發展如何規劃?)、經營婚姻(如何維持交流,而非淪為工具人?)、維持靈性生活(孩子和祈禱有什麼關聯?)等各方面找到滿足每個人需求的適應之道,需要諮詢經驗與建言,並結合創意,運用新方法來建設新生活。

    本書的兩位作者,以身體神學和腦科學為基礎,輔以多年從事婚姻諮商和育兒經驗,和新手父母分享在生活中以愛出征的原由和具體實用的生活因應之道。這些分享是為幫助你更深地活在愛中。你很清楚,終究是這份愛,使得人生值得。

相關推薦書籍

婚後前5年--新手夫妻最需要溝通的事
What I Wish Someone Had Told Me About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Marriage
原著:羅依.派提特菲爾 / Roy Petitfils
譯者:黃女玲
定價:220元

天知道婚姻從來不簡單──12種愛的表達走向幸福之路
God Knows Marriage Isn't Always Easy
原著:莫琳、藍尼 / Maureen Rogers Law and Lanny Law
譯者:沈映志
定價:190元

葛雷格.波普卡克博士Dr. Greg K. Popcak

牧靈諮商中心(Pastoral Solutions Institute)負責人,專精於身體神學的應用,著有近廿本諮商類書籍,也是美國俄亥俄州斯託本維爾方濟會大學Franciscan University of Steubenville社會學和神學研究所的兼任教授。


麗莎.波普卡克Lisa Popcak

牧靈諮商中心的副主席,家庭生活教練、泌乳顧問和專業教師。與先生葛雷格.波普卡克博士合著Just MarriedParenting with Grace,兩人也一起主持廣播和電視節目。

 

 

 

作者相關書籍

有主同行,新手父母不慌張:以腦科學為依據的育兒指南
Then Comes Baby: The Catholic Guide to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Parenthood
原著:葛雷格.波普卡克博士、麗莎.波普卡克 / Dr. Greg and Lisa Popcak
譯者:蔡護瑜
定價:320元

如何讓婚姻更長久?實踐信仰的愛
For Better...Forever: A Catholic Guide to Lifelong Marriage
原著:葛雷格.波普卡克博士、麗莎.波普卡克 / Dr. Greg and Lisa Popcak
譯者:譚璧輝
定價:380元

國內外推薦

你的孩子是上天賜給人類的珍寶/周守民 5

一本以腦科學為根據的現代育兒寶鑑/洪蘭 7

我的心路歷程/黑幼龍 10

國外推薦 13

 

自序 17

第一部:建立一個活出愛的家庭 21

第一章 啟航:建立愛的家庭四則須知 23

第二章 奠定基礎:健康的寶寶、健康的父母、健康的婚姻 39

第三章 例行事項與特定流程:保持快樂平衡的祕訣 47

第二部:迎接你們家的新人:從出生到六個月 57

第四章 認識你的孩子! 59

第五章 讓媽媽開心:照顧母親 99

第六章 更親密:照護婚姻關係 119

第七章 新生兒的靈性生活 143

第三部: 我已熟悉你的面容:寶寶六到十二個月 163

第八章 時候到了,開始行動 165

第九章 擊退「應該」:照顧母親 181

第十章 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189

第十一章 就我們兩個:照顧婚姻關係 205

第四部: 邁步向前:寶寶十二到廿四個月 211

第十二章 給小小探險家打氣 213

第十三章 培養幼兒適宜的規矩 227

第十四章 漸入佳境:照顧母親 237

第十五章 幼兒的靈性生命:帶寶寶去教堂 249

第五部: 神奇的年紀:寶寶廿四到卅六個月 257

第十六章 享受美妙的兩歲 259

第十七章 何時迎接下一個寶寶? 275

第十八章 旅途中的援手 283

註釋 288

自 序

如果你在閱讀這本書,先道聲恭喜!因為很可能你正在準備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或者最近剛生下或領養一個寶寶。儘管十分興奮,是否也有很多的憂慮與極多想澄清的問題,如果是這樣,請放寬心!這些情形十分正常,一切皆會順利度過。本書將會逐步說明你們關切的諸多重大問題。

二十年前,我們剛成家時,真的不知道自己都在做些什麼,我們兩人還擁有教育、心理諮商和神學學位,但那些都是紙上談兵,現在面對的這些,可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我們的故事

麗莎:剛結婚時,我們甚至不確定我能否有孩子,因為我患著重病,一直藉由藥物控制,如果懷孕,會對胎兒造成致命的問題。婚後三年,我的情況改善了,我們萬分高興!但令人傷心的是,我們的興奮很快就轉成悲哀,因為我第一次懷孕就流產了。

葛雷格:我們努力地以靈修操練克服傷痛,經由那考驗,在主內拉近了我們兩人之間的距離。更重要的是,我們自認已懂得如何育兒,但在上主面前,卻被挑戰了泰半。那之前,我們並未充分思考和反省親職,假定那是自然就能上手的,我的意思是,我是一名專業的家庭治療師,自己的父母也是稱職的雙親,我在學校又主修兒童發展課程,帶孩子還能有多難呢?

我們也沒有用充分的時間思考,怎樣才是一個活出信仰的家庭,畢竟我們自己本來就是基督徒,要組成一個家庭,還有什麼特別的呢?我們怎麼被養大的,也會以同樣的法子去養大自己的孩子,帶小孩參與彌撒、教他們禱告,就是那樣,不就那麼回事嗎?

麗莎:當然,開始時這一切都還順利,但正如我們發現的,對那些願意打開心胸學習的人來說,還有很多可學習的。教會將基督信仰對家庭生活的願景—不僅是一起禱告,而是家庭生活本身—顯示給我們。失去第一個孩子時,在悲痛中祈禱和分辨,上主向我們表明祂要賜下比我們所能想像的、更多的恩惠。經由那段時期的禱告,我們學了一些很困難也十分美好的功課,所學會的讓我們變得更敏銳、更負責、更投入,使我們有能力營造出一個美好的天主教家庭,那是我們剛結婚時完全想像不到的。上主讓我們了解,祂的計畫不只是家人一起禱告,祂更是要使我們知道,在各種情形下,要如何與家人及孩子相處。

 

葛雷格:上主祝福了我們;在我家賜下了孩子,祂也給予恩惠,讓我們依祂的計畫耕耘出充滿喜樂、親密與慈愛的家庭。我可以誠實地說,是上主握著我們的手一步一步地教導我們,如何用自祂心內湧出的愛情營造家庭。在本書中與大家分享的經驗與實作,都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上主在經年累月中教給我們的智慧,引導我們建立起比自己所能計畫的,更美好的家庭。上主清楚一切,對所有的事情都瞭若指掌,並且慷慨地以最貴重的珍寶—令人難以置信的親密、快樂、忠誠的家庭生活—祝福我們。我們衷心感謝有緣把上主所啟發的,與各位分享。

 

麗莎:日子並非時時順遂,跟所有的父母一樣,有時我們也陷入疑惑,不確定自己是否還有力氣能完成上天要求我們投入的任務。然而,儘管有艱難的時刻,但所換得的成果卻總是完全值得的。衷心盼望你所讀的,將會祝福各位及你們與家人攜手共建的家庭。

 

第二章

奠定基礎:健康的寶寶、健康的父母、健康的婚姻

 

    迎接第一個孩子時,會有兩個主題引起眾多關注,也威脅成家之樂:爭辯那些意見相左的育兒理論,以及想弄清楚在照顧寶寶的同時,如何照顧好自己和婚姻關係。

    許多父母對分歧的育兒建議感到不知所措。母乳親餵還是要用瓶子餵?寶寶應該在哪裡睡覺?抱太多會寵壞孩子嗎?對這些問題很難找到適切的答案,更不用說共識了。同樣的,當一個新生兒降臨時,怎樣照顧自己以及婚姻關係,在那些最佳建議中也存在著極多的矛盾。新手父母—尤其是新手媽媽—要怎樣安排足夠的休息時間、獲得知識上的啟發、維持夫妻間的浪漫情調、能感覺到自身仍是自主的成年人而不僅僅是為人父母?

    在寶寶從出生到三歲的每個發展階段,關於這些(以及更多的)問題,我們提供許多具體的實用技巧,希望能幫助你們為家人做出最佳決定。現在,我們想要列出些大原則,既有助於做出育兒的決定,也有助於在接續的幾個月或幾年內,滋養自己和婚姻關係。希望能幫助你們想清楚,用哪種方式擔當親職,可以實踐教會對家庭的願景:歡慶充滿喜樂的家庭生活。準備好了嗎?讓我們啟程吧!

 

一般育兒原則

    一般育兒建議往往分為兩大陣營:或以嬰兒為中心,或以父母為中心。兩派理論都各有優點和缺點。當你們開始建立喜樂的天主教家庭時,我們希望能幫助你們釐清兩者的差異,並找到方法,將兩種理論中的優點融入自己的育嬰風格中。為此,我們先分別簡要地看一下兩派育兒陣營的策略,再從基督信仰的智慧觀點,提出第三種方法。

    以嬰兒為中心的理論傾向聚焦於「依附」的重要性,及時和持續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好使寶寶腦部的社交能力得到最大的成長。這種育兒態度假設如果嬰兒得到良好的照顧,那麼媽媽、爸爸和婚姻各方面的問題,也都會自然解決。

    以父母為中心的理論,則建立在相反的假設下:嬰兒是有彈性的,能從各種情況中自行恢復,只要爸爸、媽媽是快樂的,婚姻關係也夠紮實,孩子就能順利成長。

    就像先前所提,並沒有哪種方法是完全合適的,即便如此,育兒專家和家長們卻花了極多時間相互辯明哪一種方法才是正確的。通常,那些爭論並非建立在社會科學的確鑿證據上,反而較傾向於哲學省思、意見、個人對他或她自身被養育方式的感受、個人對自身需要的重視程度,以及來自父母或姻親的建議或壓力。因為缺乏準確的知識,無法讓父母在爭論中真正有所學習,再做出決定,反而導致了惡意的「媽咪戰爭」,這種戰爭多年來一直在印刷品、網際網路和「支持」(其中競爭意味反而多於支援意味)團體中發酵。

    幸好,自廿世紀九○年代以來,科學界也加入了辯論,並為家長提供一些具體資訊,幫助他們做出最佳決策。事實證明,上述兩派理論都還有待澄清之處。我們先檢視這兩派理論各自的優點和局限,然後根據基督信仰的導引提出第三條路,綜合融入前述兩種理論的優點。

「以嬰兒為中心」理論的優點

    目前已有大量來自心理學和腦科學、幾乎是定論的研究報告指出,就嬰兒的大腦發育、人際關係發展,甚至道德發展而言,「以嬰兒為中心」的方法,例如:母乳餵養、嬰兒有需求就哺育、共享房間(共用床)、即時回應嬰兒哭泣、高品質的親子互動和以肢體流露感情等等,確實能產生最有利的結果。在過去二十年來,已有數十項研究顯示,「以嬰兒為中心」理論推動的養育方法,可以促進「社交腦」1 的神經結構增長。已證實前面提到的「以嬰兒為中心」的養育方法,能直接有效地幫助兒童大腦的社交區盡其所能發展八項相關的技能:

1. 身體調節:在壓力下,仍能維持身體器官和自主神經系統(例如:心率、呼吸、體溫)協調與平衡的能力。

2. 合宜的交流:有能力理解微妙的、非語言的、肢體線索(面部表情、語調、姿勢)的含意,他人的情緒狀態和安適程度都經由這些顯示出來。這技能也可以稱為「情感協調」。

3. 平衡的情緒:能夠感受到情感刺激,讓自己意識並融入周遭環境,但不會受到過度刺激,以至於非常容易被自己的感受淹沒,並受其牽制。

4. 回應的靈活性:能夠在採取行動之前暫停,如果有比最初反應更適合的行動,也能隨意改變自己的動向。

5. 對畏懼的調節:抵抗焦慮的能力。在他人可能只會感到緊張或亢奮的時候,恐懼調節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充滿焦慮。

6. 洞察力:能夠在貫連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情形下,以具一致性、關聯性和諒解的態度,反思自己的生活經歷。洞察力能幫助自己理解過去和現在的經歷。

7. 同理心:對他人感同身受的洞察力(如前述)。同理心是能夠感同身受另一個人的感受,並在綜貫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情形下,以具有一致性、關聯性和諒解的態度,反思他們的經歷。同理心能幫助自己理解別人的生活、思考方式和感受。

8. 道德推理:從更大的福祉的角度來思考、推理和行動的能力。這包括在理解和滿足他人需求的同時,能夠延遲滿足自我並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方法。

    在我們的看來,絕大多數父母都非常想在孩子身上培養出這八項特質,因為這些全都與自我控制、同情及道德感有關。這並不是說若父母較少使用以「嬰兒為中心」的教養方式,孩子就發展不出這些品質,但研究結果也強烈指出,較多採用「以嬰兒為中心」方法培養的兒童,比那些以其他方式教養的孩子,在這些能力的發展上較具成效。

    然而,對寶寶這麼理想的「以嬰兒為中心」養育法,如何滿足做父母的需求?當你們這麼全心專注於滿足寶寶的需求時,還能為自己的婚姻或個人生活保留多少能量?這就是「以父母為中心」的教養方式,能展現其價值之所在。

「以父母為中心」教養方式的重要貢獻

    閱讀前述的觀察結果後,你們可能會懷疑「以父母為中心」的教養方式是否還有任何優點?當然一定有!其中有兩點格外出色,第一點:如果父母因為運用「以嬰兒為中心」的養育方式而耗盡自我,那就不能算是起了什麼良好的作用了。嬰兒—實際上,大多數人—似乎更傾向於在乎是事情是怎麼做的;而非在乎事情有沒有做。如果雙親任何一方忽視了自我照顧,以至於母親或父親感到煎熬、沮喪、厭倦養育子女或與孩子一起相處,那麼,採用較傳統的養育方式,譬如用奶瓶餵養和睡嬰兒床,反而比「以嬰兒為中心」的方法,更增進嬰兒大腦社交部位的發展,使父母能更開心地與孩子互動。嬰兒大腦社交區的發展似乎與父母跟孩子間的目光接觸次數,以及父母對孩子能多加表達鼓勵

有關。

    「以嬰兒為中心」理論中所有「正確的事」,都可以實踐,但是倘若你們的心思並不在所做的事上,只是因為有些專家說這樣做才能成為好父母,那麼「切斷交流」就會寫在你們的臉上、顯示在你們和孩子的互動上。小孩一旦感受不到與你們之間的連結,就會變得焦躁;他或她的腦袋就會封閉。在愛德特隆尼克博士(Dr. Ed Tronick)著名的「靜止不動的臉」實驗中,淋漓盡致地說明了這種現象。關於這實驗的影片顯示,有個嬰兒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內,因為媽媽不與之同步的面部表情,從生龍活虎、開心興奮轉變為固執和抑鬱。

    「以父母為中心」教養方法,第二個有用資訊是:在一個家庭裡,如果父母的關係親密而穩定,孩子就會有最好的表現,但是,這和只要爸爸、媽媽開心,寶寶也會開心不是同一回事。事實上,有相當多的證據顯示,如果嬰兒的需求不能得到一貫和豐富的回應及照料,那麼無論媽媽和爸爸有多快樂,寶寶都不會調適得很好6。你們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婚姻生活,以為孩子也必定會沉浸在你們夫妻對彼此的情愛中,而假設孩子會因此平安無事。不和睦的婚姻對嬰兒的依附感造成負面影響;但是除非孩子的需求得到一貫的滿足,否則幸福的婚姻也不會對嬰兒的依附感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就是說,養育子女是一項艱辛的工作,而父母或伴侶如若變得只專注於滿足嬰兒的需求,而將自己或婚姻關係推向極限,那其實對任何人,包括對孩子,都沒有任何益處。

養育孩子、心懷雙贏

    天主教會願意給所有的家庭提供一些指引,以共同利益(common good)的原則從前述兩種教養子女的方式中取得平衡。共同利益的原則告訴我們,那些最沒有能力滿足自身需求的人(例如:嬰兒),他們的需求有權首先獲得滿足。著重共同利益的原則還指出,只要以尊重他人的方式實行,所有的人(包括爸爸、媽媽)都有權滿足自身的需求。實際上,我們認為這意味著父母應該挑戰自己,盡可能穩定一致地以嬰兒為中心,同時又要極有創意地找出辦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科學已經證實,及時、一致,甚至額外豐富地回應寶寶的需求,才是對寶寶和父母最好的(會使養育工作變得更輕鬆愉快)。特別是因為嬰兒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父母須盡可能全神貫注地回應寶寶。這種幾近英勇的慷慨表現即為自我贈予(運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是基督徒最受推崇的美德。教會告訴我們,上主願意我們成為充滿喜樂和愛心的人,而自我奉獻就是實現這個願望的祕訣。正如教會在《牧職憲章》中所言,「人類唯有衷誠地捨已為人,始能達到圓滿。」

    教會也明白人是有限的,即使是溫和的挑戰,也要尊重這些限度。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身體神學裡提醒我們,人並非只是精神體,能毫無限制地做所有事,而不會受限或損壞。我們是以肉身存在,並藉著肉身生活8;認知身體既是恩典也有限制。如果從身體方面來看,實際上並不可能做得更多卻又不危害到自己的健康和福祉,那麼談論「應該」做更多,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我們對睡眠、營養或與配偶親密關係的需求,不僅僅是受到考驗—養育子女往往就會這樣—而是已接近極限點,那對爸爸、媽媽嬰兒都是不好的。這就是為什麼父母也需要不斷以創意,找出時間營造自己和婚姻關係,固定地採取某些小舉動來照顧自己和加深夫妻間的關係(譬如:娃娃午睡時你也小睡片刻、每天都確實找出夫妻可以談心或祈禱的時間),這會讓你們避免以更嚴重或更具破壞性的行動(譬如:整日專屬個人的自由時間,或夫妻兩人利用週末一起抽身),來恢復精神、身體和兩人間的良好關係。這種具創意的平衡性做法才是在家庭生活中實現共同利益的原則;其關鍵在於讓每個人的需求都得到滿足,包括父母的,如此方能營建出愉快的家庭生活。

    追求大家的共同利益,這種原則可以避免基督徒以為只能以「以嬰兒為中心」或「以父母為中心」的方法養育孩子。而是讓父母因為追求共同利益,一方面敏於回應嬰兒的及時需求,同時又有創意地滿足個人的需要,如此既不會忽視嬰兒,但也不會完全榨乾成年人。這需要夫妻雙方都有敏感度、一起祈禱、有溝通和承諾的能力。在後續的篇章中,我們將陪伴你們依這舞蹈的舞步跳舞,但希望先確立目標,如此當你們在為愉快的美滿家庭生活奠定基礎時,能牢記有信仰的家庭生活能反映出對孩子慷慨而又自我奉獻的愛,也是對自身健康和婚姻品質的良好管理。

    當你們能體會日常生活例行事項和特定流程,對維持一個快樂、健康家庭的重要性時,就可以照顧好個人、婚姻和家庭的幸福。在下一章我們將繼續討論其中的內容。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