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詮釋(神叢124)
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 (Commentary and Study Guide)
書號 : 101103
原著 : ,Daniel J. Harrington
譯者 : 活水編譯小組
定價 : 160元   
頁數 : 144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16/2
版次 : 初版三刷
ISBN : 978-957-546-833-0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有人說:假如你想把全部新舊約全書讀一遍,應該從新約的《希伯來書》開始,因為它是救恩史的導言;也有人說:應將《希伯來書》列為讀經的最後一卷,因為它是救恩史的總結論,助人達到救恩史的高峰。

 

《希伯來書》是一篇優良的講道詞,其主題直接而明確:舊約時代的司祭職及祭獻制度,現今已由新的大司祭耶穌基督一次而永遠的十字架祭獻給取代了;天主從古代藉先知、到如今這末世時期藉著自己兒子,向人類所做的公開啟示已經完成了。為此,基督徒應該學習古代眾信仰德範,堅守信仰。

 

本書在此救恩史觀點下,逐章逐節詮釋《希伯來書》經文,最後有「小磐石聖經研讀課程」,對個人或團體查經,都提供了最新也最佳的讀經指南。

相關推薦書籍

希伯來書研經輔導手冊(神叢124A)
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 (Answer Guide)
原著: / 
譯者:活水編譯小組
定價:60元

保祿獄中書信詮釋(神叢117): 得撒洛尼前書、斐理伯書、得撒洛尼後書、哥羅森書、厄弗所書
First Thessalonians, Philippians, Second Thessalonians, Colossians, Ephesians
原著:Vincent M. Smiles / 
譯者:活水編譯小組
定價:300元

保祿牧靈書信詮釋(神叢116):弟茂德前書、弟茂德後書、弟鐸書、費肋孟書
FIRST and SECOND TIMOTHY, TITUS, PHILEMON
原著:Terence J. Keegan / 
譯者:活水編譯小組
定價:160元

格林多後書詮釋-附研經指南(神叢115)
Second Corinthians
原著:Maria A. Pascuzzi / 
譯者:活水編譯小組
定價:180元

作者相關書籍

希伯來書詮釋(神叢124)
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 (Commentary and Study Guide)
原著: / Daniel J. Harrington
譯者:活水編譯小組
定價:160元

v輔大神學叢書「活水專輯系列」序(盧德)

vii憶鄭繼宗(樂近英)

ix《希伯來書》導讀:審訂者的話(胡國楨)

xiii聖經新舊約各卷名稱及其簡稱對照表

 

1希伯來書導言

11壹部分:天主子與天主聖言(一1~四13

13耶穌是天主啟示的高峰(一1~14

20萬物屬於基督權下(二1~三6

28值得期待的永恆安息(三7~四13

 

37貳部分:大司祭與基督的祭獻(四14~十18

39耶穌是大司祭(四14~五10

44基督徒要向成熟邁進(五11~六20

50默基瑟德品位的司祭(七1~28

56基督是新盟約的中保(八1~九10

63基督完美無缺的祭獻(九11~十18

 

69參部分:堅忍的基督徒生活(十19~十三25

71堅守信德的召喚(十19~39

76舊約中的信仰德範(十一1~40

83基督徒對新約的義務(十二1~29

89對基督徒的一般教導(十三1~25

 

95學術性研經討論課題

99小磐石聖經研讀課程─希伯來書研經指南

 

  希伯來書導言

 

在新約各卷經書當中,《希伯來書》在修辭文采和神學論據上的造詣,算是一枝獨秀。無論在口頭宣講上,或是在文字寫作上,它可說是基督信仰講道詞中的最佳作品。其作者被尊奉為宣講者的主保聖人,實在受之無愧!他將基督信仰「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而死」這個基本信念,以生動而感人的說服力鋪陳於全書中。介紹此書的一種方法就是:將《希伯來書》描述成一篇寫成文字的講道詞;它的來歷不明;書寫的目的是鼓勵基督徒堅持信仰。

 

  一篇寫成文字的講道詞

作者說他寫這篇作品,是為提出「勸慰的話(希十三22,也就是以通俗口語寫成的一篇講道詞。唯一能把《希伯來書》的文學特徵歸類於書信或函件的,是在希十三23~24敘述的行程計畫、祝福、囑託和問安。即使這些證據都有可能是後人添加在講道詞上的,好使它能流傳於各個教會團體之間;更有可能的是,有人希望把本書擠入保祿書信之列,而添加上去的。

  《希伯來書》並不是一篇普通的講道詞;事實上,它是一篇極富文學及修辭技巧的講道詞,說理簡明、深入淺出。它的基本神學概念是:基督既是完美無缺的贖罪犧牲(祭品),同時又是將自己做為犧牲來獻祭的司祭。這篇講道詞是以優美的希臘文寫成,證明作者受過良好教育而且學識淵博。從其中可看出:作者能把對旁徵博引舊約章句的「解經」expositions與激發信德和善行的「勸勉」exhortations,二者交錯融匯在一起,這點就可看出作者是個不可多得的優秀宣講人才。雖然他有時呈現寫作正式作品的筆風,將「解經」和「勸勉」二者分開,但他也能遊走其間,使二者看起來渾然一體、天衣無縫:「解經」引導著「勸勉」;「勸勉」更引導「解經」。他總是先說明主題,重複關鍵字句,開頭和結束時使用相同語氣[一種稱作前後呼應inclusion的技巧]。他也充分運用修辭學上不同的語法[頭韻alliteration[1]、辯論argument、從小到大的漸進式陳述from lesser to the greater等等]

  當時希臘羅馬文化中的修辭學手冊,清楚劃分有三類演講方式:辯論或法庭式的forensic or judicial:使用於法庭中,對某人的控訴及辯護);議論式的deliberative:使用於公開集會時,說服群眾採取行動);勸勉式的epideictic:使用在公開紀念性活動中,以讚美或責備的口吻對團體價值加以肯定或譴責)

  《希伯來書》正好符合修辭學中勸勉式的演講方式。整篇講道詞是在闡明耶穌基督是天主子和最高的司祭,更褒揚救世主和大司祭所代表的意義和價值;還把天使、梅瑟、舊約的司祭與默基瑟德做比較,以頌揚耶穌的偉大。作者在這篇講道詞中,既讚揚又貶抑信徒,為的是加強並激勵他們積極的信德,並期望能重新喚醒信徒遲鈍的靈修生活,並且想將他們由失去基督信仰的危機中拯救出來。

  《希伯來書》的基本大綱非常簡明易懂。第壹部分(希一1~四13建立耶穌是天主子的優越性,耶穌的地位遠超過眾天使、梅瑟。作者引用不同的舊約經文,以探討耶穌的重要性和保存基督信仰的必要性。第貳部分(希四14~十18討論有關基督成為大司祭的地位和祂全然的獻身。第參部分(希十19~十三25反映基督徒生活和他們面對迫害時應堅忍到底的重要性。當然,還有其他詳盡的綱要可供參考。上述簡單的三段論述,並非全然合適,因為作者擅於處理體裁的轉接,使講道詞預備到後來發展的不同主題上,也使「解經」及「勸勉」合而為一。

  來歷不明

  《希伯來書》的作者是誰?這一直是個爭議不斷的問題。初期教會的教父奧利振Origen, 185~254曾說:「到底是誰寫了《希伯來書》,只有天主知道[2]。雖然希十三23提到「我們的弟兄弟茂德」,暗示這篇講道詞可能是保祿的作品;可是《希伯來書》無論其中的語法、文體風格和形式,以及神學理論,在在都與保祿親自撰寫的書信迥然不同。而那些認為這篇講道詞出自巴爾納伯(參閱:宗四36或阿頗羅(參閱:宗十八24手筆的看法,充其量只是臆測罷了。

這篇講道詞是匿名的,作者沒有在書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也從未批露任何個人資料。但我們還是可從某些可靠的陳述中猜測出作者的身分。作者運用舊約希臘文譯本聖經的手法靈活,並表現出他對猶太經書的詮釋技巧有很清晰的認識:他肯定是個猶太人。雖然如此,作者確信天主戲劇化地藉著耶穌的降生、死亡、復活、被舉揚升天,成就了一件新而有意義的工程,使得天主和以色列子民藉著梅瑟在西乃山上所立的舊盟約,以及所建立的法律、典章和制度institutions,都被新約所取代了。以前舊盟約中的一切,只不過是在基督內圓滿實現了的「原型」types或「影像」shadows。作者以教師和靈修導師的身分,向信徒提出勸勉。由於《希伯來書》是以多元文體寫成的一篇講道詞,所以筆者(本詮釋書原著者Daniel Harrington神父)推薦本詮釋書給那些想出書的作者、編者,或在教會講道的人參考,同時也推薦給讀者、會眾、信徒團體及聽眾們。

《希伯來書》原初的收信人,看來都是猶太基督徒,他們當初接受基督信仰時,也都很熱心。但是後來,他們的信仰搖擺不定,在險境中就表現出挫折,失去了勇氣而墮落了,特別是在他們面對苦難時(參閱:希十二3~11。根據希十三24(「義大利的弟兄們問候你們」)所言,以及在羅馬的克萊孟Clement of Rome, 88/92~97/101任羅馬主教)的《致格林多人第一書信》(簡稱:《克萊孟壹書》【1 Clement】)中提到有關最早的《希伯來書》之證言來推斷,我們不禁猜測說:《希伯來書》的收信人是在羅馬的猶太人信仰團體。然而這個推斷無法證明是否屬實。

《希伯來書》寫成的確切年代也無法定論,推測約是主曆50~100年間的作品。書中並沒有提及主曆70年耶路撒冷聖殿被摧毀之事,這點可能暗示《希伯來書》應該是更早約在主曆50~60年之間寫成的。作者寫作的主要目的,更是在詮釋聖經,而不在為同時代發生的事作評論。有了這些注意事項後,假設《希伯來書》大概在主曆第一世紀50年代後期或60年代初期,為居住在羅馬的猶太基督徒團體所撰寫,就成為最有吸引力的背景了。

《希伯來書》的宗教歷史背景也令人莫測高深,難怪聖經詮釋學界會有所謂「希伯來書的奧秘the mystery of Hebrews的說法。雖然作者對有些聖經經文的解釋,似乎有點像亞歷山大的斐羅Philo of Alexandria,猶太哲學家,約主前20年~主曆50年)的作品,可是《希伯來書》作者著重的似乎是「預像解經法」typology[3],而不是「寓意解經法」allegory[4]

有些《死海經卷》Dead Sea Scrolls把默基瑟德描繪成一位從天而來的人物;聖經學界原先認為這種說法啟蒙了希七。可是現在聖經學界呈現出:這只不過是《希伯來書》作者針對聖經有關經文,做出自己「基督論」的獨特解讀而已。諾斯主義Gnosticism,或稱「靈智派」)所形成的一些觀念,有時會在《希伯來書》中呈現出來,但這不過是再次證明《希伯來書》作者神學的原創力。

在新約各書卷中,只有《伯多祿前書》與《希伯來書》最相似。《伯多祿前書》是一篇為散居和受難的基督徒所寫的講道詞:勸勉他們從「上主受苦僕人」的耶穌基督身上學習,以獲得鼓勵和希望。但是《伯多祿前書》的寫作對象大部分是外邦基督徒,而《希伯來書》的寫作對象則以在羅馬的猶太基督徒為主。

鼓勵基督徒堅持信仰

《希伯來書》是一篇早期基督徒持續不斷地對「基督為我們及我們的罪而死」做神學反省後的宣信。這樣的信仰宣告,也在保祿書信(迦一4,三13;格後五1421;羅五6,十四15),以及保祿之前有關基督信仰的一些正式宣信格式中出現(請看:格前十一24,十五3;羅三25~26)。

《希伯來書》作者分享並發揚了基督的死亡成為犧牲(祭品)的想法,和基督死亡的贖罪價值觀。然而作者最大的神學貢獻,乃是「基督是大司祭」的觀點。根據早期的基督信仰傳承(如谷十45,十四24,特別是十四36),耶穌是心甘情願地以自己的死亡做為犧牲。既然以犧牲來獻祭的人就是「司祭」,所以《希伯來書》作者竭力闡明:基督可以被稱為「司祭」,雖然祂並非出自猶太司祭家族的肋未支派。《希伯來書》的基本神學論點即:基督一方面是完美無缺的贖罪犧牲;另一方面也同時是把自己做為犧牲來獻祭的司祭。

為證明這一神學觀念,《希伯來書》作者認定「基督」是解讀舊約經文的鑰匙(關鍵人物)。作者並非意圖將舊約棄之不顧,他只是證明舊約中的話語,一定要歸因或指向基督,否則便毫無意義可言。他最常引用的經文是詠二及詠一兩篇「默西亞聖詠」,並且以詠八、詠九五,及其他聖詠做為勸勉之用。《肋未記》十六章中的「贖罪節禮儀」,是《希伯來書》作者用來建立「基督是犧牲、又是司祭」理論的基本根源。

作者一再強調基督是天主子,祂的地位遠超越眾天使和梅瑟之上。基督既是大司祭,又是完美無缺的犧牲,祂的救恩行動---祂的死亡、復活和被舉揚升天可看成是單一事件---能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與天父和好,也能給我們永生的盼望。

當時《希伯來書》的讀者,很難全然接受基督死於十字架上成為完美無缺之犧牲(祭品)的神學觀念。如果要那些人繼續堅持基督信仰,就需要在他們的靈修上更新。所以作者再三針對此類問題,提出嚴重警告和積極鼓勵的話語。作者最期望他的「基督既是犧牲、又是大司祭」的神學論述,能供給信徒適合的神學基礎,消除他們的疑慮及靈修上的愚蒙,並且重振他們的基督徒信仰及生活的實踐。

最後,作者把基督描繪成一位前驅者(即在我們之前的先行者),同時也是一位領袖,能引領其跟隨者走向與天主同在的永恆生命。這位復活、被舉揚的基督,不只是我們現世的中保(希九24,而且日後,祂還要再次顯現,帶給我們救恩(希九28。祂那完美無缺的犧牲,使得舊盟約的祭獻和眾司祭都不再需要了。事實上,舊盟約裏的眾司祭及祭獻制度,我們充其量把它們看成是「原型」types和「記號」signs,在基督內已經得到了滿全。

兩個難題

《希伯來書》在闡明基督信仰教會中的司祭制度嗎?本書重點是在關注舊約中的司祭職與基督的司祭職,但並沒直接談論全體基督徒的「普通司祭職」communal priesthood[5],參閱:伯前二9;默一6,五10,廿6,也不在談論有關基督信仰教會中的「公務司祭職」ministerial priesthood[6]。即便如此,有很多基督徒認為基督的司祭職是一個適當的隱喻,為用來描述一般性的基督徒生活。在天主教及其他基督教宗派中,還一直有一個傳統,就是在基督司祭職裏找尋公務司祭職的典範與活力根源。可是有些基督新教宗派protestants卻認為,基督司祭職已經終結了,後世不再能宣稱有司祭職了,因為基督祂那完美無缺、「一次而為永遠」的犧牲,使一切其他的祭獻和司祭職不再需要了。問題是,《希伯來書》對於這個重要的問題保持著緘默;所以讀者可以從這篇講道詞中,同時找到所有對於司祭職支持或反對的不同立場的論點。

《希伯來書》有反猶太主義的傾向嗎?既然這篇講道詞的作者及聽眾似乎都是猶太人,這個問題看來有欠公允,而且時空錯置。事實上,《希伯來書》是在基督的光照下來詮釋猶太信仰的。如果沒有以色列具權威的經書、偉大的英雄以及聖經傳承中的制度,《希伯來書》就沒有什麼內涵了。然而,比起新約的其他作者來說,《希伯來書》作者可能更堅持「舊的盟約、司祭職及祭獻制度」已經藉著基督而被取代了。今天的基督徒讀者應尊重《希伯來書》的歷史(猶太)背景,並在取用第一世紀猶太基督徒的經典內容時,以謹慎的態度來小心處理其中潛在的反猶太文句,不要走偏了正確的涵義。

如何讀《希伯來書》?

 

《希伯來書》是一篇寫成文字的講道詞,有著一連串的神學論證;所以最好能一氣呵成地讀完它。它的修辭詞彙和神學論據,對現代的讀者而言,的確深奧難懂。因此,讀者們最好仔細地跟隨著本詮釋書的導引研讀。

 

如果讀者能去查考作者引用的舊約經文,或許更能欣賞作者是如何從「基督論」的觀點來寫此書。讀者要注意作者所引用的舊約是古希臘文譯本Septuagint,即《七十賢士譯本》),與我們現代通行由希伯來文翻譯來的經文有所出入[7]。讀者可以用小組共同誦讀的方式作最後的練習,一個訓練有素而虔信的小組讀完全文大概只需50分鐘。這一練習可使曾經用心讀過《希伯來書》的讀者,更能領略與欣賞作者所說的:「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希四12

 

[1] 審訂者註:「頭韻法」alliteration是寫詩的一種技巧,在一群字或一行詩中,第一個字母或發音的重複使用,例如:在「The sun sank slowly」這詩句中,每個字都以相同子音的「s」開頭。

 

[2] 審訂者註:奧利振的這句話,是引自教會史學家歐瑟比Eusebius, 265~339的《教會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一書,在該書的第陸篇廿五章14節。

 

[3] 審訂者註「預像解經法」typology是在新約及教父時代對舊約猶太經典作詮釋時,常用的一種解經法,專門討論各種有關人物、事件或制度的傳統在救恩史的架構下所表現的相應性。在基督徒的預像解經法中,最重要的是:把舊約中的許諾,都詮釋成在基督身上得到圓滿的實現,例如:「舊約聖殿中以牛羊血祭獻的大司祭」是「以自己的血作祭獻的基督大司祭」的預像(希九11~22

 

[4] 審訂者註「寓意解經法」allegory也是在新約及教父時代對舊約猶太經典作詮釋時常用的一種解經法是「以另一內容、圖像,來描述或解釋或象徵某一事物」,例如:保祿論及亞巴郎的兩個兒子(依撒格和依市瑪耳)及他們的母親(撒辣和哈加爾,說她們一個是新約的代表,一個是舊約的代表,並且說這都含有寓意(參閱:迦四21~24。最早運用這種解經法而且用得最廣泛的,要算是斐羅了,他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立了寓意解經學派,他個人的作品中也充滿著這種寓意解經法

 

[5] 審訂者註:所有受過洗的天主子民(普通教友)全都分享有基督的司祭職分,梵二《教會憲章》稱所有基督徒都有的這司祭職為普通司祭職」。參閱:《教會憲章》10號。

 

[6] 審訂者註相對於普通教友的普通司祭職」,梵二《教會憲章》稱聖職人員(主教、司鐸、執事)司祭職為公務司祭職」或「聖統司祭職」。參閱:《教會憲章》10

 

[7] 審訂者註《思高本》及《和合本》的舊約經文,都是由希伯來原文翻譯而來的,所以《希伯來書》中的舊約引文,可能與《思高本》及《和合本中的舊約譯文有所出入,有時出入可能還很大。讀者應先有心理準備。例子可見:本詮釋書17頁的審訂者註6及註7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