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主教史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書號 : 209009
原著 : 穆啟蒙,Joseph Motte, S. J.
譯者 : 侯景文
定價 : 240元   
頁數 : 224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1971/7
版次 : 五版
ISBN : 978-957-546-505-6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天主教傳入中國的歷史。

一般人對於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印象,大多是由利瑪竇、湯若望等人而來。由於他們帶來了西方的科技、文化、曆算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而受到皇帝的重用,相對的也提供了一個適於傳教的環境。然而,在此之前,天主教的足跡也曾踏入中土,第一次是唐朝傳入的景教;第二次則是元代由孟高維諾所傳入的,只是這些星星之火,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洪流。

明代之後,天主教總算在中國落地生根,經歷朝代和統治者的更迭,以及數次因政治而起的教難之後,教會更形茁壯。

相關推薦書籍

穆啟蒙神父, Joseph Motte;法國籍天主教耶穌會會士  在臺服務期間:1954-1982。

作者相關書籍

中國天主教史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原著:穆啟蒙 / Joseph Motte, S. J.
譯者:侯景文
定價:240元

天主教史 卷一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Vol.Ⅰ)
原著:穆啟蒙 / Joseph Motte, S. J.
譯者:陳百希、侯景文 合譯
定價:320元

天主教史 卷二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Vol. Ⅱ)
原著:穆啟蒙 / Joseph Motte, S. J.
譯者:侯景文
定價:260元

天主教史 卷三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Vol. Ⅲ)
原著:穆啟蒙 / Joseph Motte, S. J.
譯者:侯景文
定價:360元

天主教史 卷四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Vol. Ⅳ)
原著:穆啟蒙 / Joseph Motte, S. J.
譯者:侯景文
定價:380元

目錄

引言 1
第一章 奈斯多利教在唐朝 7
第二章 元朝天主教傳入的情形 15
第三章 明朝:聖方濟沙勿略 29
第四章 明朝:利瑪竇 41
第五章 自利瑪竇逝世至明朝末年 55
第六章 滿清初年:順治及康熙期 71
第七章 禮儀之爭 83
第八章 中國禮儀被禁後的情形 95
第九章 嘉慶和道光朝政教難時期 107
第十章 不平等條約時期 113
第十一章 茁壯時期 125
第十二章 鐵幕內的教會 139
第十三章 臺港澳的教務情形 159
第十四章 華僑 169
結論 179
附:梵二大公會議對中國地區天主教的影響 181
人名中文索引 193
人名英文索引 203

第四章 明朝:利瑪竇

 

進入中國內地的最早嘗試

 

  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獲准在澳門居留以後,葡國商船並能一年兩次至廣州貿易。這是中國自與歐洲隔絕以來所開放的第一個門戶。中國人為貿易的利益所吸引,也大批湧入澳門;於是澳門不但成了貿易的中心,也成了來遠東傳教的教士們的根據地。

 

  在聖方濟沙勿略逝世後的二十五年期間,進入中國內地的企圖屢經嘗試;來自澳門的耶穌會士,和來自馬尼拉的奧斯定及方濟會士,雖曾在大陸駐足,但不久便遭驅逐,還多次遭受了虐待。

 

  一五七八年,耶穌會東方傳教區的視察員范禮安神父(Fr. Alessandro Valignano)在去日本視察的途中來到澳門。這位聖方濟沙勿略的適當繼承人,知識廣泛,識見遠大,由印度至日本沿途成立了教區,建築了聖堂,開辦了學校。他在居留澳門的八個月中,深得中國人的尊重,遂決心立即著手向這偉大的人民實行傳教工作。但他深明已往失敗的原因,是由於缺乏充足的準備,對中國的語言風俗一知半解,多不諳練,因此未能利用有利的機會。如不改弦更張,將永無使中國歸主的希望。派遣傳教士,當妥為選擇,認真準備,方能適合傳教的職務;尤當放棄舊日的習慣:比如,往日若一名澳門的中國人歸正,必定使他變成一個葡國人,給他起一個葡國名字,改穿葡國服裝,學習葡國的風俗習尚:這都是此後必須改革的。范禮安神父認為與其使中國人葡國化,不如使傳教士中國化;最重要的,是要認真地學習中國的語言風俗。

 

  范禮安神父召來中國的第一名傳教士是義大利人羅明堅(Fr. Ruggieri),

命他先學習中國語言文字。這在今日看來,似乎非常簡單而自然,但在當時則認為新猷,實行起來不無困難,實際上還沒有一位西洋人學習過中國文字。他的同伴責以浪費光陰,難望成功;羅明堅不理他們的嘲笑與反對,埋頭苦讀,只是進步慢一些。將近一年,他偕同葡國商人至廣州,竟因諳習中國禮貌習俗,並以華語試圖交談,博得了官憲的同情。

 

利瑪竇

 

  不久范禮安便把利瑪竇(註1)召來作羅明堅的助手。利氏亦義大利人

,生於當時教宗治下的小城瑪賽拉達(Macerata)。由於奇妙的偶合,或更好說

是天定,這位理應被視為奠定中國傳教基礎,要實現聖方濟沙勿略在中國開教的理想人物,恰巧生於沙勿略逝世於中國海岸附近上川島之年(一五五二年)。利氏於十九歲入耶穌會修道,天資聰穎,不但對文學有深厚的根柢,且在耶穌會馳名國際的柯拉維神父(Fr. Clavius)指導之下,對算術、天文、地理等獲得了堅實的知識。因他願赴遠方傳教,遂被派往印度,在彼完成了他的神學課程。於是范禮安便選派他來中國傳教。利氏具有驚人的記憶力(李之藻稱他「經目能順逆誦」),因此對華語進步迅速。他曾兩次隨羅明堅乘葡國商船至廣州,後得肇慶知府王泮的信任,遂准其留居肇慶。

 

利瑪竇的傳教方式

 

  兩位傳教士曉得尚不能公開傳揚「新」教,否則必被立即驅逐。必須先創造有利的環境,使中國人容納且重視他們才成;於是對中國的習俗和文化中所有的一切優點,他們表示了最大的敬佩和同情。利羅二人進入中國國境既如此不易,深知為能長久居留,必須十分謹慎。知府王泮曾問及他們東來的目的,他們答稱「自己本是棄俗事天的僧人,來自天竺國,嚮慕中國政治昌明,願得一塊乾淨土,建屋造堂,終身事奉天帝」云云──但

他們對自己的信仰和神父的身分,卻總不隱瞞;為此一在肇慶定居,便將聖母抱耶穌聖嬰像供奉於中堂。前來拜訪的人,鮮有不詢問聖像意義的;於是他們便乘機將信德的初步道理予以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