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的探險──依納爵式的觀察和體驗
Taste and See: Adventuring into Prayer
書號 : 205332
原著 : 瑪格麗特‧席爾芙,Margaret Silf
譯者 : 譚璧輝
定價 : 380元   
頁數 : 312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15/7
版次 : 初版二刷
ISBN : 978-957-546-820-0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我們都有拜訪陌生之地的經驗,有時是一場計畫好的旅行,有時則純屬意外。無論事先準備如何,若是沒有身歷其境,親自體驗,很難說出最終的結論。

    祈禱也像是這樣。

   與上主相遇的開始,似乎不是制式的念經或辛苦的操練,而是一份白白領受的恩典——「祂移除我『牆壁』上的一塊磚」。是神主動在我們心中挖了一個好似再也無法忽視、再也無法填補的洞;而「祂挖洞的方法,便是指出我生命中發生的某些特殊事件,與我渴望尋求生命意義、尋找真理、追求天主的某些脈絡間的實際關聯」

    當我們隨著作者的眼光,從那個洞去反思生活中的各種經驗,她也悄悄分享了祈禱生活所需要的各種方法與明辨的智慧——沉入海平面的「十呎之下」,培養內在的靜默及反省與回顧的能力。引導我們調整焦距,透過各種不同的祈禱方式來遇見上主。然後,她帶我們進入聖言的美麗花園,不只透過聖經,也透過受造萬物、想像的默觀、親密的交談,甚至在受傷沮喪的經驗中,與為我們降生的天主聖言相遇。最後也指出祈禱的阻礙與超越的方法,鼓勵我們尋找心靈密友和團體、寫靈修日記、向邊緣人學習,讓祈禱成為一種實際的生活方式。

    透過依納爵式的觀察和體驗,我們能將生活與祈禱相結合,發現上主同在的美善。本書不僅能幫助初學者,找到合適自己的祈禱方式,也能成為進階者深化經驗的引導。適合個人閱讀,也能成為團體聚會共同分享的材料。

相關推薦書籍

生命的地標─依納爵式的內心之旅
Landmarks: An Ignatian Journey
原著:瑪格麗特‧席爾芙 / Margaret Silf
譯者:倪淑蘭
定價:320元

觸動心靈的70個祈禱──和天主建立親密又真實關係的個人操練
Wood for the Fire:70 Prayer Exercises To Help Us Pray with Our Hearts
原著:拉蒙‧鮑狄斯塔 / Ramon Maria Luza Bautista, S.J.
譯者:黃女玲
定價:290元

天主與我──祈禱:意識到天主與我的關係
God and You: Prayer as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原著:威廉.貝瑞 / William A. Barry, S.J.
譯者:楊黎芳
定價:180元

活出大人生--頂尖商業領袖教你制定成功的人生策略
Heroic Living
原著:克里斯.勞尼 / Chris Lowney
譯者:陳曉夫
定價:280元

英國平信徒暢銷書作家。具英國英美文學碩士學位,曾於德國擔任翻譯。接受耶穌會的培育,近十年在亞洲與世界各地帶領避靜以及依納爵神操工作坊,頗負盛名,並提倡打破宗教藩籬的普世小組聚會。行文平易近人,文采生動,引導人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遇見天主,著作頗豐,中譯本有《生命的地標》、《祈禱的探險》、《徒步旅行》。

作者相關書籍

生命的地標─依納爵式的內心之旅
Landmarks: An Ignatian Journey
原著:瑪格麗特‧席爾芙 / Margaret Silf
譯者:倪淑蘭
定價:320元

祈禱的探險──依納爵式的觀察和體驗
Taste and See: Adventuring into Prayer
原著:瑪格麗特‧席爾芙 / Margaret Silf
譯者:譚璧輝
定價:380元

徒步旅行:跟著耶穌練習愛與被愛
Wayfaring: A Gospel Journey Into Life
原著:瑪格麗特‧席爾芙 / Margaret Silf
譯者:張令憙
定價:360元

推薦序

體驗祈禱的美妙樂章/吳伯仁 007

試從牆壁上的洞去看……/胡淑琴 010

你想學祈禱嗎?/譚璧輝 012

序:牆壁上的洞 014

彩虹慶節 017

第一部 入門 025


1. 蠶豆與吸墨紙:發現內在的天主 027

2. 調整頻率,對準上主:祈禱即是聆聽 033

3. 沉入靜默中:進入內在寧靜的方法 043

4. 反省與連結:祈禱與日常生活之間的橋梁 053

5. 你在找什麼?:注意內心真正的渴望 062

第二部 聚焦 075

6. 店面上方的住所:探討我們內在的空間 077

7. 你的歷史,你的奧祕:以我們的故事祈禱 085

8. 再做一次:與上主一起回顧這一天 093

9. 獻上愛與祈禱……:代禱 102

10. 微小力量:將這世界發生的事帶到神面前 112

11. 裝滿箭的箭囊:即時祈禱的習慣 124

12. 調整焦距,放大事物:在複習祈禱中,進入深處 134


第三部  聖言成為祈禱 143

13. 生命之頁:用聖經祈禱:導言 145

14. 天國的線索:在一切事物中找到天主 155

15. 從罐子裡挑一塊糖:探索「聖言誦禱」 165

16. 用想像……:以想像力默想福音 173

17. 朋友之間:對談式的祈禱 191

18. 在岩石與堅困地之間:受傷時期的祈禱 207

19. 轉圈圈嗎?:行動中的默觀 216

20. 挖深的河流:從言語到靜默:進入默觀祈禱 226

第四部  絆腳石與踏腳石 237

21. 分心或注意力分散,專注目標:學習集中精神 239

22. 神聾了嗎?:天主會答覆我們的祈禱嗎? 249

23. 同伴與團體:與心靈密友同行,與教會同禱 262

24. 自學拼布手藝:寫靈修日記 271

25. 社會邊緣者:向邊緣人學習 281

26. 時時祈禱?:讓祈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293

依納爵靈修相關機構 302

牆壁上的洞

  回顧這一生,我看到,自己大部分的生命裡,總有一堵既高大又厚實的牆壁分隔開我對天主的經驗和日常生活經驗。在所有的計畫中,我把天主劃分在「期天的業務」裡,而星期一到星期六的各項事務則占據了我大部分的注意力。便當我開始對靈性之事有較多覺察,更認真看待天主時,其所發生的改變,也只是內心的牆壁開始移動,天主那邊的牆壁向前延伸一點,「世界」這邊的牆壁向後退一些。

  你能錯得多離譜?當某人做了一件很簡單的事:祂(非常溫和的)移除我「牆壁」上的一塊磚,我才發現自己犯了大錯。當時,我幾乎沒有注意這事發生的程,但注意到它的後果。突然間,我可以看見高牆的另一邊。無論什麼時候,論站在哪一邊,我總是可以透過牆上奇妙的洞,看到另一邊。我無法再把主日與平日分開。從此以後,我無法將天主摒除在我的世界、我的每一天、我的工作之外。也不能將我的日常生活與天主的行事方式分開。自我防禦被擊破,曾經看似堅固的牆壁,轉瞬之間變得僅僅是在我自己心靈上薄薄的一道分隔物罷了。

  此後,尋找天主無法與每日生活分離。我逐漸明白,天主尋找我、尋找所有的人的行動,都發生在生活經驗的各個層面上。沒有任何單一的選擇、行動或關是在天主的光照之外完成的,這光能由我朋友在牆壁上所鑿的洞透進來。祂挖洞的方法,便是指出我生命中發生的某些特殊事件,與我渴望尋求生命意義、尋找真理、追求天主的某些脈絡間的實際關聯。祂將這兩條線,即是信仰的線與生命的線,並排地放在我手中,我們讓天主用這兩條線開始祂的編織工作。

  我所希望和祈求的是,書中的分享將有助於從這薄弱卻又不退讓的牆壁,即這堵分隔我們信仰旅程與每日生活旅程的牆壁,移除幾塊磚。這是一趟冒險進入祈禱之境的旅行,它要求我們經常、自由地來回穿越「祈禱」與「生活」的邊界,直至我們發現,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界線,界線只存在於我們自己的理解中。


  我最近聽見有人說:「我們領受的遠多過所創造的。」我領受極多的資產,我永遠感激不盡。我要向麥克洛瑞(Brian McClorry)深深致謝,因為他移開了第一塊關鍵性的磚塊,鼓勵我去發現「牆壁」的兩面,以耐性和不懈的鼓勵支持我;感謝休斯神父(Gerry Hughes)以他個人珍貴的恩賜,在旅途上陪伴我,並允許我自由運用他深邃的智慧與經驗;感謝佛斯特(Teresa Foster),她與我一走過許多砂石小路,不斷指引我的視線,在石頭中看見鑽石。

  我要向我的先生克勞斯(Klaus)和女兒克絲汀(Kirstin)致上最熾熱的感,他們常常是在每日生活中首先顯示天主行動的人,在許多方面給予我支持和鼓勵;我也感謝多位知心好友,多年來,他們都是我的心靈伴侶,尤其是在吉爾(Keele)大學的基督徒團體及特倫特河畔斯托克城(Stoke-n-Trent)的鄰居。我也特別感謝那些允許我在書中引用他們故事的人。

  我開始寫這本書,是為了要答覆一些想要加深自己祈禱生活的基督徒團體的要求,因此,我特別要向這些團體的開放,他們具有感染性的熱誠和持續的友誼致謝。我特別謝謝在特倫特河畔斯托克城區的聖彌格爾(St. Michael)、聖瑪格麗特(St. Margaret)、聖安德(St. Andrew)及聖巴納巴斯(St. Barnabus)堂區的教友,以及在塔姆沃思(Tamworth)地區聖若翰洗者堂區的教友。

  因此,生活上的朋友就成了信仰上的朋友,那堵將我們與天主、與彼此分隔高牆便逐漸崩塌。謝謝所有與我分享信仰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信仰的朋友。他們允許我與他們一起行走在他們珍貴的神聖土地上,沒有比這更大的互相致贈的物了。我感謝所有在我身上得到啟發,並以信任的心分享我的旅程的人。這些旅程中的故事與共鳴多呈現在本書的字裡行間。它們穿過了我們牆壁上的洞,消除了我們之間的阻隔。一顆向天主、向繽紛世界開放的心,這便是本書要探討的祈禱的動力。

  但要將對祈禱的想法和感受化為一頁一頁的內容,還有一條漫長的道路要走。我要感謝築路人:李福、波特、沃德(Morag Reeve, Helen Porter, Allison Ward)及所有在達頓、朗門與陶德(Darton, Longman and Todd)出版社的朋友工作同仁,你們辛勞的工作及持續的鼓勵。羅佛特(Roy Lovatt)將技術與遠見落實在插圖上,麥克羅(Peter McClure)的特殊字體,和強恩(Sarah John)麗的原書封面設計。

  高牆是為了穿過,道路是為了連接,我在此時或在永恆裡,都要感謝與我一起移除障礙、打開通路、踏上旅途的每一位。

彩虹慶節

  有一次,一位朋友出乎意料之外地邀請我去看他收到的一件禮物。我跟著他進房間,來到窗邊。在那裡,他指給我看一件垂吊在天花板上的小水晶吊飾。它很容易被人忽略。假如他不指出來,並告訴我這是來自一位朋友的禮物,我絕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我一時之間真不知道該說什麼或做何反應。吊飾毫無生氣地掛在那裡,我無法確定能在這件吊飾上看到朋友所見的。他輕輕地用指尖觸碰它,它開始擺動。啊,我明白了!突然間,那跳動的光影使整個房間活了起來,彩虹慶節劃破房間最陰暗的角落,將光與色彩散布在天花板上。

  朋友是一位成熟睿智的人,並不是個突發奇想的人,但當他讓這水晶吊飾擺時,我看見他兩眼發光。我在他眼中看見如同孩子第一次看見世界時的喜悅,是一位創造者找到了一種自我表達方式的興奮。這種喜悅具有感染力,我覺得己似乎面對一個奇蹟。

  一個奇蹟  ……也是祈禱聖事嗎?一顆專注於上主(編註)的心,就好像那靜靜吊掛在天花板上的水晶吊飾。它本身什麼也不做,只是安靜地掛在那裡,但卻對那由窗戶照進來的晨光,全然敞開。開放、完全接受那不可見的光線。當它因外力的推動而擺動
時,便擊破了那不可見的光線,將它變成世上的萬千色彩。那「無法接近、不能以肉眼看見的光」,頓時成為可接近且可以看見的了。它的色彩顯示了我們生活裡繽紛與陰暗的經驗,以及變化不定的每日生活情況。它召喚我們,以個人化的式與造物者的心接觸,讓祂的光呈現在我們生命的色彩上。它召喚我們進入生命。

  這是個可愛的想法,但對我們這些與祈禱的沉悶搏鬥的人而言,真具有什麼意義嗎?或許只有這一點:水晶吊飾什麼也不必做,只要對著光,隨著外力的輕輕推動擺動就可以了。這一點是否可以表明我們有祈禱的意願呢?

  本書原本是為那些在不同團體中,想要透過祈禱與上主建立個人關係的人所寫的。渴望本身,就足以使他們的心專注於所尋找的光了。當你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正在表達相同的渴望。這渴望便是天主在我們生命裡、在我們世界中開始展現祂的無限多樣性時所需要的。

  當這原初的渴望將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分享他們的旅程與追尋時,他們只需做自己,在心中接受天主的輕輕觸動,就足夠了,別無其他要求。只需對可能的慶節開放,允許自己感受驚奇,並且信任上主認真地臨在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生命中每個事件裡,你就已經入門了。

  認真的面對神,遲早會要我們在做選擇時──有些選擇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命──信任祂的引導。假如天主每分每秒都要求我們將生活對準祂的引導,我們如何確知那是祂的引導呢?這種確定性,大多不是我們心智與情緒經驗的一部。對那些宣稱得到神啟的人,我們常抱以懷疑的態度。我們不是將這些人視為靈修巨人,就是傻子。

  這本書不是為靈修巨人,也不是為傻子而寫的。(除非,假如我們坦承,有時我們的心似乎飛升到高山之頂上,覺得人類之中只有我們懂悟宇宙的意義,大部分的人,事後都覺得自己很愚蠢!)祈禱確實不是提供確定性的避風港,而是人處於不確定之中。因此,本書是為那些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寫的,但在他們心中有足夠的信任,能邁出祈禱的第一步,並看見祈禱將他們領向何處。我正在邁出這些步伐,這些我的第一步,我期望臨終時,仍然在邁出這第一步。我邀請你去發現你自己的步伐,讓天主逐漸、穩定地加深你的信心,讓你真實地相信這是一條可以信任的途徑。

  假如這本書不是為靈修巨人而寫,同樣的,它也不是為「修道」人士。假如祈禱是有意義的,那麼,它對每一個人都有意義。我記得某一個晚上的信仰分享會,參與者來自利物浦(Liverpool)不同地區。他們分別在商店、工廠、學校及家庭中工作,有些人或者處於待業狀況。每個人都設法使祈禱在他們生活中成為真實的。

  有一晚,他們在這一週內已反省了耶穌形容自己是「真葡萄樹」的比喻,要在聚會中分享對此的感受。有一位在蔬果專賣店工作的女士羞澀地承認,由於她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實在找不出時間來安靜地「祈禱」。甚至是短短的午休時間,也得在工作伙伴面前用餐。在她實際的生活狀況中,默觀祈禱是不可能做到的。她短暫而忙碌的夜晚完全用在幼小子女的身上。祈禱要安插在哪裡?

  約有十分鐘的時間,我聆聽她一天和一週的工作狀況,我聽出,由於祈禱對她而言是遙不可及,因而產生一種隱藏的哀傷與挫折。然後,她停頓片刻,眼睛始有點發亮。或許略帶怯懦的,告訴我關於她與葡萄相遇的故事。她描述放在商店貨物籃和掛在牆上的葡萄。

  她說:「突然間,我想起耶穌的話。我一直注視著這些葡萄。它們飽滿多汁,與其他的水果不同,令人食指大動。無論大小、形狀、質地或色彩,都沒有兩粒是相同的。我想,我們就像這些葡萄。我們都是天主葡萄樹上的葡萄,各不相同,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她繼續告訴我,自從這想法進入腦海中,她在那一週裡是怎樣常常注視著那些葡萄,一再體驗她第一次注意到天主就在這些葡萄裡的那個瞬間。那新奇發現的一刻,便是祈禱──上主在蔬果專賣店裡問候她。她持續回到那恩寵的一刻,也是祈禱,即是,她回
應天主的問候。她漸漸明白並且相信,天主愈來愈真實地臨在她的每日工作中,她的挫折感開始變成快樂與期待。

  另一位朋友,原本決定利用將臨期做個人深度的祈禱,但她的小女兒有其他想法。孩子非常想要一隻玩具「大耳」來搭配她的「笨蛋」。這是她聖誕節唯一的願望,母親找遍了玩具店,卻空手而歸,最後,她決定自己編織一個「大耳」送給小女兒當作聖誕禮物。

  當聖誕節逐漸靠近,要進行編織計畫,寶貴的祈禱時間也愈來愈少。她不知道如何著手,但她從家中,從親朋好友那裡收集了各種不同的毛線,運用自己的想像,希望編織一個能在聖誕節早晨令女兒滿意的玩具。她的祈禱便是在每日為家人服務的繁重工作上找尋意義,並且希望天主接納一切結果。

  偉大的日子到了,她知道努力有了結果。女兒既驕傲又喜悅的對每一位遇見的人介紹說:「這隻大耳是我媽咪自己編織的哦!」對她的女兒而言,這個媽咪親手製作的玩具,其意義實非堆放在商店中,由機器製造的玩具所能相比的。

  媽咪帶著後悔未能在將臨期做好「祈禱」的心情告訴我這故事,但我聽見的非她的後悔,而是上主的喜悅,她在這幾週,為了準備另一個孩子禮物,讓她對天主、對愛、對生命有新的發現。在那段時期裡,正如她收集所有的毛線編織那隻大耳玩具一樣,她將自己零碎的經驗編織成生活的祈禱,我毫不懷疑,神必然會與天使和聖人分享這故事,並且自豪地說:「這便是她自己編織的祈禱!」那正規的避靜相比,天主一定更喜歡這手工製作的將臨期祈禱。

  在我們心裡,有更多超過我們想像的祈禱片段。假如我們在天上尋找記號,便容易忽略天主在大街上的足跡。真正的葡萄放在蔬果專賣店的架子上。貴重的珍珠埋藏在走過的石頭路縫隙中。而地上的鹽,便是我們灑在馬鈴薯上的鹽。

  本書的目的是要探討一些更易於覺察到「天主在大街上的足跡」的方法。這是一份邀請,當神以祈禱的渴望觸動你的心時,請來參加那擺動的「彩虹慶節」吧。一張邀請參加宴會的請帖在你心中展開,是天主親自邀請你「品嘗與觀看」幫助你在個人祈禱中與祂更親近的方法。

  本書分為四部分:

  「入門」:檢視個人祈禱旅程的一些指導原則。在們心中和生活經驗裡,發現上主創造生命的臨在;靜默的召喚;渴望的正面力量及生活反省的藝術。因此,在安靜的心中所發現的,即是我們稱為祈禱的,能在每日生活中成為有效的。

  「聚焦」:以獨特、明確的方式,做一些輕微的推動,使你吊掛的心擺動。這些是能幫助個人祈禱的一些方法。試試這些方法,看看是否能將新的亮光帶進你的祈禱經驗。

  「聖言成為祈禱」:探討以聖經祈禱的方法─天主聖言本身便是吸引你進入禱的「推動力」。

  「絆腳石與踏腳石」:在克服祈禱的困難上提出幾點想法,並在祈禱的旅程上利用一些機會,讓祈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每部分包含短短的幾章,每章探討一種進入個人祈禱的方法,也提出「向前走一步」的建議,希望每章內的插畫能引導你沿著本章建議的方式進入自己的默想中。

  這裡所提出的祈禱方式,有些或許對你有吸引力,有些可能沒有。我建議你,以第一部分提出的為基礎,開始自己的反思,然後再去探討本書的其他部分。用對你有幫助的,其他的可以擱置一旁。切記,有無數的祈禱方法,沒有一種是永遠「正確的方法」或「唯一的方法」。對你而言,所謂正確的方法,便是在你旅程的特定時間和地點中,吸引你更接近神,更接近最真實的你自己的方法。裡建議的入門方法,僅僅是在我的旅程上曾有幫助的方法罷了。我不會為刪除許多方法感到抱歉,因為,我只能分享自己經驗過的。

  總之,所有這些「祈禱的食譜」只有一個共同點,即是:採用的食材都是在你每日生活中隨手可得或遇到的事物。你所要做的便是覺察每日的經驗,加上真正渴望在那經驗中尋找上主,這就夠了。其結果將是提供你在旅途上所需要的食糧,就是:滋養你繼續朝著天主成長,而天主就在你之所是的核心,或許還能提食糧,分享給其他人。

  假如我們張開眼睛,走上旅途,會發現上主從圍繞四周的祂的盛宴中,持續地餵養我們。祂邀請我們品嘗和觀看祂是何等美善,體驗祈禱是何等的喜悅,將那喜悅反映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如同舞動的水晶吊飾,使整個房間充滿光明、生命與色彩。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