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愛多繽紛
God of Many Loves
書號 : 205259
原著 : 歐里凡,Max Oliva, S. J.
譯者 : 張令憙、黃士芬 合譯
定價 : 250元   
頁數 : 240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03/12
版次 : 初版二刷
ISBN : 978-957-546-486-8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你心中的天主形象,是否曾對你怎樣看待和評價自己發生任何影響,或者影響到你的自信?若你是個成人,你能在你的天主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間看到任何關聯嗎?本書的每一章,都針對人生中所可能體驗到某種方式的天主之愛加以詮釋描述。我們與天主相遇的方式隨著我們的生活際遇而改變,每一種經驗,都是出自有著繽紛之愛的天主。而這本書的內涵,就是學習在一切事物中發現天主的慧眼靈心,並藉著這趟發現之旅豐富每一個人的信仰生活。

相關推薦書籍

祢就是愛我
When everything is said and done, I am infinitely loved
原著:布萊恩・格羅根 / Brian Grogan, SJ
譯者:朱怡康
定價:280元

靈性排毒:清理負面思想,鍛鍊內在力量
Detox Pitik-Bulag Meditation: A Thirty Day Spiritual Detoxification
原著:威利.三松 / Wilfredo M. Samson, SJ
譯者:劉運濤、古蘭貞
定價:220元

祈禱的探險──依納爵式的觀察和體驗
Taste and See: Adventuring into Prayer
原著:瑪格麗特‧席爾芙 / Margaret Silf
譯者:譚璧輝
定價:380元

天主與我──祈禱:意識到天主與我的關係
God and You: Prayer as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原著:威廉.貝瑞 / William A. Barry, S.J.
譯者:楊黎芳
定價:180元

歐里凡神父, Max Oliva, 美國籍,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居住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具豐富的帶领避静及主持研討會的經驗,其使徒工作领域遍及美國,愛爾蘭,墨西哥及南非等地。

作者相關書籍

主愛多繽紛
God of Many Loves
原著:歐里凡 / Max Oliva, S. J.
譯者:張令憙、黃士芬 合譯
定價:250元

前言/009

第一章 天主對我們個人的愛 /015

第二章 祂仁慈而無條件的愛/043

第三章 祂全知的愛 /065

第四章 祂帶來釋放的愛/095

第五章 祂治癒的愛/119

第六章 通往深層治癒的朝聖之旅/145

第七章 祂保護的愛/159

第八章 祂豐饒的愛/187

第九章 祂永恆的愛/217

第二章

祂仁慈而無條件的愛

  天主,我們在祢的殿裡,沉思默念著祢的仁慈。──(詠四八10)

天主在我內找到家了嗎?

  天父敲敲我的門,祂正在為祂的兒子找個家。
  「這裡房租很便宜。」我說。
  「我並不想租。我想要買房子。」天主說。
  「我還不確定自己想不想賣,不過你可以進來看看。」
  「我很樂意這麼做。」天主說。
  「或許我可以給你一兩個房間。」
  「這提議不錯。」天主說。「我要兩間。你可以後來再決定給我更多房間。我可以等。」
  「天主,我願意給你更多,但是有點難。我需要留點空間給我自己。」
  「我知道,不過我會等。我喜歡在這裡看到的一切。」
  「嗯,或許我可以再多給你一間。我確實不需要那麼多。」
  「謝謝,我接受。我喜歡我所看到的。」
  「我真的願意把整個房子都給你……只是我還不確定。」
  「繼續考慮吧。」天主說。「我不會把你剔除掉。有一天你的房子將會變成我的,我的兒子會住進來。那時候你擁有的空間會比以往更多。」
  「我一點也不明白你的話。」
  「我知道,但是我無法告訴你那會是什麼。你必須自己去發現。唯有你讓我買下整個房子,它才會發生。」
  「聽起來有點冒險。」我說。
  「是的,」天主說,「不過值得一試。」
  「我還不確定──等我決定了會告訴你。」
  「我可以等的。」天主說……「我喜歡所看到的這一切」(註1)。
  

  以上這段對話聽起來熟悉嗎?你曾否有過類似的邂逅──與天主無條件的愛相遇?  

  這位天主不僅無條件地給予愛,而且也渴望我們以同樣的愛回饋祂:

  以色列!歸向上主你的天主罷……準備你們的話,好在回來歸向上主時,對祂說:「求祢寬恕我們的一切罪過,使我們重獲幸福,叫我們好給祢獻上我們嘴唇的佳果」(歐十四2-3)。

  這是富於仁慈之愛的天主!

  或許在新約中將天主仁慈而無條件的愛述說得最清楚的故事,就是浪子回頭的比喻(路十五11│32)。有些基督信仰內的靈修作家曾正確地指出這故事也可以重新命名為「揮霍的父親」(譯按:「浪子」的英文為prodigal son,意即「揮霍的兒子」),因為這位父親在對他的浪蕩子付愛時,簡直就像這兒子一樣地「揮霍無度」。不像有些父親會將任性的孩子排除在遺囑之外,或者將犯了嚴重過錯的兒女逐出家門,這位揮霍的父親原諒了兒的一切作為,甚至還砸錢舉行宴會以慶祝兒子的歸來。要找到浪子的當代版本一點也不費力:一個未婚懷孕的女兒,或一個整日玩樂不唸書,最後被大學「三二」出局的兒子。

  在這比喻中,父親的作為有什麼令人注目的地方?羅朗‧法利(Roland J. Faley)提出一些觀察:

  浪子準備要告訴父親的懺悔詞,在真要說出口的時候被打斷了;他那貶抑自己身分地位的建議一個字也沒得說。團圓的場面有強烈的戲劇性。縱然奔跑的動有違父親權威的常態表現,這位父親見到兒子歸來時是那麼興奮,毫不遲疑便跑上前去。他什麼都沒問,便擁抱親吻兒子。兒子完全恢復在家中的地位,這從他準備的慶典袍子、權戒和鞋子上可以明顯看見。慶祝的宴會將這場景提昇到
更高層次的接納(註2)。
  我們能夠昇華到這樣的層次,進入無條件的愛嗎?有三位母親分享了她們的經驗。

  潘妮是四個孩子的媽,孩子們都是十來歲的青少年,她說:

  我想,為人父母讓我有機會了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做母親的經驗幫助我明瞭:為了別人而給出我自己的生命,這種愛情並不是那麼難。我的孩子知道我愛們,但是我要他們明白自己獨特的地方,這些特點使得他們每個人對我而言成為珍貴而獨立的個體,因為天主給了各人不同的恩賜。當他們一個個離家時,我各寫一封信,特意告訴他們我為何愛他們。我會在信的結尾告訴他們:要記得我多麼愛他們,尤其是在他們最不愛自己的時候。這讓我了解到天主對我的愛和信任。

  「在聖經章節中,將天主對我的愛說得最清楚的,就是依撒意亞先知書四十三章第四節:『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是貴重的,我愛慕你。』」潔若玎說。「些字句使我自覺卑微、不堪承當,但是當我反覆省思,我明瞭這話是出自一顆為人父母者的心。無論我的孩子們行為表現如何,我會對他們表達類似的情感。

 「我感覺天主注視著我,就像我注視著自己的孩子那樣。」喬依絲分享道:
  當然,他們有時候令我失望,但當我和他們在一起,大半時間我的心純然出於愛他們而歌唱著。有時我的心漲滿了這樣的愛,以及只因他們的存在便油然而的驕傲,簡直感覺像要迸裂似的。我愛我的孩子們並不是因為他們得了諾貝爾獎(實際上他們也沒得獎),而是因為他們原來的樣子。我相信天主也以同樣方愛著我。

  在浪子的比喻中,另一個關鍵人物是大兒子。毫無疑問地,父親的行為讓他大吃一驚,就如同他會對弟弟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感到震驚一樣。他的父親必須費心思,才能讓他看到為何要歡慶:「你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路十五32)。父親希求的是喜樂,不是嫉妒。

 我有個朋友名叫丹尼,比喻中的大兒子和他的性格挺符合。他告訴我:他總是同情那個乖兒子,因為他自己也是個對父母孝順可靠、忠實盡心的孩子。這種況維持了相當久,直到天主有一天開了他的眼。當他醒覺意識到天主這樣毫無差別待遇的愛有多麼深時,同時感到自慚形穢和羞窘,眼中滿是淚水。

  邁可‧舒瓦勒茲(Michael Suarez)的詩作〈真實的面貌〉(As It Is),總括地道出了我們思及天主所愛的人以及祂為何愛他們時,所應有的心態。
 
 1給予者本身成了禮物
  禮物復又臨在,毫無減損。
  給予者浩瀚無限
  祂是愛,廣博卻又獨特,
  珍視萬事萬物
  按它們的本來面貌。

 2拆毀你曾建造的高塔
  散盡你曾積存的寶藏
  忘卻你自以為贏得的點數──
  用好行為賺得的。
  給予者本身便是最有價值的禮物了
  你得到的並非你應得的身價(註3)。
 

  雨果(Victor Hugo)曾寫道:「生命中至高無上的快樂,便是懷著自己深深被愛的這個信念。」確實,我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在第一章中提到過,我在二十歲那年加入耶穌會。我進入初學院(接受為期兩年的培育課程,為了分辨自己實際上是否有聖召),帶著由過去的罪愆而來的沈重罪惡感。有許多日子我坐著祈禱,疑惑著自己是怎麼進耶穌會的。在此之前,我曾過著與信仰毫不相干的生活。就在我散漫的生活當中,天主在我心中說話了,而我不知怎地也聽見了。這為我至今仍是奧祕。我回想起某個週五的午後我下班開車回家,在當地堂區停車辦和好聖事,我已經躲避這聖事好一陣子了。當我正坐在長椅上唸著神父給我的補贖經文時,祭壇後面牆壁的顏色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淡淡的藍。當我凝視牆,一種平安的感覺征服了我。那時候我原本心神不寧,內心一點也不平安。
我深受這內在的平安感動,所以我開始不時在下班後到教堂停留片刻,只是坐著,看著那面藍牆。每次我都感覺到那份平安。吸引我的,並非對耶穌臨在於聖體中的意識──那是後來才發生的事,而是我周遭環境的安詳平靜。我的聖召起點,可以追溯到那些在教堂的閒坐。天主似乎並有緊抓著我以往的過犯不放。好個奇蹟!現在,我回顧並了解到那些日子對我有多重要:天主不僅無條件地愛我,還邀請我成為門徒!真是神奇!

  天主不僅懷有無限的愛,在祂接近我們的方式上也有無窮的創意。在我領避靜時曾聽到許多「歸來」的故事,人們透過基督活力運動(Cursillo)或普世夫懇談會(Marriage Encounter)之類的活動,重新找到信仰生活的意義。我曾聆聽參加無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的男男女女訴說在生命跌落谷底時遇見天主。一位朋友分享他如何經驗到天主仁慈的愛,在誘惑來臨時給他抵抗的力量,將他從罪中釋放出來──這罪曾困擾他多年,到後來已成為一種習慣。還有些人分享和好聖事如何成了他們獲得恩寵的經驗。

  天主在祂每個子女身上看見偉大的潛能。當祂找到我們時,我們就像小樹苗天主拯救了這些「幼苗」,悉心照顧我們,直到我們長成高大的橡樹,在祂的內扎根,我們的枝幹充滿了願意為他人奉獻的生命活力。最後晚餐時,耶穌在為門徒洗腳的舉動中,展示了天主的「魯莽之愛」(若十三1-17)當你反省這段經文時,重要的是默存在心:耶穌洗了十二門徒全體的腳,連猶達斯也不例外。沒錯,就是那個耶穌知道即將要出賣他的猶達斯!運用你的想像,以我曾在第一章中簡述的方式用這段經文祈禱。當你專注於祈禱時,每讀一就停頓一下,讓場景在眼前展開。重點是讓耶穌洗你的腳。就像伯鐸,你可能會經驗某種抗拒;若是這樣,祈求天主釋放你,好讓你能充分領受耶穌願給予的。

寬恕自己

  為某些人,仁慈最大的挑戰是寬恕自己某件引以為恥的事。身為司鐸,當我聽到某個人在和好聖事中重提一件他前些時候已告明過的罪時,我很自然地會推他多多少少還沒原諒自己的這項過犯。


  天主不僅寬恕,而且已然忘懷我們先前懺悔的事。那麼,在我們內心,是什麼加給我們負擔,比天主所要求的更大呢?是自我懷疑或驕傲?是陷於自責中而乏信心,還是冀求自己永遠完美?伊蒙‧托彬神父(Fr. Eamon Tobin)提示:「內在錄音帶」或「內在聲音」可能是導致我們困難的根源──們在孩提時代就無意識地內化了一大串的「應該」。他寫道:

  這些「帶子」造成我們許多人有強烈完美主義和僵硬的性格傾向,非常難以容忍自己和他人的錯誤、缺陷和罪過。這種「內在錄音帶」通常代表了一個對我要求非常嚴格的父親形象或母親形象──他/她可能早已過世,但在我們的心理運作過程中仍非常活躍(註4)。

   有時候這些惱人的「聲音」也被稱為「內在批評者」、「內在敵對者」,或者「內在暴君」。托彬說明:

     它們被稱為「批評者」,因為它們譴責許多事。它們被稱為「敵對者」,因為它們就像是一個內在的敵人。它們被稱為「暴君」,因為它們將我們生命的某部分束縛起來,就像一個暴君將他的人民困於奴役之下(註5)。

   若我們要真正成為信仰上的成人(這信仰要求我們信賴天主,同時也對自己有信心),我們需要學著對這些內在的「小魔鬼」堅定地說不。正如我們或許已生活中學到如何對某些作風跋扈的人坦直地說話,我們也需要對限制我們的「內在父親/母親」直率地說話。或許以下的祈禱練習將使你在追求成長上更進一(註6)。為了幫助你進入這經驗,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想像耶穌緩緩向你走來。現在,傾聽祂對你說的這些話:

   嗨,(你的名字),我來陪你一會兒。我捎來喜訊,希望你相信,並打從心裡接受它。我早已認識你,(你的名字),亙古以來就知道你。我曉得你完整的歷史。我熟知你所說過的每個字,你所做的每件事。我認識你的長處和軟弱。我也知道你每個過錯、失敗和瑕疵,然而我仍然愛你,好似你毫無過錯、失敗和瑕疵。你明白,我是天主,而我對你的愛和你的行為表現並不相干。即使你沒能夠對我和他人作回應,我仍持續地愛你。(你的名字),瞧,「我的問題」正在於我無法不愛你。若我有一刻停止無條件地愛你,我將不復是天主。我和那些你內在的完美主義的聲音非常不同。它們只在你表現好的時候愛你。當你的表現很差時,它們便對你生氣。我鼓勵你別再聽那些聲音了。它們具有毀滅性。即便它們時候試圖模仿我的聲音,它們卻不是由我所發。你要學會分辨我的聲音和你的內在批評者/敵對者/暴君」的聲音,這非常要緊。我的聲音絕不嚴厲,也不會帶著判斷或譴責。我的聲音是溫和的、邀請的、同情的,充滿仁慈。我所企求的只是請你相信:我愛你。一旦你相信了,愛的言語和行為將會從你存在深處湧出,流溢到這世界……

  有些人誤以為這些關於我的愛情的言論,只是給了他們一張為所欲為的通行。他們以為正因為我如此愛他們,他們怎麼做都沒關係。那些抱著這種態度的可能曾聽說過我的愛,但他們一定沒有在內心深處經驗過這份愛。

  (你的名字),請沉思我對你說的這些話,如同瑪利亞將我的話在她心中反思想一樣。不要光是很快地讀過去就算了。慢慢來,讓我的話觸碰你心,好讓們成為生命的言語,構成我在你心中的形象。

  我是否將天主的聲音和其他內在的聲音混為一談?我真正相信天主對我仁慈的愛嗎?

  一個人需要勇氣才能原諒自己,在面對自責時展現同情與仁慈。某位作者稱它為「愛的終極挑戰」(註7)。不過,若我們曾領悟天主對我們完全的愛,也就是無條件的愛,也願再次把握它,原諒自己乃是必須的。

  泰利是一位年近四十五的會計,他分享自己如何學到不對自己太嚴苛的經驗:「天主在我心中的慈愛形象,帶領我找到內心對自己更多的諒解。我現在比較接納我的短處,在天主賜給我的一切祝福中得到滿足。自從我學會接納真我,以及在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之後,內在的平安已然降臨在我身上,並且一直存至今。」

  凱西早年對天主的印象是判官,但她已在對天主的新近體驗中找到紓解:「知道天主對我的認識超乎所有人之上,這幫助我更能原諒自己,雖然有時候我發現自己仍會掉入同樣的窠臼──試著讓自己達到某些難以實踐的超高道德標準。」

  或許這正是她的「內在暴君」作祟。

  為了完成自我寬恕的歷程,路易‧史麥德斯(Lewis Smedes)建議,不妨做出個「魯莽之愛的舉動」,因為愛便是罪惡感消失的明證。在新約的路加福音中有個令人動容的例子:

  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他便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坐席。 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開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路七36-38)。

  史麥德斯教授提出他對這故事的看法:

  她愛得多,因為她被寬恕得多──這是耶穌對於一個未受邀請卻敢於闖進晚宴,整個人撲倒在耶穌腳邊,傾盡一玉瓶的愛的
女人的詮釋……不拘對象是誰,對你而言一個愛的行動意味著你終究擁有這份力量──來自自我寬恕者身上的力量(註8)。

  當我加入耶穌會時,內心帶著一堆沈重的行囊。這些行李箱當中有一個裝滿了我因過去的錯誤而生的罪疚,尤其是在性這方面的。過去我度著非常活躍的社生活,從高中到大學幾乎每天都有約會。在初學院中,我痛切地意識到過去的滿身罪孽。奇妙的是,也正是在此時刻,我發現那位無條件地完全寬恕人的天主然而,仍要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才能夠自在地考量身為耶穌會士而與女性
交朋友的可能。回顧起來,我明白自己需要原諒自己過去所做的事,與我內在「過度發展的超我」(我的一位神師這麼稱呼它)達成協議,並學習信任自己。雖這段歷程花了十年時間,我的「魯莽之愛的舉動」終究來到──當我終於容許自己與一位女子成為朋友的時候。我們不僅分享類同的價值觀,且她的容貌也很美,溫暖了我這顆義大利人的心!我完成了這趟回歸真我的圓之旅,但憑藉的是真正的自由。我相信,這一切都是因著我從天主那兒所領受的不可思議的愛。天主從沒有放棄過我。

  天主教徒知道,當他們不再感覺到需要告明某件特別的罪時,他們已經原諒了自己。我們都知道,當我們感覺平安,與自身和諧一致,我們便已脫離自責的虐控制。如同史麥德斯所解釋的:「分歧已經得到治癒。你那猛烈譴責自己的內我,現在擁抱著你。你是完整的,統一的,你已經得到整合(註9)」。 這樣的自我寬恕,並非自大或虛矯的姿態。你已經面對你過去的錯誤,而且懷著堅定的渴望不再重蹈覆轍,但你也拒絕讓這部分的「舊我」專制支配現在的你。你已經學會無條件地愛自己,正如天主也這般愛著你。

無條件的愛

  對天主的愛所懷的信心,一定不能自我設限。這真理我們多數人要經歷好些時間,當我們反省自己的天主經驗時才學到。我們反省時,會發現天主所願的只讓我們獲益,縱使有些時候這益處也和十字架相連。以我來說,花了兩年時間,天主對我所懷愛情的重大意義才沈澱到我心深處。除了在祈禱中發現天主的愛我也學會在周遭的人們和事物中看到祂的愛。舉例而言,聖誕時節閱讀寄來的一張卡片時,我不僅視它為來自朋友的問候,也把它看作是來自天主的音訊,為是祂賜給了我這位朋友。有好幾年的時間我都這麼做,作為加深我啟蒙恩寵方法之一。

  「無條件的愛本質上就是某種自由的釋放」,約翰‧包威爾神父(Fr. Powell)這麼寫道。「你可以成為真正的自己,以絕對的信心表達你切的思緒感受。你不必畏懼這愛會被奪走(註10)」。在舊約中,我們藉由天主對待達味王的方式看到這樣的愛。儘管達味有嚴重的德缺失(見撒下11章) ,天主卻派了納堂先知去「喚醒」他,使他悔改。當達味承認自己的罪過,天主沒有拿走他的王權,反將他由自身的道德盲點中放出來(註11)。

  在新約中,這種無條件的愛在厄瑪烏的兩門徒故事中展露無遺(見路廿四13-15)。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受難後,這兩門徒走上通往厄瑪烏的路,打算回家。不像其他門徒因害怕猶太人權威勢力而躲藏起來,但仍留在耶路撒冷,這兩個人已經徹底放棄,陷於絕望了。當他們走著,耶穌加入他們,然而兩人都沒認出他來。耶穌問他們在談論什麼,兩個門徒愁雲慘霧地解釋了一番,而他未曾因他們的缺乏理解而加以譴責,也沒有就此棄絕他們。相反地,他藉由講解梅瑟書以及先知書,耐心地引導這兩人,直到他們明瞭。那時候,他們才有充分的信德可以認出他來,因為他們明白了他具有從死者中復活的力量。

  天主總有法子以各式各樣的偽裝與我們相遇,而將超乎想像的愛傾灑在我們上。為了完全領受這愛,我們需要不時睜大眼睛。我在避靜中常用的一個祈禱習,恰能給予我們這樣的機會。這練習叫做「體驗天主之愛的寬廣」(註12)。

  想像你站在高山頂上。當你的目光穿透下方雲層,看見一個浩瀚無邊的峽谷,一個巨大而莫測的深淵。你佇立著,驚嘆於眼下的奇景。

 你瞥見一道柔和的白光,感到有人正向你靠近,且散發出安全、穩定,同時卻又令人驚奇的氛圍──原來是位天使,此刻走
到了你面前。天使握住你的手,你心中充滿驚訝,但也感到很安全。你在那裡繼續站了一會兒,任自己漂流,進入這份平靜的更深處。雲層開始閃耀,放出燦亮芒,這光讓你目眩,同時也令你感到溫暖。你感應到天使想要你和他一起跳進底下的寬廣峽谷。天使告訴你,這是天主高深莫測之愛的峽谷。

  當你沉思著「跳進峽谷」這個舉動時,感覺如何?或許你會恐懼─對未知的恐懼。或許憂慮──憂慮若你被這麼多的愛環繞時,會失去自己的身分認同。又或者,你感覺渴望渴望經歷那正在下方等著你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愛。

  除非你已準備好,否則別往下跳。你可能想先向天主祈求往下跳的勇氣和信賴。

  當你縱身跳下時,你感覺輕飄飄的,好似與天使一起飄浮著穿過那閃耀的雲層。種種感覺、不同的領悟方式剎那間全都活了起來,其實它們一直在你內,而你卻渾然不知。你感到一種愛,它超越你所經驗的一切事物;還有無可測度的喜悅,以及充沛到不可言喻的活力。你心靈的內在空間洋溢著甜美。周遭的光如此亮,以致你閉上了眼睛,而光仍然透射過你閉著的眼瞼。漂浮在這無盡的光雲之中,你感覺多麼輕盈自由啊。

  當你漂浮時,深深的雲層將天主的愛傳到你身上。天主之愛的能量流進你身體的每個細胞中。每個細胞都感覺活力充沛。你沐浴在天堂的光輝中。

  你飄向中心,天主之愛的中心,朝這超越眾光之光而去。你體驗到自己被祂完全地、無條件地愛著。

  在這經驗中憩息,體驗那無限的愛及溫暖光輝。讓天主的愛瀰漫你整個存在。

 當時間到了,你要返回你人世間的居處時,以你的方式感謝天主,謝謝祂給你這特別的愛的經驗。在你內心最深處,你的自我得到了和諧平安。


註釋:

1 這段文字的作者是瑪格麗特‧哈剌斯嘉(Margaret Halaska, O. S. F.),此篇未曾發表過。

2 Roland J. Faley, Footprints on the Mountain: Preaching and Teaching the Sunday Readings (Mahwah, NJ: Paulist Press, 1994), p.609.

3 摘自Studies in the Spirituality of Jesuits(The Seminar on Jesuit Spirituality, May 1998), p.51。這一期的主題是耶
穌會士反映依納爵神操的詩作。這本期刊可洽詢:Seminar on Jesuit Spirituality, 3700 West Pine Blvd., St. Louis, MO 63108。

4 Eamon Tobin, How to Forgive Yourself and Others: Steps to Reconciliation(Liguori, MO: Liguori Publications, 1993), p. 44.

5 同上。

6 同上,pp. 46-48.

7 Lewis B. Smedes, Forgive and Forget: Healing the Hurts We Don't Deserve(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Pocket Books, 1984), p.102。這是本很棒的書,充滿智慧,也有很多為得著治癒的實際建議。


8 同上,p.104。

9 同上,p. 101。也可參考瑪格麗特‧荷姆葛倫的文章〈我們該原諒自己嗎?〉(Margaret Holmgren, "Should We Forgive Ourselves?" 發表於The World of Forgiveness, pp.12-15。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期刊,出版者為International Forgiveness Institute, Madison, WI。

10 John Powell, S.J., Unconditional Love: Love Without Limits (Allen, TX: Tabor Publishing, 1978), p.71.

11 對於達味的一生及其與我們今日靈性旅程的關連,我所讀過最好的論述出自於尤金‧比特森所著的這本書中(Eugene H. Peterson,  Leap Over a Wall: Reflections on the Life of David.  San Francisco: HarperCollins Paperback, 1998)。

12 Eddie Ensley, Prayer That Heals Our Emotion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8), pp.87-88。我已將這個默想稍加修改,用在帶領避靜和堂區的使命上。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