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自得
Bio- Spirituality——Focusing as a Way to Grow
書號 : 206106
原著 : 坎伯爾、麥克瑪漢 合著,Peter A. Campbell, Ph. D. & Edwin M. McMahon, Ph. D.
譯者 : 若水
定價 : 160元   
頁數 : 144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1990/10
版次 : 四版三刷
ISBN : 978-957-546-535-3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本書肯定身體的直覺和智慧,嘗試利用心理學臨床實驗多年所得的成果,經由神哲學反省,而形成一套獨到的「由身化心」的修身之道,幫助人不受日常生活中虛幻的自我及紛紜的世間假相所迷惑,從而自由且清明地活於現實中。本書對東方生命哲學多所採擷,對深受基督信仰影響的西方文化則反思細省而富含睿見。

相關推薦書籍

事事本無礙
No Boundary: Eastern and Western Approaches to Personal Growth
原著:坎恩‧韋伯 / Ken Wilber
譯者:若水
定價:240元

探尋真我與生命之道──人格九型的療癒之旅
Seeking Understanding Choosing Life──Enneagram ~ A Healing Journey
原著:柯德蘭 / Sr. Theresa Kastner, MM
譯者:劉嘉玲
定價:260元

坎伯爾 (P.A. Campbell)、麥克瑪漢 (E.M. McMahon),皆為美籍耶穌會士,多年來嘗試將人文科學上的研究與體驗,融合於傳統督信仰中,以尋求有助於人性發展與心靈成長的修持法門。兩人目前在加州主持一靈修研究學苑。

作者相關書籍

內觀自得
Bio- Spirituality——Focusing as a Way to Grow
原著:坎伯爾、麥克瑪漢 合著 / Peter A. Campbell, Ph. D. & Edwin M. McMahon, Ph. D.
譯者:若水
定價:160元

譯者序/007

作者序/013

導言  宇宙的瞭望台/017

第一章  喚醒身體的直覺/029


第二章  內觀法──隨緣的藝術/039

第三章  為什麼我們視「內觀法」為靈修?/067

第四章  重整內在的成長進化過程──神性意識的演化/077

第五章  遠流長的智慧──不斷進化的靈性身體/089

第六章  體對死亡的認識──方生方死的人生/099

第七章  西方靈修的新模式/109

附錄  內觀法」的綱要提示/117

我們所傳授的步驟/123

跋/135

 

第一章

 喚醒身體的直覺

  你不覺得很納悶嗎?至今人們對於痛苦及死亡仍然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無情的天災人禍,荒謬的人生悲劇,把人的邏輯和理性打得一敗塗地,也攪亂了人類的進化過程。人的理性面對一連串的偶然意外,毫無招架之力,好像弔喪的人,只能無助地肅立一旁,緘默不語。

  這也許是因為痛苦、悲劇,以及死亡本來就沒有任何能夠滿足理性的答覆,邏輯及理性不足以深入它的真正內涵,唯賴身體契入其境,方能體會出某種意義來。

  靈修與人類進化的主要目標,乃是在整個人類的大生命體內充分發展出意識的潛能。如果我們摒棄了身體的直覺力,我們便失去了那統一的覺性;是它使我們能如一活細胞,在更大的宇宙生命內共鳴迴響。

  「修身之道」(Bio-Spirituality)即是建立在這種一體的基礎上。顧名思義,此法所強調的,乃是身體及其超越理性範疇的直覺能力。我們的感覺經驗才是靈修中的主要課題。

  「修身之道」認定了身體的直覺才是返鄉歸家之入口,它的家鄉原是座落於更大的覺性生命內。

  我們卻常常視而無睹這偉大的洪流。也許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專與我們作對的力量,能狠下心來一把將我們推出舊有的見識之外。生命中的悲劇以及許多不可思議的經驗,不是理性所能應付的,得靠身體內的直覺加以處理。當理性無法給予我們滿意的答覆時,那種失落的痛苦也許會迫使我們不得不往內追尋。


  身體的直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哪一種經驗才是發現更大覺性的瞭望台?本章將集中在兩個問題上:「我們最初是怎麼失落與身體直覺的聯繫的?」以及「我們應如何重建它而毋需犧牲理性的原有價值?」

  針對第一個問題,你不妨回憶一下自己早年是怎麼學會壓抑身體的直覺的?我們從小都從人們或環境受過不少的委屈,因而害怕、憤怒、迷惘、驚嚇,且有不安全之感。這些都是我們身體以及生理上所感受到的。當年它會因為痛苦而號啕大哭,長大以後,即使我們已記不清當年之事,身體卻絲毫沒有忘懷,因為痛苦仍躲在身體的深處。

  你曾否碰過這樣的人?曾被人欺負過,二十、三十甚至五十年後,他對欺負他的人或環境的感受絲毫未變。只要一提到此事,他就好似重活一次那段經歷,舊有的委屈有如一再撕裂的傷口。那種苦楚從未改變或轉移過,他的舊傷也從未癒合過。

  人們常是如此,他們重述某個不快經驗的火氣,好像是昨天才發生過的事情。同樣的故事我們已聽了好幾遍了,他卻毫不自覺;每重述一次,那股怒氣便重新被挑起。他們以為重述自己遭人欺負的情形,可以把內心的委屈及怒火沖洩出去。事實不然。

  我們小時候也一樣。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該如何與內心的委屈痛苦安然相處,改善它的處境,使它好受一點。

  經驗告訴我們,所有負面的感覺都不好,應該盡力避免,因為它使我們渾身不舒服。我們所得到的結論是:如果我們不理睬受苦的身體,也就避開了使身體不適的那種感受。於是,我們想盡辦法漠視身體的反應,保持距離,嚴加防範,到我們變成了漠視痛苦的專家,在虛與委蛇的社交縫隙間活出自己的小小世界。

  可是我們無法完全避免現實生活的傷害、憤怒、嫉妒、害怕、慚愧,那些感覺隨時侵襲我們。我們一覺察到它們的入侵,便會迫不及待地一把推開,或是除去它們,或是壓抑下去。我們會想盡辦法沖掉內心的委屈,讓自己寧靜下來,使我們的身體不受其擾。

  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與委屈痛苦共處之道,聆聽它對生活及我自己的看法,讓它講出自己的故事。

  大多數人已習慣於封起自我的門戶,不讓內心的委屈流出來,也不設法將它轉化為積極的力量,只想從心裡一筆勾銷,於是身體只有承當起日積月累的抑鬱。我們甚至不想去感覺任何事情,以免碰到不愉快的感受,於是聆聽身體的本能及需要便逐漸退化。我們不只害怕壞的感受,更怕憶起舊的傷痛,而最好的辦法便是一開始就假裝它不存在。

  然而,在深處,我們的身體清楚得很,那個未曾表白過的委屈仍在那兒;我們可以直覺得到,卻不願讓它甦醒過來。因此我們乾脆避免涉及感覺的領域,以免一發不可收拾。

  難怪我們整天的生活,幾乎都屬於大腦的活動。如此壓抑身體的直覺,我們遲早都將付出嚴重的代價,終日惶惶,直到生理與心理瀕臨崩潰為止。有人說過:精神病並不是失去心智,而是陷入太深了。我們對真我愈來愈缺乏平衡而完整的認識,日益疏離那深植於身體之內的人性價值及觀點,演成了內心的暴戾以及地球的危機。唯有重建它,才可能挽回人類與地球並毀的厄運。

  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德蕾莎姆姆發表過一篇令人矚目的談話:她看到當今的社會雖已大致知道如何照顧貧病無依者,但她在西方世界中卻體會到一種更深的貧窮,十分複雜微妙,很難改善。有形的食物、衣服以及繃帶根本無法撫平社會中所瀰漫的抑鬱、焦慮、孤獨、憤怒和消沉。它們需要另一種治療。


  「內觀法」的特點,在於它教我們面對痛苦及害怕的事情時,先在內心培養出一種氣氛,和我們平常處理問題或麻煩時的心態完全不同。我們通常對自我的不完美感到很不舒服,有時慚愧、煩惱,或有罪惡感,或是暴躁不安;我們盡量設法控制它們,而且保持一定距離,「內觀法」則教給我們相當不同的心態來處理自己不可愛的一面。

  「內觀法」首先要我們對於自己不知如何處理的感覺稍為友善一點。雖然友善並不能馬上解決問題,我們至少可以對內心的委屈稍為溫柔寬大一些,不再和它爭辯不已。這可能是我們第一次以愛護它的立場去感受存在我們內的問題。我們一向害怕面對那令我們不安的癥結,想立刻就把它解決掉,卻很少去費心了解這不安的感受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把它壓下來或推出去。「內觀法」則不然,它體諒並接納身體所直覺出來的感受,使得內在的抑鬱得以抒發,這會帶給整個身心意想不到的轉變。

  我們接著會問:「怎樣才能找到比較整合性的方法,與身體的直覺掛勾?」


  幾年前,我們兩人和簡德林博士共同合辦講習時,有位會員提到,要我們和快樂、興奮、愛情、溫柔、好奇等正面感受共處,並不困難;可是對憤怒、消沉、罪惡感、孤獨、失意、報復心理,卻很難。

  簡德林博士建議他採取另一種角度去接近它。他說:「你必須學習與你的負面感覺相處,就好像在照顧一個受了委屈的小孩。」

  這個意象相當寫實,坐在反感、害怕、悲傷的旁邊,伸出手臂環繞著它。想如此地親近受你排斥多年的感覺並不容易,你會感到好像和惡魔同床共枕一般。

  這令我想起馬來半島上斯諾族(Senoi)的故事。他們的父母開導被惡夢驚醒的小孩時別有奇招,他們並不安撫小孩的怕情,反而會語重心長地說:「噢!真是奇妙的經驗啊!這是你所能夢見最好的一種了。」

  小孩當然不以為然,例如在夢裡墜入谷底,可不是好受的,可是父母卻很肯定地告訴他:「你在夢裡掉下來時,實在是落入你自己的最深處,你會在那兒遇見偉大的神靈,有一天,你會記起祂在夢裡對你講的話。好了,再回到那驚險的夢境裡去吧!你還會親眼看到更有趣的事呢!」

  斯諾族對夢的解說和我們講習會的中心思想大致相同,讓你的身體放心去經驗你一向害怕而抵制的感受,你會見到連自己都十分驚訝的情節發展,絕非理智所能預料的。

  在最近的一次講習會裡,我們又提到了斯諾族的解夢方法。會後有位婦女興奮萬分地分享她的經驗。從小就有人告訴她,如果她在跌落谷底以前,沒有及時醒過來,她就會死掉。長大後,她不斷重複墜落的夢魘,她常由噩夢中驚醒,聽見自己的心臟猛跳不已。

  有天晚上,同樣的夢境又來了,眼見自己開始下墜,她在夢裡下了決心,讓自己墜落到底,她還記得自己是在狹長的山谷裡,浮在歐洲式村落的上空,她可以清楚地看見屋舍的瓦頂。大地以令人暈眩的速度迎面襲來,那時她知道自己隨時可以從這可怕的夢境中醒過來,她真想如此。她在會場中大叫道:「屋頂愈來愈近了……愈近了 ……終於我撞到地面了!」此刻她的眼睛興奮地睜得大大的:「你猜得到結果嗎?」

  「我彈回去了,十分神氣,身輕如羽地彈回去了。」她高興地說:「更重要的是,從此我再也沒有做過那個可怕的夢了。」

  她已經和那墜落的夢境整合為一體了。她用自己的身體去經驗,任它發展,這個覺受終於幸運地闖出一個出路。過去,她的身體一直在委屈地承受某種傷痛,經過那一刻,一切都轉變了。

  現在。把自己當作剛由噩夢中驚醒的小孩,再回到夢境裡去,或是讓自己在夢中繼續下墜,而不懸崖勒馬,設法由夢中醒過來。這種想法不是太可怕了嗎?


  會嗎?不妨回想一下你最可怕的夢境,你不是也很想知道:如果你不作主,也不逃避,只是任它發展下去,會有什麼結局嗎?

  然而,想要改變念頭,冒一次險,並不容易。新約中常提到的悔改或回心轉意,就是邀請我們跨出我們所擁有的,能掌握的領域一步。這一步可算是一大挑戰,雖充滿刺激,卻也使人坐立難安。只要我們不再執著那狹隘而有限的過去,我們才能享受到那挑戰後的獎品,尋回真正的自我。那恩寵就埋藏在我們一向避之不及的幽冥深淵裡。

  彼得也與我分享過他的夢境。他夢到一個滿臉鬍鬚的可怕大漢,有點像舊約裡所形容的凶惡祭司,長袍披身,一臉怒氣地么喝著


  彼得本能的反應即是戰慄不已,拚命想逃。可是就在那一刻,他在夢中想起斯諾族的故事。

  於是他勉力轉身回去,戰戰兢兢地移向那個不祥之物。他愈接近,那個大鬍子變得更加憤怒,那股烈焰沖得彼得幾乎無法招架。他狠下心來,一言不發地走向大漢,直到面對面的距離。奇妙的事發生了。

  突然那個可怕的幽靈大漢崩潰了,開始哭起來,皺縮成一個衰弱矮小的老頭子。彼得一直忘懷不了這個不可思議的夢。

  究竟這個夢是什麼意思,並不是我們追究的重點。我們只是用這些夢境來說:在清醒時,我們便需要練習放下駕馭的心理。我知道,這樣把自我交給身體直覺,相當冒險,和我們社會所期許的正好背道而馳。

  夢醒之餘,我們不禁會想:有沒有一種清醒而可靠的方法,能克服心中的害怕及各種困難,進入內心的真相?

  說也奇怪,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心生抗拒,不願如此赤裸裸地面對身體所直覺出來的真相。我們不再相信理性邏輯以外的任何方法,不敢嘗試其他的可能性。當我們逐漸沉靜下來,開始聆聽身體所想告訴我們的真相時,我們常會找到藉口打斷這個過程。

  很少人相信身體的直覺能提供給我們慈悲的智慧及宇宙的恩寵。放下已有的一切執著,會使你失去安全感,我們大部分的人不到最後地步,不會去面對自己心結或創傷,在這種被迫心態之下內觀,我很懷疑它的效用。

  然而,我們的身體確有智慧的,它對最深的意義、目的、方向一向具有相當可靠的直覺力。可惜這智慧永遠罩在一層朦朧的面紗之後,它好似訴之於理性盡頭的一道門簾。我們甚至可說,理性本身可能就是橫梗於其間的這道門簾。放下執著,就是要跨過這道障礙,甚至不惜與習俗或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因為人類的改造,不能只靠資訊。「知道」並無大用,身體對一個問題或處境的直覺經驗,才是改變人心的關鍵。「內觀法」所強調的不是去發覺更多的新東西,而是認識的新角度,那是由生命深處得到解放的一種具體經驗,是它在覺性中促成人心轉變的。

  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這種解放的經驗常無法預期,它從不按照你規定的時間來訪,完全是一副隨緣巧合的姿態,毫不顧慮你的計畫。它好比一份意外的禮物或由天而降的恩寵。

  人類的歷史不是靠我們設計出來的。它的未來潛藏於身體的直覺內,不容我們催促,也不聽我們指揮,它只要我們保留一些空間,任它自由發生而已。

  放鬆我們的駕馭心理,讓我們經驗一下這種恩寵性的智慧,是「修身之道」的兩大要素。它開啟了喜怒哀樂的日常意識,讓快樂與陰鬱的感受都有抒發出來的權利,如此我們才能找到通往自由的門路,而且對地球宇宙懷有更深的鄉土之情,使人類得以避免核戰的浩劫。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