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本書目錄
精采書摘
內頁試讀
基督徒真有自由嗎? 對還不夠認識基督信仰的人來說,「基督徒」似乎無法和「享有自由」相提並論。教會對許多道德議題(例如婚前性行為、墮胎或離婚),其觀點和立場,讓人害怕因接觸這個信仰而「失去自由」。而當基督徒在痛苦中無法逾越時,內心的不自由便使我們停止對神的期待。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改變、誘惑、各項理論學說,我們很難去做個單單嚴守教會規範的基督徒。人類對自由的需求是如此的大!要怎樣才能獲享真正的自由呢? 《內心平安之道》作者雅格‧斐理神父,這次要帶領讀者,去更深地認識那一位充滿無限愛情、寬容與力量的神,幫助讀者在生活中,享受祂白白給的,且完全免費的自由,即「內心的自由」。明瞭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中,我們仍擁有一個來自神、由神所擔保,且沒人能奪走的空間。藉著信望愛三德,我們天天都能與基督一起自由地「活在時代中」。
相關推薦書籍
雅格‧斐理神父, Jacques Philippe, 法國籍 , 1985在真福團晉鐸後 ,於法國境餒及許多國家帶領避靜. 雅格神父神父的書已被譯為20多種語言.
作者相關書籍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自由」與「接受」
一 追尋自由
二 接受自己
三 接受痛苦
四 接受他人
第二部分 此時此刻
一 自由與此時此刻
二 愛,只在此時
三 受苦只在此刻
四 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
五 明天有明天的憂慮
六 現在就活,不要等待
七 為他人花時間
八 思維時間和心靈時間
第三部分 信、望、愛三德的動力
一 超性三德
二 三種聖神傾注
三 召叫與信德的恩賜
四 伯多祿的眼淚,望德之恩賜
五 五旬節與愛德之恩賜
六 光照、燃燒與鑄造之火
七 超性三德的動力以及望德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八 愛德需要望德,望德建立在信德之上
九 望德的功能
十 罪的動力,恩寵的動力
十一 望德與心地純潔
第四部分 從法律到恩寵:愛不求賞報
一 法律與恩寵
二 自由與放縱
三 法律的陷阱
四 學習如何愛:白白給予,白白接受
第五部分 神貧與自由
一 自我肯定的需要
二 驕傲與神貧
三 屬靈的考驗
四 天主的慈悲是唯一支援
五 自由的人:了無牽掛
六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
內心自由:信、望和愛的自由
德蘭和愛蒂的生活體驗進一步說明:真正的自由,信徒至高的自由,就是在任何情況下,藉著「扶助我們軟弱」(羅八26)的聖神,堅持信賴、希望和愛。這是沒人可阻止的。「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在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是崇高或深遠的勢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內的愛相隔絕」(羅八38—39)。
世上沒有任何事能禁止我信天主;全心信賴祂、愛祂、也同時愛近人。信、望、愛三德是絕對自由。只要這超性三德在人心內深深扎根,它甚至能從敵對的力量中獲取滋養!誰若迫害我,禁止我愛,我仍可以寬恕敵人,把迫害化成大愛。誰若殺害我,禁止我信,我的死亡將變成他想不到的光榮見證!愛情,唯有愛情,能以善勝惡,甚至從惡中獲取善。
本書希望從不同角度來闡釋這寶貴的真理,因為凡了解這真理並實行的人,會得到珍貴的自由。唯藉信、望、愛的成長,才能獲得自由。 在進一步探討此問題之前,首先要反思具體表達自由的各種方式。 實踐自由:「選擇」或「悅納」?
人常錯誤地以為自由在於有許多選擇;選擇機會愈廣,就愈自由;自由的尺度和選擇的機會成正比。
這種看法是行不通的,它會把人帶入死胡同和矛盾中,可惜卻普遍存在於人們的潛意識中。人希望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選擇的機會」:選擇假期、工作、孩子的多寡;更期待能選擇孩子的性別和眼睛的顏色。人夢想著生命好似一個大超市,在每一個架上擺滿了各種貨色,供人任意挑選。或者另一個更真實的比喻:就像透過時裝雜誌訂購衣服,人們也想如此選擇生活。
能自由選擇,固然好;然而,若只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由,就不現實。生命中有許多基本的東西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比如:性別、父母、眼睛的顏色、性格以及所說的母語……這些不能選的事都要比那些可選擇的事更重要。
再說,少年人的生命雖多姿多彩,充滿各種機會,但隨著歲月的增長,不得不承認,機會逐漸減少……。人生必須要選擇,而每做一個選擇,就減少其他的機會。結婚是選擇一個妻子,因此就排除了所有其他女人。其實,妻子真是自己選擇的嗎?人常說,結婚是因為「跌入愛河」,既然「跌入」就不算選擇啦!不過,也沒什麼不好…… 我愛開玩笑地說,為天國而獨身的選擇,其實和婚姻的選擇很相似。在眾多女人中,獨身者選擇零個,結婚者也只選擇一個,從數學百分比來看,相差不大!
隨著年齡的增長,選擇的機會變得愈來愈少:「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若廿一18)。若把自由比作「超市」,這時還有什麼自由可言呢?
錯誤的自由觀念對當代年輕人的影響極大。因為每一個決定都被視為喪失自由,所以他們對婚姻或其他重要的決定都盡量拖延。結果是:猶豫不決,活不出生命的光輝!最終是生活替人決定,因為光陰不饒人…… 悅納不曾選的事,也是自由
當然,表現自由的方式之一在於有機會選擇。然而,為避免跌入痛苦的失望中,就必須了解還有另一種方式,即:悅納不曾選擇的。後者乍看之下不但不令人興奮,甚至空虛可憐。實際上,這方式更能在人性與靈性上,帶來極大收穫。
很多時候,崇高的自由與最能結果實的行為,是接納而非控制。自由的偉大不只表現在主動改變生活環境,更在於以信心接納每日所遇的事。
遇上喜歡如意的事,即使非自己所選,要接納並不難。問題在於面對那些不喜歡、不順心及痛苦的事。然而,正是在這些事上,人受到挑戰,去「選擇」不曾願意、甚至絕對不會選擇的事,以活出真正的自由。這裡有個弔詭的生活定律:接受有限的自由,才擁有無限的自由!
這點極其重要:誰願意得到真正的內心自由,就應該訓練自己心平氣和地接受表面看來與自身自由相反的事。在現實生活中,不容易悅納個人的不足、軟弱及無能等,因為害怕無法控制的情況。然而人就在這種情況下成長。下面將舉出許多具體的例子。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