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未酬!聖母聖心會會祖南懷義的中國夢(懷仁叢書13)
Théophile Verbist's Adventure
書號 : 209034
原著 : 聶斯托‧畢克,Nestor Pycke, CICM
譯者 : 蔡耀緯
定價 : 280元   
頁數 : 240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15/8
版次 : 初版
ISBN : 978-957-546-819-4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本書作者畢克神父(Nestor Pycke, cicm)是聖母聖心會檔案室的前主任,他運用原手史料,敘述18611868年間聖母聖心會的創會歷史。此外,作者還以他豐富的神學修養,反思並論述今日的傳教方式及未來的走向。這並不是會祖南懷義一生的傳記,但卻呈現他的理念及人格特質。此書最吸引人之處有兩點:一是修會會祖如何從無到有,與少數同伴創會的過程,而卻在來華三年後猝逝,在此危急存亡之際是如何安然渡過,並且後來開枝散葉,成為一個橫跨歐美亞非的國際修會;其二是在當今「去基督宗教化」(de-Christianization)的世俗世界中,傳教修會如何在邊縁化、弱勢化的環境裡,不懷憂喪志,奮力進行梵二之後的「福傳使命」(Evangelizing Mission)。對教會史、危機處理以及今日天主教何去何從有興趣及關心的人,允宜人手一冊,細心體會本書提供的訊息及智慧。

相關推薦書籍

1949年加入聖母聖心會,1955年晉鐸,完成修院學業之後前往剛果傳教。隨後擔任神學教授,並曾任總會行政人員,以及聖母聖心會檔案室主任。除了本書外,更著有Cicm Missionaries Past & Present, 1862-1987: History of the 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Ancorae: Steunpunten Voor Studie En Onderwijs, 1995聖母聖心會傳教士的過去與現在,1862-1987:聖母聖心會史)。目前已退休,住在聖母聖心會Kessel-Lo的養老院。

作者相關書籍

壯志未酬!聖母聖心會會祖南懷義的中國夢(懷仁叢書13)
Théophile Verbist's Adventure
原著:聶斯托‧畢克 / Nestor Pycke, CICM
譯者:蔡耀緯
定價:280元

目 錄

序11
前言14
緒論15


第一章 南懷義與聖母聖心會的創立23


第一節 十九世紀中葉的比利時23


一政治局勢與天主教會的處境24

二疫疾、乾旱與饑荒29

三海外福傳組織31

第二節 司各特修會的創立35


一、聖母聖心會創立之前36

  一南懷義家族36

  二堂區工作中的南懷義38

二、南懷義與聖母聖心會的創立41

  一南懷義的福傳使命42

  二修會草創時期(1860-1862)45

   2.1 福傳計畫46

   2.2 會憲的起草50

   2.3 組織的擴充52

   2.4 為中國傳教的修院54

  三修會依法成立57

   四新的人選?59

   五護照爭議64

   六避靜與發願67

   七蒙古代牧區交付聖母聖心會68

   八行前準備與啟程71

第二章 中國蒙古傳教區(1865-1869)77


第一節 傳教區生活79


一內蒙古與「蒙古傳教區」79

二遣使會士的離去82

三福傳行動的組織88

四1866年12月會議93

五傳教區與資金96

 5.1 缺乏生財工具的傳教區96

 5.2 貧困傳教區的需求99

 5.3 1867年大旱102

第二節 歐洲傳教士與中國籍司鐸105


一第一次接觸107

二本地神職的處境與傳教士的否定態度 108

三情感的衝突111

四回首當年117

第三節 南懷義及其他傳教士之死120


第三章 傳教士與修會會士南懷義129

第一節 傳教士與修會會士南懷義129


一田野裡的傳教士129

二堅守信德、信靠天主的態度132

三祈禱與傳教生活137

 3.1 南懷義的謝主曲138

 3.2 奉行天主旨意142

第二節 聖召與初學院146

一修會傳教士聖召?146

二初學院與祈禱148

 2. 1 初學院是聖母聖心會這座傳教大廈的基石149

 2. 2 初學院是靈修入門及深化的階段150

 2. 3 聖母崇敬151

三組織第三梯隊傳教士還是開辦初學院?154

第三節 神恩與靈修157

第四章 傳教使命昔與今165

第一節 十九世紀的傳教使命166


一拯救人靈167

二「尚未領受聖事即去世」170

三蒙古的宗教與初來乍到的傳教士172

 3.1 佛教172

 3.2 儒家思想174

 3.3 伊斯蘭教175

 3.4 在蒙古的慈善事工175

第二節 現今傳教神學的趨向177


一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教會與福傳使命

(1962-1965)178

二福傳化使命或福傳工作183

三全盤發展與自壓迫中求解救187

四本位化189

五使命與救恩192

六跨宗教對話198

七使命的結局:天主之國降臨201


結論205
參考書目211
南懷仁研究中心218



緒 論


 


  誕生於十七世紀西歐的近代文化,自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以來愈益彰顯,天主教會和基督宗教的地位,則在它們與近代性的交鋒之中產生劇變。宗教在這樣的文化裡不再扮演不可或缺的支配角色,天主教會也逐漸喪失過去的文化及社會地位。當然,宗教並未從社會中銷聲匿跡,但已不再居於社會的中心,而且被邊緣化。宗教和活出來的信仰(lived faith)即使是在大庭廣眾下實踐,仍不免成為私人事務。天主教會在西歐及美洲部分地區的處境,也不同於在非洲、拉丁美洲及亞洲的狀況。然而,我們不應低估近代性帶給全球的衝擊,特別是在思考教會的前途時。


 


  此外,我們也生活在多元文化、多元信仰的社會裡。堅守各式各樣意識形態的個人,連同隸屬於其他文化、其他信仰的團體及社,都在我們的組織化社會裡居住著。


 


  在近代文化降臨之前,天主教會處在這樣的一個世界:宗教在其中不但地位明確,更被認定是人與社會的前提及唯一基礎。長久以來,教會一直倚賴著這樣一個時代和文化,但它們都已消逝;今天的教會再也無法依靠這樣的宗教基礎,而成了少數教會(minority church)。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1962-1965)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真誠地向近代世界與近代文化敞開大門。教宗若望二十三世(John XXⅢ)在19591月宣布召開大公會議時說,天主教會之窗必須向全世界開啟。近代的人對於個人自主性,以及自身對建構世俗世界的責任感,都有著更強烈的自覺。自第二次梵蒂岡會議起,天主教會認可了人文科學及其他眾多學門(哲學、歷史、數學、自然科學及美術)的正當自主地位(legitimate autonomy);它也認知到人類自身理應享有的行動自由(見《論教會在今日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 nos. 5759)。但這一自主性絕不排斥與天主的連結,否則我們都會淪落在世俗主義中。受造真實(created reality)決定於祂,人不能任意使用。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接受一種確保人向天主敞開的世俗化形式。


 


南懷義創立傳教修會


 


  當我們望向十九世紀,隨即則進入了一個尚未感受到近代性及世俗化的世界。基督宗教在那個世界占據著中心地位,教會則是公眾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十九世紀還見證了西歐傳教事業的成長,好幾個傳教修會在此時成立。出身安特衛普(Antwerp)的堂區司鐸南懷義受到感召,在比利時創立一個全新的修會,負責向中國傳教;他當時是布魯塞爾軍校的隨軍司鐸,也是聖嬰會比利時分會主任。而在正式創會之前,他和日後成為他第一代同工的那些人即已來往密切,他們都是出身馬林(Mechlin)總主教區的神父,即司維業(Aloefs van Segvelt)、良明化(François Vranckx)、費爾林敦(Remi Verlinden)三位布魯塞爾堂區的助理司鐸。他們加入了南懷義的行列,一起和教會當局接洽,以實現他們的構想:創立一個名為聖母聖心會(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的修會。馬林教區的史樞機主教(Cardinal Engelbert Sterckx)於18621128日核准了它的第一部會憲。


 


  接著問題來了:南懷義和他的同工們對這個比利時修會究竟各自貢獻了什麼?答案可從起自1865年的《比利時在華傳教團年鑑》(Annales de l'uvre de la Mission belge en Chine)抄本,以及他們在18611865年間,直到第一批傳教士啟程前往中國為止的書信當中找到。這些檔案資料揭示,南懷義在修會中扮演著主導角色,以至於他的第一代同工們嚴格說來甚至不能算是「共同創辦人」;但要落實修會的計畫,創辦人身邊又絕對少不了他們。儘管如此,他們對這個修會本身的貢獻似乎也談不上太多。早在1860年,透過拜訪和書信,與馬林教區的史樞機取得聯繫並持續接洽,接著又與羅馬的巴樞機(Cardinal Barnab)磋商的就是南懷義;和司各特(Scheut)小聖堂和土地的主人柏拉邦(Jean Charles Brabandt)聯繫交涉,把它們買下來的也是南懷義;和傳信會、巴黎的聖嬰會,以及北京的孟振生主教(Joseph Martial Mouly, C. M.)等相關人士往來聯絡的人,還是南懷義。


 


  但另一方面,創辦人和他的第一代同工們又能真正齊心協力。《年鑑》就提到了他們起草會憲時的通力合作,還有幾封重要書信透露出他們的團體思維。曾任馬林小修院教師的司維業負責撰寫拉丁文信件,南懷義則在信件最後署名,他們的筆跡指出這點。思慮更務實的良明化、費爾林敦及巴耆賢(Jacques Bax,他入會的時間較晚,1864712日)當然也幫南懷義找到許多實務問題的解答,例如在聖母聖堂附近找到第一所會院。


 


啟程至中國


 


  修會創立三年後,第一批傳教士才出發上路。1865825日,南懷義和同工司維業、良明化及韓默理(Ferdinand Hamer,生於荷蘭奈美根)由布魯塞爾啟程前往中國。南懷義是一行人之中年齡最長的(42歲),韓默理則是最年輕的(25歲)。來自布魯塞爾的青年林輔臣(Paul Splingard)以南懷義的僕從身分同行,南懷義選了他照料他們在蒙古的生活。南懷義還任命巴耆賢為布魯塞爾初學院院長,費爾林敦則要協助巴耆賢。南懷義自己則在羅馬被傳信部任命為蒙古教區宗座代牧,這意味著他要對整個傳教區的傳教人力、計畫及行動負責。新來的傳教士們在126日抵達傳教區的總堂西灣子,受到此前一直在代牧區工作的遣使會士歡迎。聖母聖心會神父們一到目的地,遣使會士就開始和他們協商移交蒙古傳教區一事,很快事情就被安排妥當,最後一位遣使會士是在18669月離開蒙古。


 


 


關於新書


 


  我們的用意並非撰寫一部新的南懷義傳記,也不是要為他在長城以北內蒙古地區的傳教活動寫一部全史。隆德理神父(Vale+`re Rondelez)早在1960年就出版了一本精采的南懷義傳記,當時適逢聖母聖心會創辦100週年(1962年)。


 


  聖母聖心會史料的第三卷在2007年出版,這也是最後一卷;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別在1986年及2003年出版。因此,這是第一次創辦人及其同工們的書信得以結集,以方便人們查閱;實際上,在此之前我們只能看到片斷輯錄。這三卷本的出版,是聖母聖心會史料一個至關重要的歷史版本。它們一共收錄了775件書信及檔案(合計超過兩千頁),南懷義在18611868年間就寫了238件。


 


  呈現一幅聖母聖心會創辦人南懷義的圖像,如今正是時候。這幅圖像特別著重其性格與事工的某些基本特質,並在比利時及內蒙古的歷史脈絡裡呈現;而他的夥伴、同工們從一開始就扮演重要角色。賦予南懷義生命的,也是他要傳給追隨者們的,究竟是怎樣一份理想?我們的思索是從我們為這次全面修訂的創辦人書信第三卷所作的長篇導言出發的。此外,由於史料集第一卷(1986年出版)的導言未能預見比利時聖母聖心會創辦的歷史、文化及宗教脈絡,我們特地以本書的第一章探討這部分。而在討論南懷義,傳教士與修道者的第三章中,我們也補充一段聖母聖心會創辦時所理解的神恩與靈修概述。


 


本書架構


 


  「向未曾聽聞者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可說是本書前後一貫的共同主題。面向非基督徒的傳教工作,正是南懷義及其同工的志業與生命。提及棄嬰與成人兩者的物質貧困及靈性貧乏,更為這個共同主題注入了一份獨特的情感。這正是他們在1862年《聖母聖心會會憲》第一章所要傳達的訊息。


 


  ‧第一章探討南懷義在18611865年間創辦司各特傳教修會的過程。這個修會在比利時的誕生,是十九世紀中葉當時政治及宗教脈絡下的產物。


 


  ‧第二章敘述傳教士在中國蒙古(Chinese Mongolia,即內蒙古)的事工。特別留意歐洲傳教士與華人司鐸的互動,以及18682月創辦人的猝逝。


 


  ‧第三章很特別,它對於作為創辦人、傳教士及修道者的南懷義本人,提供一個全新的認知取徑。它也處理聖母聖心會草創時所認知到的初學院、神恩及靈修相關問題。


 


  ‧最後一章則採取神學取徑,讓我們在十九世紀傳教士思維的脈絡裡看見南懷義本人及其事工。它是由一份對於當時傳教士思維裡所見各種主題的研究,以及二十世紀傳教神學(mission theology)各種不同傾向的簡短概論所組成。


 


  本書中文譯本的發行,正是給予2015年紀念會祖到達中國150週年紀念最好的獻禮。


 


  聶斯托.畢克


  (Nestor Pycke, CICM


無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