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遇見神——20則尋找與相遇的故事

書號 : 208069
原著 : 蕭曉玲,
譯者 : 
定價 : 200元   
頁數 : 192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18*22 cm 開
初版日期 : 2007/11
版次 : 初版二刷
ISBN : 978-957-546-608-4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20則尋找與遇見神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未來。且看這20個活出意義來的選擇,20個生命不孤單的見證。這其中有家庭主婦、知識分子、原住民、黑幫大哥、尋常百姓、外籍人士。與神相遇,竟然會是這樣神奇的一件事。

相關推薦書籍

襪子堆裡的聖人
My Life with the Saints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范京生
定價:420元

找到自己,找到天主──跟隨牟敦及其他聖賢活出真我
Becoming Who You Are──Insights on the True Self from Thomas Merton and Other Saints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姜川
定價:130元

匝凱,下來吧!——談教友靈修
Come Down Zacchaeus
原著:多瑪斯‧格林 / Thomas H. Green, S.J.
譯者:姜川
定價:190元

蕭曉玲,曾任光啟文化視聽節目服務社節目企劃、華信航空公關室主任。有洞悉世事的聰慧性格,且常存對人間萬種色彩誠實的體貼與感受,說起故事來極其精采。 其著作有:《觀音山下的笑聲》、《從暴君到慈父一郎雄的如戲人生》。

作者相關書籍

從暴君到慈父──郎雄的如戲人生

原著:蕭曉玲 / 
譯者:
定價:230元

觀音山下的笑聲——一個修女的快活人生

原著:蕭曉玲 / 
譯者:
定價:230元

轉角遇見神——20則尋找與相遇的故事

原著:蕭曉玲 / 
譯者:
定價:200元

        序──鄭萊頤          5        活出意義

             黃貴潮              11         五十年,半個世紀,我喜歡

             趙可式              21         生命這齣大戲

             陳建仁              31         放開緊握的手

             黃碧蓮              39         新酒新皮袋

             葛凱文              47         聽那微小的聲音

             黃美基              57         順其自然

             張明雄              65         道可道  非常道

             張玉鳳              75         勞者多能  做中學

             鍾瑪竇              87         祂的價值  我的選擇

             江綺雯              95         靈巧如蛇  溫良如鴿

             孫效智              103      以生命寫教材

             包珈                 111      嗨!郎哥

             孫大川              121      因為在乎  因為愛

             周涵君              129      愛,多少才算夠

             李家同              137      做應該做的事

             王蜀桂              143      連心的那枝筆

             蘇山石              151      青鳥集

             黃懷秋              159      捻香  跪拜  祈禱  頌讚

             潘氏四兄弟        165      Ma'ma Mia

             黎建球鄭玉英       177      我倆的天空

             跋──色彩        187      蕭曉玲

勞者多能 做中學

張玉鳳


921大地震,距今已八年,但仍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夢魘。

當時嘉義教區由明愛會主席張玉鳳坐鎮南投竹山天主堂,以教堂為救災基地,17晝夜不眠不休,調度物資、組織人力、分配工作。這17晝夜無私的付出,2005年嘉義教區主教向教廷推薦她授封爵位。

「我只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如果沒有先生的支持,婆婆和小姑的幫忙,我什麼事也不能做!這爵士封號是我們全家人的,只不過由我具名罷了!」

原本只是平凡的女性,認識天主是因為嫁進教友家庭,從此她的生命完全改觀。

曾幻想:如果人生能夠倒著活,也就是說每個人早早的就知道自己一生將讀多少書、負多少重擔、遇多少難題,會不會讓人更加努力想更上層樓與命定對抗?或者是一種限制,反正命定之事又何必違拗,無論認真或是不認真都會照命運大書上的記載成就!如若真如此,那人活著似乎就缺少了追求價值的意義,天主賦予人類的自由意志似乎也成虛晃。所幸,天主在造天造地之時就巧妙的將人類「預覽」功能給刪除,讓人們在未知中冀望未來的無限可能,只要將「可能」加上天主的巧手,就可以把「不可能」變成「無限可能」!

2007年8月聖帕颱風才過,往嘉義北港尋訪那位自稱「平凡的教友,做簡單的事」的女爵士張玉鳳。高速鐵路的快節奏中,心念也轉得飛快。要做多少善行義舉才有資格被教宗冊封為爵士?家庭主婦將時間體力盡數放在家庭以外的各種事情上,怎麼兼顧家庭和孩子呢?怎麼樣的丈夫能如此包容一個外務繁雜的妻子?朝天宮媽祖廟是北港居民的信仰中心,天主教友在當地只是小小的一撮人,能完成怎樣的大事讓天主的愛得顯揚?


高鐵、嘉義太保站,張玉鳳正等著,驚訝於兩人不需介紹,也不客套立刻知道你、我。「我的車在停車場,不到三十分鐘不收停車費。」簡潔的開場、快速的步伐,不一會兒已然行車嘉南平原上。

「如果要問我是因為什麼事蹟而榮獲教宗冊封為爵士,我覺得應該先認識我先生,如果沒有他的支持,不要說爵士,就是在教堂裡服務也不容易,他給我很大的空間與絕對的信任,更伸出雙手幫忙,讓我投入明愛會(註)的工作而心無牽掛,還有我婆婆、小姑都在我最需要幫忙的時候支持我,這個爵士封號是我們全家人的,只不過由我具名罷了!」

雖然,知道榮獲教宗冊封為爵士之教友,都是對社會、教會有特殊服務貢獻之人。雖然,略知張玉鳳的冊封與921大地震南投地區救災有關。雖然,清楚封爵的意義與金錢地位無關,但卻是無可取代的尊榮。只是,玉鳳對這份尊榮有著說不出的「歸於背後支持家人」的急切感,倒引起我想一窺其究的好奇!

北港市街有著一種不屬於「忙亂」的秩序。

「嘟嘟兒童服飾」玉鳳把車歪停在店門口。


「我不太會停車,等我先生來停。」安全帶還未鬆綁,那位代妻泊車先生已經候著了!

「我們開這家兒童服飾店生意還可以,卻是最好的聯絡中心,很多人都知道我們一直在做公益活動,所以發現有需要幫助的人或事,就會到這裡來告訴我們,明愛會的工作人員會前往了解,如果真有需要就給予幫助,也常常有人將一些物資或金錢拿到這裡來,協助我們的工作。每年我們明愛會的經費全靠販賣『愛心券』,就有一些常來買衣服的客人主動要求買『愛心券』,很多都不是教友,我們北港最大的信仰中心是朝天宮。」


五顏六色各樣小巧的兒童服飾把店內裝點得好熱鬧,老闆先生停好了車,一進店就忙著泡老人茶又忙著切水果。


「我是隱形人,我不存在。」女爵士背後的支柱似乎無時無刻都扮演著柱子的角色,連微小的事都替她想到、做到,全然的讓她安心的靠著。


「其實,我是在結婚之後才開始接觸天主教的信仰,我生長在一般傳統信仰家庭,什麼時候該拜什麼,長輩怎麼說我就跟著做。我先生家是四代天主教家庭,我們在渡蜜月的時候他就教我背十誡和〈玫瑰經〉,那天我們在花蓮一個大飯店用晚餐,餐桌上有個很精緻的小花瓶,我很想要,他就義正詞嚴的說:『別忘了十誡最後一誡,勿貪他人財物。』

你就知道我先生是多麼遵行天主的誡律。


而我先生的祖父就更了不起,我剛結婚的時候很不會做飯,可是做媳婦的哪能不下廚,有一次我做出一道又鹹又難吃的菜沒有人願意吃,老祖父吃了卻說:『很好吃大家多吃點』,全家人就跟著動筷子。我真的好感動,阿公給我這新媳婦好大的面子,寬大又有愛心的家長,我真實感覺到天主的愛在這個家裡生根。


那時候阿公已經九十多歲了,家裡幾個孫輩每十天輪流一次陪阿公睡覺,方便在夜裡照顧他,老人家每天晚上都會帶著陪他的孫輩念完〈玫瑰經〉才睡覺,那種感動現在想起來都會想掉淚。還有他老人家也是一位受封的爵士,我們家應該是台灣唯一有兩位爵士的家庭。


我必須當著我先生的面再說一次,能被冊封為爵士是因為有他,如果沒有這位好男人的支持,我不可能全力投入明愛會的工作,因而被冊封,他帶我進入天主的大家庭,他給我所有的支持。」


在兒童各色小衣服間兩個女人說得愉快,忙進忙出燒水、倒茶、切水果的老闆先生,就忙著接電話,招呼到店裡泡茶聊天的訪客,對於太太的敘述只是含笑當聽眾。開始體察出玉鳳所說「都是他給我的支持」是啥含意。


「我看你們到家裡去聊吧!店裡人來人往、電話不斷,多少有點干擾。」這是老闆先生最完整的發言。


正準備步出繽紛的童裝氛圍,一位穿著醫生白袍的中年男子走進來,遞給玉鳳一大包文件,要她代為轉交給× ×「請他仔細核對一下,我是已經看過了。」


「他是蔣醫師,我們都是法院的觀護人,這些資料要轉給另外一位觀護人。我目前輔導兩位年輕的受保護管束人,也就是30歲以下的假釋犯,輔導他們從生活、工作和家庭多方面重新回到正軌,也幫忙他們做生涯規劃,預防他們再次犯罪。」

無意間的發現讓我好奇,怎的訪問對象多了一項先前不知道的善行!


「我一直是平凡的家庭主婦,有了一對兒女之後更是把心思放在他們身上,教會裡是在禮儀組服侍,為主日彌撒前做準備工作。民國84年當時普愛會也就是明愛會的前身,嘉義分會負責人舉家搬到台北,就希望我能接下她的工作,我不敢答應,一來孩子還小,二來我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我並沒有什麼工作經驗,主教就親自到我們家問我先生,我先生馬上就說『好啊!好啊!』,就是這樣我擔任起會長的工作。說老實話,該做什麼、怎麼做,我都是一面做一面學,明愛會的宗旨是幫助貧苦、急難救助、照顧老人,從新聞報導中或是教友從各自的周邊環境中知道一些需要幫助的個案,我們就上山下海的先去了解,然後給予協助並且持續關心。雲林、嘉義縣市都是我們工作的區域,九年當中走過很多偏僻的鄉村、山地,讓我真正的體會到耶穌所說:『你做在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的含意,將心比心,他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以前我還挺喜歡買些美麗的衣服、鞋子和飾物,後來就不買了,買件衣服的錢可以幫助很多人。當我動心想買什麼的時候,就會想起那些苦難中人的需要。由於常需要離家到外地,若不是先生、婆婆和小姑的幫忙,我真的哪兒也不能去,我常向天主祈禱『我把家裡的事都交給祢了』。


在我九年明愛會的工作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遇上921大地震,那時候各教區都到南投幫忙,嘉義教區以竹山天主堂為救災基地,所有工作都由明愛會來擔負。地震之後,有17天我都在竹山忙著調度物資、分配工作、組織人力資源網。現在想想,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辦到的!我先生和小姑,甚至開車到竹山來幫忙運送救濟品。那段日子我看到人性的良善與貪婪,有人到我們救災站來留下電話,說可以幫忙運送物資上山,車輛隨時可以待命;有人進來捐款;還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他自己腿有點受傷,每天從嘉義大林搭車到竹山來幫忙扛東西,後來才知道他是劉主教的爸爸。可是也有人一進救災站指名要69元的牛肉碗麵,其他種的泡麵不好吃;也有人聲稱自己是某某名人的哥哥,所以一定要全新的帳篷,舊的睡了不舒服;更離譜的是,有好心人士捐給我們一整車白米,卻有人冒明愛會之名給劫走了,雖然多方調查也沒弄清楚是誰做的!只希望那車白米真的幫助了需要的人,而不是被拿去謀利。


那17天真的是天主幫著我快速的成長,成就了太多從來不曾想過、做過的事,在短時間內集中小小的愛心完成大事。而我的家人,在這場天災中也更顯出彼此的支持與關愛。就因為921救災工作,嘉義教區主教在2005年向教廷推薦我授封爵位。這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就說:『爵士封號是我們全家人的,只不過由我具名罷了!』」

車行間,聽著全台灣共同夢魘中的一段溫馨事蹟。天主真是了不起的伯樂,總在愛祂的眾生間找到千里馬,又巧妙的替願意為祂馳騁的千里馬安排周邊的林林總總,讓一切搭配得宜。


車,停在一座小院落裡,簡簡單單、安安靜靜。屋裡走出一位安靜的老太太,手中握著念珠,手指慢慢的撥換著念珠上的珠子。

「這是我婆婆,如果不是婆婆的幫忙、照顧,我什麼都不能做!」


老太太只是笑笑,然後慢慢的說:「沒什麼啦!」


「這兩年我將明愛會的工作交給新人,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在天主裡因工作而學習更新與創新。我現在主要的工作是安慰朴子聖心教養院的修女們。」


這話題聽來十分新鮮「安慰修女」!平常不都是「得到修女的安慰」嗎?怎麼反過來了!


「聖心教養院是專門收養腦性麻痺的孩子,這些孩子常生病,一生病又很容易被天主接去,一百多個孩子,幾乎天天都有生病或是病重的,那些菲律賓修女們離鄉背景來到這裡,全心為這些孩子付出,可是常要面對孩子的離去,她們的心好痛也好傷,我沒有時間去幫忙照顧孩子,所以我去照顧修女,提醒她們注意身體,為她們送些營養補給,傷心的時候和她們一起祈禱,安慰憂傷的心靈。」


神父、修女總被要求安慰、幫助憂傷之人,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們也是需要被安慰、被鼓勵。只有剔透的心才能體貼另一顆心的需求,內心好感謝玉鳳的提醒,只要是人,再強的精神下都有一處需要安慰的軟弱角落。


「信仰使我心性成長,信仰讓我不再懼怕看見死亡,信仰讓我學會天天與天主講話,當有人對我說:『你是能者多勞』,我總說:『是勞者多能』,因為願意承擔天主所交付的工作,即使是我不能,天主都會將力量加給我。但是,對身為妻子、媳婦、母親,我能為天主做什麼,那最強大的支持力量,就是我的先生、婆婆、小姑和孩子。」

回程的高鐵路上,不斷思想「勞者多能」簡單的四個字,串起了多少愛與生命的意義與力量,「能者」是從「多勞」開始成長的!


註:明愛會(Caritas),是個國際性的急難救助愛心團體,1897年成立於德國。成立之時是因為德國一處煤礦區,有不少來自外地的貧苦礦工及其家人,當地教會就成立了「明愛會」,有組織的去幫助這些外地人的生活所需。

接著1901年瑞士、美國也成立了「明愛會」,二次大戰中歐洲許多國家聯合起來,以「明愛會」的力量在各地給予急難救助,戰後更集中力量援助各國的重建。到1950年有13個國家的「明愛會」,組織了「國際明愛會」,到1960年會員國增至61國,目前已有160個會員國。

「台灣明愛會」成立於1968年,是以教區為單位協助主教實踐天主愛人的使命。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