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找到天主──跟隨牟敦及其他聖賢活出真我
Becoming Who You Are──Insights on the True Self from Thomas Merton and Other Saints
書號 : 205290
原著 : 詹姆士.馬丁,James Martin, S.J.
譯者 : 姜川
定價 : 130元   
頁數 : 128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08.04
版次 : 初版四刷
ISBN : 978-957-546-619-0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如果我們知道我們想要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偏偏努力耗盡所有的生命,去成為我們從來不想成為的?靈修生活的意義,是在自己真實的人性渴望上尋求天主聖寵的幫助,每個人蒙召走這段旅程的途徑都不盡相同。作者透過牟敦、盧雲、德蕾莎姆姆、桃樂斯.戴等當代聖賢活出真我的作品與人生,踏上追尋真我的旅程,並分享所得。本書文字清晰、觀念具體,幫助讀者突破靈修生活的盲點。

相關推薦書籍

遇見牟敦──盧雲眼中的默觀者
Encounters with Merton : ──Spiritual Reflections
原著:盧雲 / Henri J. M. Nouwen
譯者:黃美基
定價:130元

熾熱的心──感恩祭的生活默想
With Burning Hearts: A Meditation on the Eucharistic Life
原著:盧雲 / Henri J. M. Nouwen
譯者:張令憙
定價:160元

 詹姆士.馬丁神父 , James Martin, S.J. ,美國籍 ,天主教耶穌會會士畢業於美國長春藤名校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在奇異(GE)公司工作六年後,決心修道1988年入耶穌會初學院,1999年晉鐸現任《美國》雜誌《America編輯America》即 國家天主教周報》

晉鐸前的養成教育,除了基本的神學和哲學教育之外,還包括各類的社會服務:在德蕾莎姆姆創辦的牙買加「垂死之家」工作;在芝加哥服事街頭幫派青年;在波士頓擔任監獄牧靈,也服務街頭遊民;在東非肯亞兩年,全職服務難民。

馬丁神父的文章廣泛地刊載於全美的報紙、雜誌和網站上,包括所有主要的天主教雜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等等;他也常常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梵蒂岡電台(Vatican Radio)等美國和國際知名媒體上,公開演講及評論宗教和靈修話題。著有《找到自己,找到天主》(Becoming Who You Are : Insights on the True Self from Thomas Merton and Other Saints、《襪子堆裡的聖人》(My Life with the Saints)等書,是最受歡迎的天主教作家之一。

其著作《襪子堆裡的聖人》曾榮獲天主教媒體協會圖書獎(Catholic Press Association Book Award)、

紐約克里斯多佛獎(Christopher Award),繼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好書獎。

 

 

作者相關書籍

找到自己,找到天主──跟隨牟敦及其他聖賢活出真我
Becoming Who You Are──Insights on the True Self from Thomas Merton and Other Saints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姜川
定價:130元

襪子堆裡的聖人
My Life with the Saints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范京生
定價:420元

平凡見神妙:耶穌會士提供的生活指南(上)與上主相遇
The Jesuit Guide to (Almost) Everything: A Spirituality for Real Life (Part 1: Encountering God)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張令憙
定價:240元

平凡見神妙:耶穌會士分享的生活指南(下)在主內生活
The Jesuit Guide to (Almost) Everything: A Spirituality for Real Life (Part 2: The Jesuit Way)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陳芝音 譯 / 黃美基、劉家正 審訂
定價:320元

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
Seven last words : An Invitation To A Deeper Friendship With Jesus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劉德松
定價:160元

寫給所有人的祈禱書(上):建立你自己的天人關係
Learning to Pray: A Guide for Everyone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漢河
定價:280元

寫給所有人的祈禱書(下):建立你自己的天人關係
Learning to Pray: A Guide for Everyone
原著:詹姆士.馬丁 / James Martin, SJ
譯者:漢河
定價:320元

前言/005

第一章 牟敦的短暫人生/009

第二章 一個(共同的)靈魂的故事/019

第三章 真我和虛假的自我/033

第四章  那麼,我到底是誰?/047

第五章 書寫真我/065

第六章 最真實的我/087

第七章 所有的聖人/103

 

第三章

真我和虛假的自我

  在我進入耶穌會初學院後,牟敦仍然是我的一大幫助。他有關真我,在天主前的自我,以及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的簡單觀念是我靈修生命中一個關鍵性的洞察。那幾句「努力成為我們從來不想成為的」仍然是我每日默想主題的一個部分。

  總的來說,了解自我和最終接納自我的要求是我在耶穌會初學生活的一段重要旅程。很有趣的是,我從《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中所引用的那段話的下面一句就是:「除非我們了解自己,否則我們不能做自己。」因此我開始認識和了解自己,事實上,我從第一次閱讀《七重山》的時候就急切地開始這一旅程,但是,我在過去未這麼想。如果你那時問我,我可能會告訴你,我只是想盡可能從過去的生活中「逃跑」出來。

  也許,描述在逐漸走上真我和離開虛假的自我時發生了什麼,能更為明確。在認識真我之前,人必須要面對自己曾經苦心經營和建造的虛假自我。

  在他的《默觀的新種子》一書中,牟敦寫道:「我們每個人都被一個虛幻的自我所遮蓋:即虛假的自我。」藉由他特別的洞察,牟敦指出虛假的自我是我們樂意展現給世界的一面,以及我們希望整個世界以我們為中心圍繞我們旋轉:

  因而,對歡愉的渴望以及對經驗、權力、尊榮、知識、愛的飢渴耗盡我的生命,並將虛假的自我包裝起來,企圖將空虛的一切建造成某種客觀真實的東西。我讓經驗圍繞起自我,以欲望和光榮像繃帶一樣綑繞自己,為了讓自己能被自我和世界接納,好像我是個不可見的肢體,只有當一些可見的東西覆蓋其表面時,我才能被看見。

  所謂被虛假自我的繃帶所「包裝」,就好像是一個如木乃伊般被包裹起來的不可見的人,在我內心引起了很深的迴響。一直以來我向別人呈現的自己──一個一心想往公司上層爬、一個聰敏內行、知道如何預訂上等酒、參加熱鬧的晚會、到最流行的俱樂部、永不懷疑我在世界上的位置、一個一直很酷的人 ── 但這個人卻不是真實的我。這個人只是我戴的一副面具。

  而且我知道。我從很早以前就知道了。

  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其時我尚在大學四年級,我穿戴整齊興高采烈地穿過校園去參加一個徵才活動。一方面來說,我充滿自信、肯定、確信,即將要從華爾頓商學院畢業之前,我有一長串與世上最大公司的面談預約。也許幾個月之後,我將會賺很多的錢,也可能擁有自己的辦公室,擁有穩定的生活。在我的胳膊上,搭著一件我專為面試季節新買的昂貴卡其雨衣。

  在路上,我遇到一位好朋友。她看著我說道:「你看起來好像拿著一個道具。」我感覺到我被揭除了面具。

  當然,差不多所有的大學生在那種場合都會感到不自在: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都感覺到當他們去工作面談時都像是在演戲。但是我的朋友的話刺入更深:我感到那些包裹著我的繃帶突然間完全滑落掉在地上。我的內心清楚知道我想抓住的,卻不是我此生受造所應成為的樣子。

  現在,我應該清楚說明,商業為許多人而言無異是一個很好的聖召──事實上我的許多朋友們都在商界馳騁。我並非說商業範疇不好,我要說的是,對我而言,這種生活實在與我的初衷背道而馳。但是這麼多年來,我就是如此地被創造成為這樣的人、這一位另外的自我,我一直認為會讓所有人滿意:我的家人、朋友、教授們。這個「虛假的自我」從我真正的願望衍生出來,肯定我和所有的美國人過一樣的生活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個虛假的自我肯定了每一件事情。

  我喜歡方濟會神父理查.諾爾(Richard Rohr)在他的書《亞當的歸來》(Adam's Return)所說的:「我們的虛假自我就是我們認為我們是誰,它是我們心理的自我形象和社會認同,大多數的人們就為此生活並樂此不疲地奔波。」

  讓這種虛假的自我保持活力需要付出很多。對我而言,這幾乎是一種完全投入的努力。它迫使我努力去讓別人相信我真正是他們心目中認為的那樣:「當然,我迫不及待地要去開始我的工作。」它要求我確信人們看到我生活的每個層面都是肯定的,特別是我的專業範疇。「當然,我喜歡閱讀華爾街日報!」它讓我隱藏我真正的願望、感受和我生活裡真正的聖召:「當然,我喜愛我的工作!」

  用這些繃帶「偽裝」你自己,在牟敦看來,如果你沒有警覺,這些繃帶有時候也許會滑落在地上,並將你赤裸裸地呈現在他人面前。在通用電氣工作了幾年後,我常常不斷重複在我辦公桌上的小紙條寫著:「我討厭我的生活。」那實在是一段很悲哀和暗淡的歲月。但是只有藉著這樣的方式我才可以抒發我自己的情緒和心境。

  有一天晚上我的一個朋友坐在我的辦公桌前看見了這些話,那時大概在晚上十點左右,我們天南地北,海闊天空地聊天,大笑,互相扔小紙球。讓勞累的一天得到舒緩。他低頭注視我的桌子。瞬間,他抬起頭來,看著我,一種憐憫的神情滑過他的臉,他輕聲問我,「你真的討厭你的生活?」

  坐在我朋友的對面,那是一種特別奇怪的感受。我虛假的自我完全赤裸裸地呈現,我的繃帶完全脫落,展現我真正的感受。我期待誠實地面對他。而目前只有兩個選擇:誠實地向我的朋友分享我的內心感受,或者向朋友繼續撒謊隱藏。我選擇了後者。「什麼?」我說。

  他指著我寫在桌上的字。看著他的肩膀,我假裝好像是第一次看到這些字一樣地念著。「哦,」我說,一面小心翼翼地重新調整虛假的自我的繃帶,「你知道嗎?我剛剛度過很壞的一天。」虛假的自我再度肯定了自己。這些繃帶一直陪伴了我許多年。

  牟敦自己生命的歷程清楚地呈現他自己逐步從虛假自我中超越的歷程。這一點在他逐漸接受和明白他的隱修士聖召就是一個明證。

  牟敦的早期日誌和信件都充滿一個確信,那就是他在不斷尋找一個歸屬的地方,但卻沒有找到。直到進隱修院,當他終於找到他長久尋找的家,這些感覺都不曾消失。但即使是這樣,他在隱修院的歲月裡,即使當他成為一名隱修會士時,當他越來越走近天主願意他成為什麼樣的人,牟敦繼續默想他願意成為哪一種隱修士。當他進入隱修會時,他的靈修旅程遠遠沒有完成,在很多層面來看,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和起點。

  但這並不是一個孤獨的旅程。事實上,牟敦稱這個旅程為「在發現天主中發現自我」。最終而言,他說道:「如果我找到天主,我將找到我自己,如果我找到真我,我便找到天主。」換言之,天主切願我們成為我們原本受造的目的:成為簡單純樸的自我,愛慕天主的同時也讓我們被天主所愛。這是一個雙向的旅程:找到天主也意味著讓我們被天主發現。找到真實的自我意味著允許天主發現並向我們揭露真實的自己。

  這些片段的靈修摘錄聽起來也許很抽象和太過虔敬,或許有些空虛和做作。但在實踐層面上具有何種意義?人們如何將這種洞察應用到行動中?

  簡潔而言,我們需要力圖將那些在我們內阻礙我們歸向天主的障礙驅除:如:自私、驕傲、恐懼等等。同時,我們需要盡可能將那些在我們內幫助我們走向天主的美善的部分保持和加深。在這一進程中,我們會逐漸發現自己變得更有愛德和慷慨的精神。我們也信任這些美好的成就這些善行的渴望都是來自於天主。願意揭示真我,願意不斷靠近天主,是天主植根在我們內的渴望。

  與此同時,我們自己的個性,我們自己聖善的印記也逐漸被呈現。我們的人格並未被消除,它們反而變得更加完整豐富,更加真實,更加聖善。在拉內的文集《卡爾.拉內:靈修作品集》(Karl Rahner: Spiritual Writings)裡,這位偉大博學的天主教神學泰斗寫到,「基督宗教有關人與天主關係的概念並不是說一個人在更加臨近天主的同時,他就不斷地在失去自我。」

  因著對真實自我的尋求,人因此開始欣賞和接納自己的個性和生命,這個性和生命是天主召叫我們成為真我的根本途徑。每個人在不同的層面受到召叫去聖化自己──通常以非常不同的方式。一個年輕母親的聖化之途與一位老年神父的聖化方法迥然不同。此外,一位只喜歡與朋友們一起喝著啤酒為棒球隊喝彩的外向年輕人,與一位喜歡待在家裡坐在休閒椅上細細品著甘菊茶看書的內向中年婦女的聖化之途也完全不同。當真實的自我更加展示時,一個人聖善的印記則會更加清楚。

  當我們不斷邁向真我,我們應該成為的自我,天主創化我們的目的時,我們生命中美好的部分就會自然地顯示,我們充滿罪惡的部分就會自然地減少乃至消失。因為在邁向真正自由的進程中有許多其他的障礙。正如理查.諾爾寫道:「當你學習去生活出你的真我時,你將永遠不會為這種比手劃腳的遊戲而滿意:它太愚笨和膚淺了。」

  順便提一句,這也許預定了有關真我定義的一個重要批判。在最近,當我與另外一位耶穌會士談論此書時,他問道:「哦,那當然不錯,但是如果你的真我是一個可怕的說謊者、膽小、小氣的人,那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

  我的回答是這不是天主所創造的人。換言之,去找到他真實的自我,可怕的說謊者,膽小的人應該從他所有有罪的層面下揭示出他的真我── 天主創造的美好的我。我認為一個人以自私態度生活的時間越長,他也會花費更久的時間來揭示他的真我。

  就以牟敦的生活而言,他變成一個更加豁達和慷慨的人,同樣,他對他人的不相容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淡忘了。這是他尋求做自己和更加走近天主的自然結果。這在他的作品中很明顯地流露。

  比如,在他的俗世日記,這是他1930到1940年代在加入隱修會之前的日記匯集,讀者會看到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充滿熱情,熱衷於文學、藝術、政治、人,有時候也會涉及宗教。讀者也看到一個有時也令人有點難以忍受的自以為是的年輕人形象(牟敦允准自己一些最沾沾自喜的片段在他的作品裡,是他謙遜的一個見證)。

  舉個例子,一個相關的記載描述了他1939年訪問紐約世界博覽會的情景。在他的日記裡,他描述了自己觀察人們在博覽會場參觀一些著名藝術品時的反應。那是毫不留情的描寫,在牟敦的眼中,那些同在的人們好像不懂世事的人。牟敦嘲弄那些參觀者不能正確地拼讀十六世紀比利時畫家彼得.布魯蓋爾(Peter Bruegel)的名字。

  許許多多的人只是讀著「布魯─古爾」(Broo-gul)便大搖大擺地走開……這些人的反應像是一般人一樣,完全不懂藝術是供人
欣賞的,反而認為這些東西應該背下來好令中產階級對他們刮目相看:因此,他們努力去記住畫家的名字。

  也許群眾中也有一些受到畫作感動的人,而年輕的牟敦完全沒有發現。他希望給予他們質疑的價值,這理想也無法實現。

  幾年後,牟敦在《七重山》裡更顯示了他的血氣方剛和偶爾的保衛態度,特別是在談及其他宗教的時候。雖然人們可以在貴格派(The Quakers)找到一些「真誠的慈善」,牟敦對這個稱為「公誼會」(Society of Friends)團體的感想以幾句表示不屑的話總結:「但是當我讀到威廉.彭(William Penn)的作品,發現他們如『孟托麥利.瓦爾德』(Montgomery Ward)公司商品目錄一樣的超性,我對貴格派就失去了興趣。」很諷刺的是,在牟敦後期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東方靈修,此時也同樣遭到排斥。在一段他力圖對自我催眠的討論後,他寫道:「最終而言,我猜想所有東方神祕主義都能化約為類似的技術,但其方式更微妙,更先進:但如果這個假定是真的,那就完全不是神祕主義。」那樣的靈修傳統太多了!但是牟敦依然對此懷有善意:「這本身並不是什麼邪門歪道  ……」牟敦是多麼慷慨!

  然而,與他早期的作品不同的是,在《七重山》裡埋藏的是牟敦意識到自己的傲慢並非出於愛。他開始意識到許多他對人們的反應衍生於自己的缺乏。在他批判位於長島都格拉斯頓(Douglaston, Long Island)祖父母家附近熙雍教會(Zion Church)的禮拜後,他意識到是自己的驕傲「增強了自己的尖銳並使其變得更為複雜。」

  牟敦晚期的生活與這些表達截然不同!在隱修院幾年後,他開始以溫和的態度面對其他人、其他觀點,乃至「世界」,這個曾經在他生命中認為是一切壞事的代表。牟敦的真我,被驕傲和自己的傷痕所遮蓋的可愛的人,開始慢慢地顯露出來,因而即使是那些他不認識的人,他也能用他們與天主的關係的眼光來看待。他與天主相處的時間愈長,他就變得愈加慷慨大方。他的真我是一個慷慨的自我。

  對照他1939年與那些博物館參觀者在一起的經驗與他1958年在路易斯韋利(Louisville)的著名的洞見。他寫在《一個有罪的旁觀者的臆測》(Conjectures of a Guilty Bystander)這本書裡。牟敦剛剛進城去看一位醫生,站在一個忙碌的十字路口,他發現:

  在路易斯韋利,在核桃街和第四街轉角,在商業區的中心,我突然深深地被一種意識震撼:我愛著這裡所有的人,他們是我的,我也是他們的,我們不再是彼此的陌生人,雖然我們互不相識。我好像從在一個克己與被認定為神聖的特殊世界裡做著遺世獨立、虛妄的棄絕自我的大夢中醒過來。

  這也難怪在牟敦晚期的生命中,他說他不再認識那位寫作《七重山》的人。那個多年前曾經遠離世界和人的人現在已堅定地與他們同在,並深深地愛著他們。真我現在能夠保持某種距離,充滿智慧甚至充滿憐憫地默觀虛假的自我。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