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與天主之間──亞歐諸國的政教關係(懷仁叢書2)

書號 : 301025
原著 : ,
譯者 : 南懷仁文化協會 編譯
定價 : 280元   
頁數 : 304 頁
裝訂/尺寸 : 平裝 / 25 開
初版日期 : 2004/09
版次 : 初版
ISBN : 978-957-546-508-7
庫存 : 有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精采書摘
  • 內頁試讀

歐洲與亞洲各國宗教與政治關係研討論文。 本書為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在比利時魯汶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該次會議有來自中華民國、日本、馬來西亞、黎巴嫩、以色列、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荷蘭和比利時諸國學者的參與,在他們所發表自身國家的經驗當中,宗教好像一無孔不入的系統,深入其宗教理念和組織,滲透社會生活每一個環節;而政治則像一把銳利的刀,無情地掌控宗教存在的空間。而今,隨著自由主義盛行,政教逐漸分離,宗教面對不斷的批評及自身的攻擊。 綜觀歷史,在國家、政府與宗教抗衡中,其結果就是造成社會秩序、大眾福利、財力資源和社會結構上的嚴重動盪。如何在宗教與政府之間建立起順暢的關係,這一點可以在最近世界上發生的諸多事件得到證明。事實上,亞洲和歐洲國家都發展出了以各自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為特色的方式,以解決國家與宗教間的棘手問題。本書即以此為論點,探討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宗教、日本神道教與國家立場的關係、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的平衡、歐洲膜拜團體的特色、歐盟和美國人民的宗教自由等,均為敏感又有地方特色的政教關係。此種既多元又同一的論述實為罕見,其內容豐富實用,乃國家值得借鏡,機關應加蒐集,個人可以參考的讀物。因此,南懷仁文化協會特將其譯為中文,以饗讀者。

相關推薦書籍

作者相關書籍



原著: / 
譯者:
定價:元

目錄

 

 

寫在前面~#U2170

 

序言001

 

中國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

與宗教信仰(卓新平)005

 

中國宗教的歷史特點

及基督宗教在中國的發展(李平曄)017

 

宗教讀物在中國的出版情況(陳紅星)029

 

《日本國憲法》中的宗教自由

和日本對弱勢宗教的保護(小林宏晨)039

 

政教關係:以色列的情形(Asher Maoz06

3

 

黎巴嫩的國家與宗教:

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平衡(Jean-Guy Sarkis

095

 

荷蘭的政教體制與宗教自由(Sophie van Bijsterveld131

 

 

德國的宗教與政府(Gerhard Robbers149

 

歐洲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

與宗教信仰(Silvio Ferrari165

 

弱勢宗教在歐洲的法律地位(Ivan C. Iban189

 

 

歐洲的膜拜團體(Francis Messner207

 

歐盟和美國的宗教自由模式(Rik Torfs225

 

附錄:歐盟國家中的宗教自由(Luc De Fleurquin

253

中國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宗教信仰

 

Nationalism, Patriotism and

Religious Belief in China

 

  卓新平,1955年生。1981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學位,1987年獲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為德國宗教史協會終生會員、歐洲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中國宗教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偉倫特聘訪問教授。著有《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當代西方新教神學》、《中西當代宗教理論比較研究》(德文)、《宗教與文化》、《西方宗教學研究導引》等。

 

 

 

  民族與宗教的關係、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與宗教信仰的關係,在當代世界上是極為敏感而且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中國以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其現代化的過程中,這一問題在中國理論家和宗教信仰者之中已引起了激烈討論。中國共產黨繼續強調與宗教信仰者的政治聯盟和統一戰線,並且還提出了有關「宗教五性」的重要思想,即「宗教的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複雜性和長期性」,但同時要求宗教界在中國社會為人民服務,並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顯著貢獻。這就是當前中國宗教應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理論的表述,從中我們可以體悟出中國有關宗教信仰與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關係的現狀及前景。

 

一、中國的民族與宗教

 

  民族與宗教分屬兩個不同的範疇。民族源自遠古氏族社會,由此演化而來。現指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共同生活,有著共同生存方式和共同的發展而形成的穩定人群。一個民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本質,從而區別於其他民族。宗教則意指某種基於其信仰的世界觀和社會實踐。宗教尋求真理和超越,屬於人類精神生活和文化的範疇。儘管民族與宗教彼此有別,卻有著互相包容的密切關係。所有民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而所有宗教包括世界宗教也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簡而言之,宗教在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形成過程中都起過重要作用。

 

  論及中國的民族與宗教關係,曾出現過許多不同觀點。中國由56個民族所構成,其中漢族最多,約佔整個中國人口的92%。在20世紀初,有些中國知識份子強調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和作用,對宗教則表示出某種輕視。在他們看來,哲學在中國人的精神發展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宗教則與中國的哲學發展關係不大。他們覺得中國文人重哲學而輕宗教乃是一種優良傳統。例如,這些知識份子的代表之一梁啟超就曾宣稱,「吾國有特異於他國者一事,曰無宗教是也」。這即是在許多中國學者中流行的一種著名表述:中國是一個「無宗教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無宗教的民族」。他們相信中國乃是世界上唯一對宗教興趣不大的民族,而且他們還認為,儒家思想作為中國思想發展的主流是哲學而不是宗教,是人學而不是神學;宗教觀念或許是外來思潮,它與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徵迥異。根據這種理解,一些中國人迄今仍堅持儒教不是宗教,而只是一種哲學或倫理教誨。然而,在事實上,儒教與世界上其他宗教有許多相似之處,儒教在中國社會也的確起過宗教的作用。現在就有許多中國學者由此而認為儒教是中華民族曾經有過的一種特殊宗教,尤其是漢族曾經有過的特殊宗教。這些學者在中國向世界開放後曾開展宗教比較研究,對宗教的認識也得以拓寬。根據儒教在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我們可以說中國絕非「無宗教的國家」,中華民族也絕非「無宗教的民族」。西方宗教現象學家伊利亞德曾論及宗教乃是一種「人類學常數」,這在中國亦不例外。

無試讀內容