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耶穌——一個徹底自由的靈修
Jesus Today——A Spirituality of Radical Freedom
書號 : 205305
原著 : 雅博‧諾蘭,Albert Nolan
譯者 : 黃美基
定價 : 320元   
頁數 : 288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10/8
版次 : 初版二刷
ISBN : 978-957-546-682-4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從1979 年至 1984 年,一群社會學家廣泛研究了個人主義對美國心理社會的影響。他們的發現令人震驚。其影響包括疏離、孤獨、沒有愛、不快樂、無法與人保持關係…… 1995 年生物學家研究了地球上幾百萬年來發生的幾次大滅絕,包括最著名的恐龍滅絕,也就是發生在大約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第五次滅絕。現在我們正迎向第六次大滅絕,不過這次不可能是一顆小行星衝撞地球所造成,而會是人類的自私所造成的…… 這是今天的時代訊號。雅博‧諾蘭( Albert Nolan )概觀了這些時代訊號,並將焦點放在耶穌的靈修生活以及他要顯示給今日人類的啟示上。雅博舉出耶穌的靈修要素,使讀者能夠藉著效法耶穌的生命經驗,共同合作,促成一個人類與神、與祂的所有創造物的偉大共融。

相關推薦書籍

四碎之燈:重新發現天主的臨在
The Shattered Lantern: Rediscovering A Felt Presence of God
原著:榮‧羅海瑟 / Ronald Rolheiser
譯者:陳芝音
定價:260元

靈魂的渴望──細說基督徒靈修
Seeking Spirituality── Guidelines for a Christian Spiritualit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原著:榮.羅海瑟 / Ronald Rolheiser
譯者:黃士芬
定價:360元

為什麼要做基督徒
What is the Point of Being a Christian?
原著:賴茂德 / Timothy Radcliffe, OP
譯者:張玉華
定價:290元

作者相關書籍

現代人耶穌——一個徹底自由的靈修
Jesus Today——A Spirituality of Radical Freedom
原著:雅博‧諾蘭 / Albert Nolan
譯者:黃美基
定價:320元

前言

導言

第一部 時代的訊號  

第一章 渴望靈修  

第二章 個人主義的危機  

第三章 由下而上的全球化  

第四章 愛因斯坦之後的科學

第二部 耶穌的靈修  

第五章 大改革  

第六章 先知和神祕家  

第七章 治癒的靈修

第三部 今日個人的轉變  

第八章 靜默與獨處  

第九章 認識自己  

第十章 感謝的心  

第十一章 有如赤子  

第十二章 放手

第四部 耶穌與契合的經驗  

第十三章 與天主契合  

第十四章 與自己契合  

第十五章 與其他人類契合  

第十六章 與宇宙契合  

第十七章 徹底的自由

註釋

治癒的渴望   

今天,人們以另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來表達對靈修的渴望,那就是許多人急切需要治癒,這現象尤以非洲為最。二○○四年,大約有兩百萬人聚集在奈及利亞拉哥斯(Lagos)附近的海灘,希望從一位知名的奈及利亞治癒者那兒得到這種或那種的痊癒。有一次我在奈羅比(Nairobi)目睹一場集會,約有一百萬人擠滿了一所大學的校園及運動場,正由閉路電視螢幕觀看著一位以信仰療法為人治病的美國人。在非洲,提供治癒的教堂成指數成長。這與實際治癒的比例無關,而是因為能打度渴望治癒者的心。   

這現象也不只在非洲才有。到處都有以信仰療法為人治療的人。天主教會比較傾向於在朝聖地治癒人,諸如露德(Lourdes)、法蒂瑪(Fatima)、默主哥耶(Medjugorje)。印度和錫蘭也有聖地和聖河,大家可以去求治癒。   

這裡所指的治癒,多半是指「生理上」的疾病或受傷需要治癒。這並沒有什麼新奇的。值得注意的是,今天雖然有愈來愈多的人使用西藥,他們仍感到不足,他們需要超性的,能治癒身、靈及社會的「藥物」──也就是整體療法(holistic healing)。   

近來西方人會向治療師尋求心理治療。他們的做法是,如果有身體上的疾病,就去找醫生,如果覺得需要內心的平安、力量和需要恢復完整時,就去找治療師。現在,西方人又感覺到他們除了心理治療外,還需要一些別的。 世俗靈修(Secular Spirituality)   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發展,就是靈修與宗教的分離。迪亞姆德.歐木庫(Diarmuid O'Murchu)主張,雖然人類從一開始就有靈修,但是在五千年前才開始有宗教,而且會逐漸消失,因為靈修已在宗教的廣大世界之外蓬勃發展。   

雖然這是很重大的事情,但我並不認為在尋求時代訊號時,需要特別把「靈修」與「宗教」一分為二。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等研究人員把一開始所發生的稱之為宗教,後現代哲學家如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則把今天發生在任何教會或制度之外的,都稱之為宗教或宗教經驗。我們都開始察覺到,宗教制度已變得僵化、條文化、教條化、獨裁化。但不論我們要如何稱呼它,今天的人都強烈渴望靈修,而且他們無法在教堂、回教清真寺、猶太會堂或寺廟找到所需滋養。   

對靈修的渴望最強烈的,莫過於發現新宇宙故事的那些人,我們在第四章會談到。「天主」或那位「神聖者」的偉大及光榮,在不斷揭露的宇宙奧祕中有力地彰顯出來。在這裡所尋找的是一種實用的靈修,使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靈修,對基督徒來說,則是在教會中實踐這靈修。   

許多常上教堂的基督徒認為稱之為新世紀(New Age)的世俗對靈修的追求沒什麼意義。事實上並沒有哪一個條理清楚的靈修或運動可標示為「新世紀」。目前的現象是,愈來愈多的靈修追求者,願意嘗試一切,不論那被稱做異教或是巫術或是迷信,或是泛靈論(animism)或是泛神論(pantheism),或什麼別的名稱。其中的種類數不勝數。有些儀式和習俗確實很幼稚。那些求助於「靈修技巧」 的人,也常被企業家利用,想從某些追求者無法滿足的宗教好奇心中賺取金錢。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極為單純的靈修見解,例如威廉.布魯(William Bloom)以整體的方法了解出現在這世界的新的靈修,他的靈修也可以歸類為新世紀。我們難道不應把這整個現象視為渴望靈修的另一個證明嗎?   

大衛.泰西(David Tacey)研究今日澳洲青年的靈修,可幫助我們了解全世界青年的想法。今天世俗化的青年,除了科學和機械的世界觀外,也向外伸展,去尋找支撐這一切的偉大奧祕。他們說,他們在傳統教會內經驗不到這些。在傳統教會內,他們只看到獨裁式的教導、空洞的儀式以及二元論。對後現代的年輕人來說,身靈二元論並無意義。他們要的是包含身體和性的靈修。   

我個人卅多年來在學校和大學裡,也與許多膚色不同的青年有所接觸,依我的經驗,除了基本教義派及宗教的新保守派之外,大家對教義和教條都不復感到興趣。泰澤團體(Taize Community)顯著的成功,是由於它所提供的自由。泰澤團體位於法國,是一個大公性質的修道院和退省中心,一年到頭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來此聚會,每次停留一星期。在這裡,沒有強行加諸於人的教義和教條 在任何冗長禮儀中都完全沒有講道。年輕人以小組聚會的方式討論靈修或聖經或他們想討論的任何事。在這裡有長時間的靜默、祈禱、歌唱,敬拜禮儀很簡單,靜靜地一再重複。   

不論我們對這一切有何感受,都必須承認這是我們的時代訊號之一。

 

第二章 個人主義的危機   

西方工業化國家理想的教養是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不需要任何人(除了「性」以外),也不對任何人或任何事負有責任的人。他也許會去請教醫師或治療師或律師,但因為這些服務都是付費的,因此還是可以自認為是獨立自主的人。當然,要維持這樣的獨立,前提是自己先要有錢。因此追求名利和熱衷忙碌的生活,就是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的寫照。   

這就是一般人生活與工作上所追求的理想。這是他們生活的目標,為達到這目標,他們不惜犧牲一切。你就是這樣給自己「有意義的生命」,找到自己的特色。正如一位作者所說:「西方人主張,一個人只有與眾不同,與這個封閉的世界有所不同,才算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身分」。在他們眼中,自由與快樂,和獨立自主是劃上等號的。   

從世界上其他文化──不論是過去的或是目前的──的觀點來看,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在其他的文化中,一個人與團體中其他人分開、孤立,會被視為非常不幸的事。相互依賴、社會的凝聚、彼此信賴,都是頗受重視的文化價值。在非洲,我們說:「一個人透過其他人而成為『人』」。換句話說,你的身分是因著與你有關係的家人、朋友和團體而定。   

過去有許多「自我」膨脹的人──國王、征服者、及其他的獨裁者,但在今天的西方國家,卻把培養自我視為每個人的理想。個人主義幾乎滲透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中。那是個基本的假說。就像宗教祭典一樣,我們崇拜自我。   

西方的個人主義遍佈全世界,那是新古典自由主義全球化(neo-liberal globalization)的一部分,而且正破壞著其他的公有社會文化(communitarian culture)。在非洲,我們目睹了個人主義必然的成長,尤其是在經濟事務上。我這樣講,並沒有責備的意思。西方文化已如此發展,我們必須問,為何會如此?為此責備任何人都於事無補。   

個人主義本身並不新奇。大家愈來愈意識到,自戀的個人主義對於心理、社會、政治、經濟、精神、環境都具有毀滅性,這才是新的、這時代的一個重要訊號。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