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本書目錄
精采書摘
內頁試讀
理解教會的心意,傳播福音的價值----天主教社會訓導文獻選輯。每當人類社會發生重大問題或產生脫序現象,歷代教宗總是發佈通諭,表達教會的立場,指引當代人類社會發展,並以福音精神分析社會近況,這些通諭加上部分教會文獻就是所謂的天主教社會訓導;其內容包括了天主教會在所有社會議題方面的訓導,例如人的尊嚴、家庭、婚姻、人權、失業、正義和平……等。天主教會動員最優秀的人才,及智慧於社會關懷的表達,此書針對每一個議題加以討論,並且直接引用許多歷代教宗通諭、文告、主教會議……等重要文獻。儘管當代科技文明進步,然而人們對於良心、真理、公平、正義以及和平的渴望,仍然與日俱增。教會的社會訓導即是基於福音的立場,希望在社會與國際秩序中,在信仰與教會傳統的光照下,對人存在的複雜事實仔細地作一反省,幫助我們去思考,去發現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問題。其實,不管每個人的宗教信仰為何,這本書提供給我們一個寶貴的認知----用心去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使命與義務,肯定人類恆久不變的價值與傳承。他應該被當作每一個人在其所處的社會中,努力要去實踐的一個目標。
相關推薦書籍
作者相關書籍
目錄
寫在前面 1
序 4
全名簡稱對照表 7
第一篇 天主教社會訓導的本質 9
一、 教會猶如慈母與導師 10
二、 教會的使命 12
三、 教會社會訊息 15
四、 教會社會訓導的範圍 19
五、 福傳與教會的社會訓導 22
第二篇 人性25
一、 人性尊嚴 26
二、 自由與真理 29
三、 人類的社會本質 34
四、 人權 37
五、 宗教自由 41
第三篇 家庭 45
一、 家庭制度 46
二、 婚姻 48
三、 子女與父母 51
四、 家庭、教育與文化 52
五、 人類生命的神聖性 55
六、 墮胎和安樂死的惡 58
七、 死刑 60
八、 婦女尊嚴 61
第四篇 社會秩序 65
一、 以人為中心 66
二、 社會建基於真理 67
三、 團結/連帶 69
四、 輔助原則 72
五、 參與 74
六、 異化與邊緣化 76
七、 社會文化 79
八、 文化 80
九、 真正的人類發展 83
十、 公益 85
十一、 「社會性的罪惡」 89
第五篇 國家的特色 91
一、 俗世的權威 92
二、 法治 94
三、 政府的角色 96
四、 教會與國家 97
五、 政府體制 98
六、 民主 101
第六篇 經濟 105
一、 財物的終極目的 106
二、 私有財產 108
三、 經濟體系 111
四、 道德、正義和經濟秩序 116
五、 真正的解放神學 118
六、 國家介入與經濟 120
七、 經濟活動 125
八、 經濟與消費 129
第七篇 工作與報酬 131
一、 工作本質 132
二、 工作與補償金 135
三、 工作場所 139
四、 失業 142
五、 工會 144
六、 罷工 146
第八篇 貧窮與慈善 149
一、 貧窮的醜陋面 150
二、 社會正義 152
三、 愛德與優先關懷窮人 156
四、 福利國家 159
第九篇 環境 163
一、 創造秩序的美善 164
二、 環保問題 164
三、 環境管理的職責 168
四、 科技 169
第十篇 國際共同體 171
一、 人類大家庭 172
二、 自由貿易 173
三、 戰爭與和平 174
四、 武器 177
五、 普遍的公益 178
六、 國際和跨國組織 179
七、 移民 180
八、 外債 182
九、 國家主義和種族的緊張狀況 184
十、 全球經濟 187
第十一篇 結論 191
一、 天主教社會訓導的挑戰 192
英文參考書目 196
中文參考書目 201
一、以人為中心
118. 這訓導的主要重點是:私人是社會組織的基石、原因和宗旨。而所謂人,則是具有合的天性,並且已被提舉到超性地位的人。
(《慈母與導師》219)
119. 人是整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創造者、中心與宗旨。故人格的尊嚴、人的天職及整個社會福利。在社經生活上,亦應予以尊重並推崇。
(《現代》63)
120. 人為了保持他精神的豁達,和他肉體和今世生存的各種需要,經由連接他和別人的許多關係、接觸、現狀和社會架構而撰寫他個人的歷史,從他存在於世的一刻,從他受胎和誕生開始。就是這整個的人,他的存在、他自己和他的團體性和體生活的人,在他自己的家庭方面,在他的社會和非常不同的環境方面,在他自己的國家或民族方面(或他的部族或部落方面),以及在整個人類方面──此人是教會在完成她使命的旅途中應該走的第一條路:人是教會第一條主要的路,是基督自己規劃的路,是經由降生和救贖的奧蹟而不斷走的路。
(《人類救主》14)
121. 人是社會秩序的基礎和目標,不可剝奪權利的主體。不可剝奪的權利不是由外界授予,而是發自人之天性,任何事務和任何人均不能破壞它們,沒有外在的箝制能夠消滅它們,因為它們植根於人性最深之處。同樣地,人格不僅僅是社會、文化、歷史界限的主題,因為人格專屬於人,人有靈魂,人有傾向於提昇其生存環境的目標。沒有人類權力能夠阻擋人對人格的實現。
(《1988年世界和平日文告》1)
二、社會建基於真理
122. 如果社會的基礎建立於真理之上,誠如保祿宗徒所勸告的:「你們應該戒謊言,彼此應該說實話,因為我們彼此都是一身體的肢體」(弗四25)。 這樣的社會始可稱為完善而有利的,並合乎人性尊嚴的社會。這點需要人們認真的承認相互的權利和義務。
(《和平於世》35)
123. 至善與倫理善在真理中相遇:創造者、救贖者天主的真理,與受造的而被救贖的人的真理。只有在這一真理上,可以建立一個革新的社會,來解決影響社會的複雜而沈重的問題,尤其是克服各種不同形式的極權主義的問題、好能為人開闢真正自由的道路。「極權主義乃出於對客觀真理之否認。人本是由於順服超越的真理,而獲得完全的自我認同,假如沒有超越的真理,便不再有確實可靠的原則,來保障人和人之間正當合理的關係」(《百年》44)。
(《真理的光輝》99)
124. 故此,第一原則是:各國之間的關係應繩之以真理。真理要人們戒絕種族歧視;其結論是:各國的地位在本質上一律平等,各國都有權利生存、進步、擁有生存進步的必要工具,並有權利首先自行負責來獲致上述一切。同樣,各國亦享有良好聲譽的權利,並要求他國給予它應得的尊榮。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