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喜樂——與亞西西的方濟和佳蘭一同體驗天主
L’expérience de Dieu avec Claire et François d’Assise
書號 : 205296
原著 : ,Roland Bonenfant
譯者 : 王書芬
定價 : 150元   
頁數 : 144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09/3
版次 : 初版
ISBN : 978-957-546-644-2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透過方濟和佳蘭的著作,看見貧窮中有豐富的喜樂。佳蘭和方濟各兩人,各在十八歲和二十二歲時,就決定追隨天主。他們走出自我,只為奔向天主;並受特別的感召,將自己完全獻給天主,成為人世的光輝。他們傳播福音,全起於一個事實:即耶穌的貧窮,其中常蘊存他的謙遜和他「對我們的」仁愛。貧窮此時不僅是一種美德或一個誓願而已,它更是一條「道路」,一個義無反顧、踏踏實實「追隨天主子行跡」的生命。聖人窮盡一己生命,甚至以其血肉身驅,為使信仰的奧蹟,歷歷在目。他們藉由一種簡樸、特出而又接近市井小民的「生活形式」,讓人們恢復對福音的熱心,以及對天主確實降生成人,走入人類歷史的信心。聖人終究成功了,正因如此,時至今日,他們仍令教會和全人類心神渴慕。

相關推薦書籍

沙漠裡的靈光——與查理‧富高一同體驗天主
L’expérience ce Dieu avec Charles de Foucauld
原著: / 
譯者:逄塵瑩
定價:150元

慈悲之樂
La joie de la miséricorde
原著:耶穌聖嬰瑪利尤震神父 / Père Marie-Eugène de l’Enfant Jésus
譯者:逄塵瑩
定價:200元

喜樂源
Our Search for Happiness
原著:雷曼‧納比歐拉 / Ramon Nubiola, S.J.
譯者:李素素
定價:180元

作者相關書籍

貧窮的喜樂——與亞西西的方濟和佳蘭一同體驗天主
L’expérience de Dieu avec Claire et François d’Assise
原著: / Roland Bonenfant
譯者:王書芬
定價:150元

目錄

導讀 5
注釋 29
縮寫 32
年表 35
深入閱讀 40
方濟著述 47
佳蘭著述 107


  佳蘭和方濟兩人,各在十八歲和二十二歲時,就決定追隨天主。他們走出自我,只為奔向天主;並受特別的感召,將自己完全獻給天主,成為人世的光輝,偉大的祈者,完美的修道人。

  在眾家靈修中,佳蘭與方濟的靈修有何獨到之處?即在於他們能將「祈禱」如韻腳般穿插於「日常生活」中。或者說是將天主的經驗與友愛的經驗緊密相繫。同時也是自基督徒的生活,乃至靈修生活中,獲致喜樂與平安的經驗。兩人靈修的特點,即在於將天主的經驗,奠基於福音與教會之內。總而言之,他們藉一己之生命,齊聲讚美天主。也可以如此歸結:由於他們模範的生活、訓誨及著述,使其被視為靈修導師。

模範生活

  佳蘭和方濟何以能為靈修生活的導師?首先要從他們各自的生命開始說起。他們擺脫自己出身的社會階層,又和福音中的基督緊密連繫,引人注目。聖人以一己之身在教會內力行的模範生活,宣揚福音,堪稱表率。他們傳播福音,全起於一個事實:即耶穌的貧窮,其中常蘊存祂的謙遜和祂「對我們的」仁愛。貧窮此時不僅是一種美德或一個誓願而已,它更是一條「道路」,一個義無反顧、踏踏實實「追隨天主子行跡」的生命。

  論及貧窮,當代人必須了解,中世紀人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象徵。傳播福音的一大挑戰,即在於將這些象徵活靈活現。不具體的抽象概念,絕無用武之地。端看諸主教座堂的石雕大門,多虧工匠窮盡畢生精雕細琢,方將《默示錄》中許多難以形容的浩大場面,以具體的形象,生動活潑地呈現出來,由此引觀者歸主。肇始於中世紀的這項艱鉅任務,不曾令人停止感動:使最遲重、最堅硬亦最冰冷的材料:石頭,因為刻劃出的浩大場面,而靈活起來。

  這一挑戰,是由所謂「福音主義」的擁護者,因著熱忱揭竿而起。佳蘭與方濟,卻從〈信經〉和基督教義中最艱澀難懂的部分,亦即難以為人所能想像的部分開始:天主在耶穌內降生成人,為使我們分享祂的生命。祂在世一貧如洗。聖人窮盡一己生命,甚至以其血肉身驅,為使信仰的奧蹟,歷歷在目。自他們皈主以後,就開始像工匠面對一塊沉重硬冷的大石一般,慢慢地切磋琢磨,使它成為一件生動美妙的作品。換言之,聖人冀望藉由一種簡樸、特出而又接近市井小民的「生活形式」,讓人們重新恢復對福音的熱心,以及對天主確實降生成人,走入人類歷史的信心。他們終究成功了,也許正因如此,時至今日,他們仍令教會和全人類心神渴慕。

  聖誕節和復活節,可以多方定義。一個孩子可能會說,聖誕節要擺上結滿彩球的樅樹,復活節會有巧克力兔,這樣說並沒有錯。倘若我們把佳蘭與方濟謹守的貧窮,歸類為一般德行,那我們也像這孩子一般了。其實,他們的守貧,正是將天主子耶穌的畢生和事蹟,亦即祂在受光榮之前將滅的奧蹟,重新上演。聖人以其模範一生,在這樣具體的「生活方式」中,公開展露耶穌和童貞瑪利亞的生活。

聖人訓誨

  再論佳蘭和方濟所以能為靈修生活的導師,亦出於他們堅定的訓誨。方濟的訓誨以聖經為根基,揀選適切章節,透徹了解之後,再精確運用。方濟不僅投入生命和一切行動,也善用自己對福音全面的和靈性方面的智能,成為一位「熱心福傳者」。他向所有信者,就基督徒的生活,提出全面性的觀點。他的著述熱烈奔放,令人感受一種迫不及待的行動力。

  佳蘭向她的同修姊妹訓示靈性生活時,亦是熱情充滿,只是可以說在表達上更為從容。她的《書信》和《遺囑》,在在顯出聖人在靈修生活方面能明確分辨並有完善認識。重自由、簡樸、智慧、熱心和溫柔,正如《列品諭令》上所強調:「她以身作則,孕育許多追隨者,並以堅定的訓誨,培育他們  ……她統領自己的會院,小心謹慎地帶領這個天主託付給她的大家庭,凡事敬畏天主,處處謹守會中法律:警醒監督,熱心領導,隨時鼓勵,勤於教導,適度修正,指揮時不露痕跡,安慰時熱心殷切,在靜默中自我省察,謹於言談,敏於決策,以臻完美;服事與命令,她更愛前者,受人敬重與身行敬重,她寧選擇後者。聖人的生活法則,即為會中姊妹的教導和規條;她們自這部活生生的書裡,習得會規;她們從這面生活的明鏡中,照見自己的路。」

  這兩位靈修生活導師,皆將言談的重心,回歸於福音中的真福八端及聖母的讚主曲,因為貧窮與謙卑的人在其中受到顯揚;童貞瑪利亞靜聽天主的聲音,慷慨答覆,並且不卑不亢,是信德的最佳體現。

聖人著述

  方濟對於福音終將普世廣傳,早已敏銳覺察,又「覺得得到一個最重要的信息,對任何一個世代、任何一個民族都深具效用。
」他決定挺身「宣講」,直揪人心,但也促成了一些著述。我們何其有幸!聖人所提出的宏觀視野,在他的兩部《致信友書信》、兩部《會規》、《忠告集》、《獨修生活規則》、《致全體弟兄書信》中皆可見得。聖人為切合時宜所撰之著述,包括《遺囑》,以及針對不同團體和個人所寫之「書信」。除《太陽歌》外,其他以拉丁文撰寫之作,皆出於聖人後期,靈修幾臻成熟之時。方濟完全受聖經啟發,佳蘭亦不例外;但佳蘭又為當時靈修文學中發展的主題所影響,茲列舉如下:神婚、貧窮與十字架的神祕經驗,及照鏡的寓意。


  佳蘭雖說是靈修文學的作者,作品數量卻極稀少,僅方濟作品的四分之一,此外佳蘭並未特別投入講道的工作。聖人的作品可分四類:《書信》五部、《會規》一部、《遺囑》一部及《佳蘭的祝福》一部,皆以拉丁文書寫,創作時間橫跨十九年,始自1234年,迄於1253年,內容見證了聖人成熟圓滿的靈修生活。聖人於致真福布拉格.依搦斯(Agnes de Prague)及布魯格.艾孟杜魯德(Ermentrude)之「書信」,表達她和天主的經驗,她的靈修歷程,及她為求與主契合所展現的奔放。聖人所著之《會規》,全書十二章,乃教會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寫給女性的生活規範」。佳蘭引用聖方濟的第二部會規,以更大的自由予以改編,特別是在權力、責任分擔及互相關注等議題。自第六章起,佳蘭的論述轉為個人的抒發,並加入方濟的見解,不曾在他處再現。這部會規,集結聖人四十年的愛德經驗,與四十年的持續奮鬥,最後終於如同方濟,讓教會接受了這部會規,不過一直到1215年第四屆拉特朗大公
會議召開時,仍明令禁止。

  聖女之《遺囑》猶如一曲感恩的讚頌,她在其中堅持「貧窮特權」,因為貧窮是佳蘭會獨特之生活方式。《祝福》一作為《遺囑》之延伸。聖女諸作品,其一貫之精神,吾人可摘要為:「要常努力效法基督和聖父方濟所教導的神聖的謙遜、簡樸及貧窮之道」。

  近視之人描述眼見之彩虹,驚嘆有餘,清晰不足。下文即約略以此觀點,試圖呈現聖人聖女和天主來往的經驗。

方濟

  方濟的祈禱文總共有十四篇,其中絕大部分都紀錄在一本普通簿子裡,占其中二十五頁之多。聖人的祈禱文為全部著作的三分之一。方濟的其他著作為:《天主經釋義》、《諸德讚》、《聖母讚》、《為良兄弟讚頌天主歌》,《在聖達勉堂苦架前祈禱文》、《主的苦難日課》、以及《太陽歌》。其他的祈禱文見於《不具教宗諭令會規》及《遺囑》,如「我們來朝拜祢」。其他三篇祈禱文,一般皆稱出自聖人之手,實只是歸名於他但非他所寫的:「聖瑪利亞溫婉美麗」,「病時祈禱文」,而「和平祈禱文」更不在話下:「讓我在有仇恨的地方,散播愛   ……」。

  方濟祈禱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是怎樣的天主?天主是奧蹟,祂在與世界和歷史的關係中,表現出深不可測的聖善。在起初只有天主,「沒有人有資格給祂命名」,因為祂的偉大不可計量。在《讚頌天主歌》中,祂是「偉大者,至高者,全能的君王,聖父,天上和地下的君王。」在《不具教宗諭令會規》中,祂更是「無始無終、永恆不變、無形可見、無言可喻、玄奧莫測」的至高者,卻又有如父般「聖善的、慈悲而可愛的、甘飴而溫良的、良善、無罪和純潔的」。

  在方濟眼中,天主是三位一體,而他的祈禱,習慣呼求聖父。此處僅舉《方濟為良弟兄作的讚頌天主歌》中一處為例:「上主天主,祢是聖的,唯一的天主,祢施行奇蹟   ……祢是美麗,祢是溫和、祢是安全、祢是安泰、祢是喜樂和安樂,祢是我們的希望,祢是正義,祢是節制,祢是我們完整的足夠的富源。」耶穌向世人啟示天父的良善,因此方濟常思量耶穌的人性,加以沉思、默觀,甚而因此深受感動落淚,佳蘭亦是如此;然而與方濟會傳統強調的有點不同,方濟更注重耶穌是「天主子,永不再死,永遠生活,永受光榮,聽聞主名,莫不滿懷敬畏,俯首在地。」耶穌在世的生活事蹟,聖人著重於祂降生成人時的卑微,選擇貧窮的生活,以及謙遜的美德;末日審判時將自光榮尊威中降臨的基督形象,則在《主的苦難日課》中多有著墨和讚頌。

  薛拉諾(Celano)寫道:「耶穌降生成人所顯示的謙卑,以及祂受難時所展現的愛,緊緊扣住方濟,令他除此兩個主題外,不再思索其他。」聖人驚覺一件事實,是常人極少留心注意的,即:天主為了他──方濟,以及全人類,謙卑自身,降生為耶穌,天
主為了憐憫祂的受造物,為了愛,在人的手中犧牲了自己。「祂原本比一切都要富有,卻和祂可敬的母親,一起選擇了貧窮。」「貧窮就此經常陪伴天主子,」然而,「貧窮到處受人排斥」。

  方濟心頭經常掛念著:耶穌進入貧窮和貶抑的奧蹟之中,他被人們綑綁、凌虐至死。「自聖達勉教堂苦像前祈禱經驗後,方濟常高聲痛哭基督的受難犧牲,彷彿他時時眼見受難場景一般……聖人在凝望耶穌救主的聖傷時,隱沒了自己……」方濟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日以繼夜地默想一個重要的事實:天主難以言喻的愛,顯現在耶穌身上。他一再重複地說:「此愛未為人所愛。」方濟和佳蘭都對此一「無法言喻的愛」提出強而有力的結論。方濟開始實踐三件「小」事,好讓自己時時有所意識,在一般人看來可能覺得落伍或無用:痛哭自己的罪過,高喊自己對天主的感謝,並背負每日的十字架。這首向靈修生活展開的序曲,對聖人來說,是一個延長記號。

  在這條以一生奉獻於天主的窄路上,聖人聖女的食糧就是聖體聖事,當時一年可領十二次。他們極為珍視此一聖事,因耶穌選擇了這樣卑微的方式,只為了能常常停留在信靠祂的人中間。「弟兄們,你們要領略天主的謙遜,並且在祂的面前傾吐你們的心願;你們謙卑自己,好使你們也受到祂的舉揚。故此,為你們自己,不要保留任何你們所有的東西,好使那完全給了你們的基督,全部接受你們」。

  為了幫助我們不再保留自己,護慰者聖神來使我們認識聖子和聖父,讓我們能迎接基督的身體。童貞瑪利亞和教會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瑪利亞是一切恩寵的居所,這居所可以是聖堂、宮殿、聖體櫃、家庭。她是聖父的女兒和僕人,基督的母親,聖神的淨配,帶領那些背負基督並將祂帶給世人的男男女女,邁步向前。教會被視為「想要服事上主」的男女所組成的龐大民族;教會的功能「首先是信德和皈依的溫床,天主子藉聖事和聖言臨在的場所,真實信仰的判準及行為的規則 ……」

方濟,「人的祈禱」

  方濟知道怎樣做集中和長時間的祈禱。聖人總是站立著虔誠又恭敬地完成規定的祈禱時數。旅行中,他和他的兄弟必為唸日課停下腳步。薛拉諾不住地讚許祈禱中的方濟:「他的整個靈魂都渴望基督,他向基督許下他的全付身心 ……為了讓身心能更容易地與主相結合,他刻意離群索居。當聖人在樹林中或僻靜處祈禱時,林木間迴盪著他的低吟,他淚流滿面,悲慟搥胸,如同躲藏在一座宮殿中最隱密的房間內,和他的主交換著說不盡的千言萬語……」

  「他驚於主的造訪,急於掩住面容,拿起外套遮蓋自己,以不讓新郎的到來,洩漏一切。即使身處熙來攘往的人群中,聖人仍不露痕跡地祈禱,把自己的心當作會堂……旅途中,他總讓同伴先走,自己則離他們遠遠的,這樣才能領略靈感乍來的喜悅。他決不白白領受恩寵 ……在聖人的祈禱中,他似乎將所有感官都斂入自己的內心,好集中心神於天上的事。當聖人以全付清晰的頭腦、熱烈的心專注投入於祈禱時,他不再是個正在祈禱的人,而成為一篇人的祈禱」。

  唯有重讀方濟離世前的事蹟,才能了解「人的祈禱」所指為何,也才能體認聖人將象徵活靈活現的能力。方濟逝世時,他的意識完全清楚,正如耶穌一般;聖人兩年前就確知日期。他要用什麼姿勢死去?他先高唱《太陽歌》,然後降福他今後的兄弟,對他們說了些勉勵的話,之後他被赤身置於地面,聖人引吭高唱《聖詠》第一四二首:「我高聲向上主呼求」,並請眾人為他唸《若望福音》中耶穌受難的那一段。

天主賜予方濟的特恩

  方濟靈修過程中發生了為數不少的神恩現象,可說是一種天主的回應,如:耶穌顯現、聖人顯現、神魂超脫、預言能力、獲得啟示及許多奇蹟。這些事件或多或少都為人所知,從聖達勉堂光榮苦像的耶穌顯現,到聖烏比諾(San Urbino)變水為酒的奇蹟;從豢養野狼,到他全身懸浮半空中的那晚,雙臂懸舉宛若被釘於十架,「事發於聖皮耶托.德.貝瓦拉(San Pietro de Bevara),當時聖人正在往拉維納(Alverne)的途中,他即將在那裡領受五傷」。在《遺囑》中,謙遜的方濟對此等特殊事件隻字未提,而大多在敘述他所照顧的痲瘋病人「憐憫了他」,使他從此可以將天主的經驗和愛人的經驗結合,如同耶穌結合對天主的愛和對近人的愛那樣。

  艾夫翰.隆培(Ephrem Longpre)確定地說:「方濟一生共經歷七次基督顯現」。第一次的顯現發生在聖人巡城之際,地點在亞西西,當時方濟正值青春年少,不過已開始淡出社交圈,遠離上流社會;那時他常提到即將和「貧窮女士」結婚。聖文德(Saint Bonaventure)提及一次基督的顯現「緊緊纏繞他的心」;那次發生在亞西西的一個洞穴裡,也就是方濟悔改後不久。較不為人所知的是:聖人每次說到或聽到天主的名號,就會欣喜不已,一想到耶穌對人的愛,就會痛哭流涕,或者慷慨激昂。當聖人「充滿聖神的熱火」時,他會一邊唱起法文的《上主頌》,一邊拾起兩塊木頭,做出用小提琴伴奏的樣子。這樣的狂喜之後,聖人總會為受釘的基督流下同情的眼淚,不住地發出愛的嘆息和低吟。

  如同佳蘭,方濟也想成為殉道者。他曾三次打算遠赴異鄉傳道,以實現心中渴望,卻都未能成行。聖文德又說:「聖人領受五傷,與殉道者等同。」聖人身上的聖傷伴隨他的靈修歷程陸續發生,並成為聖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件。方濟自1224年9月17日起身上開始出現聖傷22。這是人類歷史和教會史上第一次發生領受五傷的事蹟,並令其他事蹟黯然失色。聖人的其他事蹟雖然較為平常,意義絲毫不減,如:遠赴埃及出訪信奉回教的蘇丹王、在互有衝突戰亂的城市間調停和解、並和各層級人士如國家首領以書信勸喻。薛拉諾如此歸結方濟的一生:「當一切發生在基督身上的奧蹟,都又再度發生在聖方濟的身上之後,他的靈魂,終於可以飛入天主的喜樂之中」。


佳蘭

  佳蘭經常祈禱,並鼓勵她的姊妹們要「默想」基督,「在世人中是最為美麗的,但為了妳的救援,祂卻成為人中最為低賤,被人遺棄、打擊,全身受到了無數次的鞭笞,最後死在十字苦架的痛苦中」。她使用一連串的動詞,邀請她的姊妹將全部的位子都給天主子:完全去愛主,全心依靠祂、看顧祂、端詳祂、仰慕祂、渴望效仿祂,用心和祂結合,把心神交託給祂,輕嘗祂隱藏的溫柔,在主內省察自己、轉變自己、回顧過往,並將自己的靈魂浸潤在主內。聖女也說明,和主如此親密,可結出怎樣的果實:被愛充滿,被愛
滲透,被愛燃燒。

  聖人聖女的靈修途徑皆同:即將耶穌降生成人在世帶給人的象徵,具體又真實的呈現出來。佳蘭在信中敦促通信人依搦斯要「默想祂那不可言喻的喜悅,永恆的財富和光榮」。默想,即將心、神、靈三者與天主子結合,使之轉變成為神的形象。默想是一場神聖的宴會,人們在其中重新獲得內在的力量:「妳真是幸福的!妳被賜與分享了這神聖的婚宴,這樣,妳能以妳全部心靈固守著祂;所有天上有福的天軍,不停地讚賞祂的美麗。祂的愛鼓舞我們的愛,祂的默觀使我們心曠神怡,祂的仁慈完成我們的喜樂;祂的欣喜充滿著我們,祂的紀念帶來了一個溫和的喜悅;藉著祂的芬芳,死者得以復甦,祂的光榮神視將祝福所有天上耶路撒冷的公民。因為這個神視既是永恆光榮的光輝,也是永恆之光的光輝及毫無瑕疵的明鏡。應每日凝視這明鏡,並且在它內繼續仔細查閱妳的面容,這樣,妳能內外地以美麗的衣裳裝飾妳自己。在這個明鏡上,反映出有福的貧窮、聖善的謙遜及不可言喻的愛德;藉著天主的恩寵,妳能在全部的明鏡中默觀到它們。靜觀那不可言喻的愛德,這愛德引領祂在十字架受苦,並在最羞辱的樣式下死亡」。

  為了回應耶穌的許諾「我來是要和父在人之內建立我父的居所」,佳蘭向依搦斯提議要在她之內留給天主一個榮譽地位,並將主輕柔的懷抱其中,有如母親懷抱孩子一樣:「如同光榮童貞中的童貞聖母實質地懷有祂,妳也能毫無問題地,常在妳貞潔和童貞的身體上,精神性地懷有著祂」。要使天主降生的奧蹟更為具體,除此之外,恐怕很難有更好的說法!這不是祈禱時的奔放之情,也不是修辭用法,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生命,時時刻刻都生活在聖達勉小小隱修院內,展現溫柔的形象,即以無窮的偉大,委身於無盡的卑微之中。那裡有一生默想不完的材料!這就是佳蘭的寫照。

佳蘭的祈禱

  佳蘭從小就經常祈禱,如薛拉諾所述:「待在父母家時,最愛做的事就是祈禱……如果沒有串珠可以累計唸經的次數,她就會用一袋小石子來代替……她時常默想和痛哭主的受難,那是痛苦之情的源頭,也是感激之喜的根源」。

  聖女的姊妹都對她的祈禱印象深刻。佳蘭「認真、熱心、勤於祈禱,晚禱之後,還要再撥一段時間來祈禱,或在半夜起來祈禱。即使重病,也從不放棄」。她們看到聖女各種祈禱的姿勢:「長時間謙卑地俯伏在地,或雙手相握,兩眼望向天際,流下涔涔淚水,有時領聖體全身顫抖,在病榻仍坐著祈禱,尤其在午經時(中午),即耶穌被釘十字架之時」。謝喜勒(Cecile)和阿瑪大(Amata)修女又說,當佳蘭祈禱回來,面容總比平時更為清明,比太陽更加燦爛,開口說出的話還帶著一股無可言喻的甜美。

  1228年,即佳蘭逝世前三十五年,薛拉諾已經描述過佳蘭修會姊妹祈禱七要點。他依序列舉如下:愛德、謙遜、貞潔、貧窮、苦修、靜默、在考驗中保持耐心。「第七點,是默想的高峰,姊妹們於其中習所應為、所應避,於其中她們獲致因日夜讚美祈禱,而得以在主內歡欣喜悅的幸福」。

  佳蘭如同方濟,在默想天主子耶穌基督的謙遜和貧窮時,常會柔聲哭泣:「當聖女祈禱時,她經常俯伏在地,低聲哭泣,不住地親吻地面。她好像希望能永遠擁著耶穌,用淚水滋潤祂的雙腳,不停的親吻它們。」她祈禱如此熱切,使魔鬼也來攪亂糾纏:「妳這樣哭會變成瞎子 ……」又有一次:「不要再這樣哭了,不然妳的腦子就全要變成鼻涕,從妳鼻孔裡流出來了;到時候你只剩下一隻哭歪了的鼻子!」她反駁道:「若能看見天主,絕對不瞎」或「若能事奉天主,即使遭遇這樣的折磨也不以為苦」。佳蘭「從她熱切祈禱的會院中」汲取力量,「……她自天上的諸多奧祕之中,不斷地獲得新味 ……雖說她肉體仍在世上,她的靈魂,早已定居天上的家」。

  每年8月11日為聖佳蘭慶日,慶日當天禮儀所使用的讚歌,正好歸結聖女和天主的經驗,並標列具體的事實。人們請求聖女的帶領,請求她教導人們最重要的事:「愛德之火燄, 謙遜之光華,光明之姊妹,聖佳蘭,請引導我們。請教我們學會靜默,學會節制靈魂和身體。不居中,不在外,即使有其他聲音 也不阻止我們的心神諦聽主的臨在。請教我們學會忍耐,謙遜的等待,努力於信德。在愛中,注視十字架,催促我們要寬恕別人的過犯。請教我們學會謹慎服事所有人的智慧。讓天主的力量,在我們心中,激起波濤。唯主有此權能。教我們學會盼望,回應召叫的渴望,天主的召叫,將永遠迴盪在我們內心深處。願我們的靈魂奔騰!」

  佳蘭是一位偉大的靈修者,她正如方濟一般,完全受耶穌的貧窮和謙遜所牽動。對於這樣一個既尋常卻又常與天主交通的生命,吾人對其生活細節不可多得,於是教宗歷山四世(Alexandre IV)賦詞以抒發對聖女的景仰之情:「噢,佳蘭,天主賜她耀人的恩寵!在她悔改之前,即是如此;當妳答覆了耶穌基督的召叫時,更加清楚;在妳展開修會生活時,愈趨明朗;等妳完成了在人間的旅程後,終於綻放絢爛的光芒!妳是世人的明鏡,妳的童貞如同百合,散放芬芳,妳是我們軟弱時的良方!幸福的佳蘭,妳的清冽教人崇敬,人越注視妳,就越崇敬妳。在人世時,她實在閃爍明亮,在修會中,她就是火炬;在父家時她已是一道光芒;來到修會,她成為引火的閃電」。但我們可別誤會了:這闕詞寫的雖是佳蘭與天主間既高且深,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卻隱沒了聖女以最活潑的信德,努力維持了四十年的平凡修會生活。

天主賜予佳蘭的特恩

  佳蘭的生活和天主有極大的契合,她實踐基督神貧和謙遜的美德,最受人注目。她的聖德也使她能行奇蹟。她用祈禱的力量,使她的姊姊嘉琳(Catherine)突然間變得千斤重,動彈不得,而自綁匪手中脫險。「藉由她如此有效的祈禱」,聖女驅逐了比薩(Pise)一婦女身上所附的諸多邪魔,並連續兩次令占領亞西西和修會的軍隊落荒而逃,又顯增油增餅奇蹟;一次她居然毫髮無傷地自倒下的巨門走出,封聖審查會的十五位證人中,有十一位呈報「她僅向病人劃十字聖號,就將他們治好」。有一回,聖女走進診療室,一下就將五位修會姊妹治好。

  聖女曾見異象。1252年耶誕夜,臥病在床的佳蘭,人在聖達勉修院,卻參加了兩公里外在聖方濟大教堂所舉行的耶誕祈禱。是幻象抑或分身?吾人無法知曉。然而這次事件卻使佳蘭於1958年被教宗碧岳十二世封為電視主保。在聖女離世前幾天,即享見童貞瑪利亞及光榮之王。她看到好幾位貞女,身披白衣,頭戴冠冕,其中一位特別美麗,所戴的冠冕最大,站在一顆閃爍金光的圓球上。這貞女緩緩靠近佳蘭的病榻,那一位最美麗的貞女,含著清澈的目光,注視佳蘭,並俯身探顧。過了一會兒,佳蘭直問隨侍在旁的艾妹(Aimee)說:「妳有見到我看到的光榮之王吾主耶穌嗎?」佳蘭臨死前,仍和自己的靈魂及天主聖三交談,菲力巴(Philippa)修女補充說,「好像一個小小孩對他的母親說話那樣」。

  佳蘭也經常祈禱至神魂超拔的境界。某次「聖週五,聖女正在默想主的受難,結果她整日文風不動,直到夜半。」當時有一位修女看到一個極俊美的嬰孩躺臥在佳蘭的膝間。另一位修女,坐在佳蘭身邊,她也看到了那個嬰孩。在神父講道時,她聽到有一個聲音自心底響起:「我就在你們中間」。


佳蘭與方濟 交相輝映

  佳蘭還說了什麼?她將方濟的福音觀點,融會貫通;艾夫翰.隆培即寫道:「佳蘭最純粹地呈現出亞西西方濟完美詮釋的福音
   ……她對貧窮所獻上的崇高敬意,絕不少於方濟;她為自己和修會爭取『貧窮特權』所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出其右。她的祈禱連綿不絕,總伴隨各種神恩現象;佳蘭可說位居中世紀默觀祈禱的首席之地」。

  佳蘭和方濟的靈修在觀點上完美契合,又互相補足,相輔相成。佳蘭首先讓方濟認識到自己宣講的職分,意即在與世人同行的道路上,一邊用生活實踐福音,一邊宣揚福音;佳蘭和同會姊妹則效法童貞瑪利亞,在祈禱的靜默中,接受並體驗方濟的靈修精神。之後,佳蘭表面上藉由祈禱和建言,實質上用自己清明透澈的生命,使方濟脫離艱澀困苦的時期。她生活在天主的時間裡,好像天上的星辰,「清澈、珍貴而美麗」。她不須開口說話,就讓方濟了解到,貧窮最崇高的型態,即內心的平安。那種將自己完全交託給天主的平安。「佳蘭用友情的力量,使方濟脫離黑暗的勢力。在佳蘭女性特質的影響下,原本在小窮人方濟靈魂裡還太剛硬、太急躁的部分,逐漸被一股無人能敵的溫柔所滲透。方濟困惑迷惘的心神,又恢復成如山中碧湖那般的平靜和清澈」。

  佳蘭與方濟互補的靈修方法,在方濟過世後至佳蘭過世,其中歷經近四分之一個世紀(1226年-1253年),得以發揚光大。佳蘭始終堅持最初的理想,是方濟會的精神指標。方濟第一會的創立,多歸功於佳蘭,歷任教宗也都驚異於佳蘭姊妹的堅韌不拔,並深受感動。


佳蘭與方濟 特出所在

將「祈禱」穿插於「日常生活」

  佳蘭與方濟靈修的第一個特點,在於他們賦予默觀祈禱純正的福音面向和基調。默觀──這原來不是他們常用的字──並非一個特殊的活動,也不僅限於社會菁英、文人雅士。默觀禱應融入平常生活,和尋常事物及日常工作等卑微現實共為一體。默觀祈禱是窮苦、低下、勞碌人的財富;只有他們能在人性和謙遜之中發現天主。對佳蘭和濟來說,就是單單生活在窮人的條件之下,絕不逃離或躲避。

將天主的經驗結合於愛德的經驗

  對方濟和佳蘭而言,和天主合一的生活,以及默觀祈禱,能造就真正的兄弟情。在耶穌基督內遇見天主,並非適用於任何一種團體組織。我們和天主的關如何,我們和人的關係就如何。當我們和同伴的關係突破控制、支配的精神,轉向服務、侍從的精神時,一份真正的兄弟情於焉展開,而天主的真正面貌才會現出來,教人默觀。這就是何以方濟寫道:「我們絕不該想要凌駕他人之上,卻要互為彼此的僕人。所有秉持此一精神並堅持到底的兄弟,上主的神要臨在他身上,並在他們之內建立祂的居所,他們要成為天父的子民,因為他們行天上事;他們將成為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丈夫、兄弟和母親」。要尋求天主的經驗,需要彼此交談、建立關係,而非於此之。《獨修生活規則》即是最好的寫照:兩個兄弟祈禱,另兩個兄弟則向母親那樣服事他們。

使靈修生活成為喜樂平和的經驗

  方濟「雖然貧窮,卻愛歌詠」。在方濟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探討的主題「純潔心」,並不意味沒有什麼可以自責了,或者對於自己感到洋洋得意(英雄主義,卻是常因天主而喜樂(聖者之心)。要停止在內心不斷地對自己進行譴責,這樣才能將全部的空間留給天主,並進入天主的時間。因為不能達到完美而感到傷,或者發現自己真是罪人,這些仍是人的感受,完完全全屬於人性。應該要將眼光提高,提高許多許多。有天主在,祂浩瀚無邊,光輝永照。「純潔的心所入關注的,是天主的生命;它即使面對所遭遇的不幸,還能因天主永恆的純真喜樂而感動。這樣的一顆心,雖然一無所有,卻又時時充滿。若天主在,此心已足。唯有如此,它才能找到全部的平安和喜樂。天主自己即為此心一切聖德之在」。

將天主的經驗深植於福音及教會內

  佳蘭和方濟與天主的經驗都是從福音和教會內孕育而生。佳蘭會和方濟會各自的會規從頭到尾都如此強調。他們在自己的遺囑中,再次宣示他們的信德:「照聖善的福音來生活,並永遠緊繫於教會」。對於教會,他們並不利用言語揭發罪行,卻以行動給人示範。他們力行簡樸貧窮的生活方式,深刻地質疑了教會貫的作法。所以他們和教會的關係是非常特別的,因為他們的一切仍和教會相
連結,他們在教會裡認清教會,此一基督建立的奧體,進而檢討教會的結構。對於當時存在的分裂教派或異端,方濟也以行動給人示範,請他們接受羅馬國的統治,請他們尊重司鐸和彌撒聖祭。方濟如此地督促異端人士,不禁令人覺得,服從在他著作中所占的篇幅,比貧窮還多,不如佳蘭只談論貧窮。儘管佳蘭和方濟各有堅持,他們所生活和所提倡的天主的經驗,都根植於福音和教會。

以一己之生命演出讚美的音樂會

  佳蘭和方濟的祈禱絕大多數都是讚美,召叫全教會和一切受造物共同演出讚美的音樂會。在《不具教宗諭令會規》第二十三章中尤其如此,那是「拉丁教會恩祭祈禱文中最美的一篇」。而《太陽歌》讚揚上主的化工,更是一首實實在在、可用於教會禮儀的讚歌。《時辰讚頌詞》是佳蘭和濟早晚所唸的所有祈禱文,若要不斷的讚美上主,本著作提供了最佳典範;祈禱文中總是反覆出現如下的字句:「世世代代都要讚美祂、頌揚祂在一切之上。因為不斷的重複,讓讚美的部分「占去全部的位子」,也正好概括了佳蘭和方濟與天主來往的經驗。

更單純更奔放地迎向天主

  佳蘭和方濟用他們的一生,將〈信經〉中的意象,基督的宣講,祂的貧窮和卑微,真真切切地呈現出來。借用他們的祈禱方式,我們的心必不會乾涸、冷漠它只會更單純更大步地奔向天主。這兩位方濟靈修的靈魂人物,時至今日仍是追求天主的人們,以及方濟家族,亦是教會中人數最多的靈修家族,他們的一大靈感的來源。方濟會在最初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長:方濟在世時,已有五千
名會士;佳蘭離世時,即成立一百五十座佳蘭會院!而後又有成長。方濟的靈修,納入公有寶庫,是人類和教會的寶貴資產。



  賀朗.彭諾方(Roland Bonenfant),方濟會士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